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8|回复: 0

马来西亚学者赴粤为客家寿衣文化寻根(图)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1-12 16: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来西亚学者赴粤为客家寿衣文化寻根(图)   
        2014年12月25日 21: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1d0c0117-4d32-4cc3-a0e9-be547ef37056.jpg
图为马来西亚孝恩基金文化执行总裁、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琛发 王琛发本人供图 摄
4757697a-bb3f-4c58-a00a-6f60632b682c.jpg
图为马来西亚孝恩基金文化执行总裁、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琛发在查阅古典文籍 颜新阳 摄
940abd3e-420f-4eda-9c03-a4534929a74a.jpg
图为马来西亚孝恩基金文化执行总裁、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琛发作客惠州学院开讲座 颜新阳 摄
中新网惠州12月25日电(颜新阳)马来西亚孝恩基金文化执行总裁、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琛发带着探寻客家寿衣文化的目的,25日来到广东惠州市,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此次赴粤,一方面是将马来西亚的客家寿衣文化展示给中国大陆同胞,另一方面是在广东客家地区继续挖掘探索本土客家服饰文化和客家人寿衣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王琛发23日刚在河源市参加完一场2014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期间他就寿衣文化在客家服饰文化的重要地位发表了相关演说。
据其介绍,南洋华人所传承的文化与中国大陆的原乡文化同属一脉,不同的是华人先民在殖民地统治下,坚持追寻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祖国处于封建时期无法支持文化保存时,旅居南洋的华人不惜成本把原乡文化最好的工艺和工匠带到了海外完整保存了下来,他乡重建故乡,将中华文化在南洋发扬光大,以凝聚子孙对原乡的认同感。
王琛发说,这些文化包括中国建筑、传统工艺、戏曲、服饰等,其中就包括客家寿衣文化。
在惠州,王琛发教授与惠州学院的包国滔博士研究寿衣文化时,在康熙二十六年《惠州府志》的“服食”部找到了相关记载,大体意思是客家地区虽不产丝绸,但平民布衣在一生之中都会做一套绫罗绸缎的衣服,在盛大活动时穿。虽然未提及丧葬,但古人一般会把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带进坟墓。
王琛发介绍说,马来西亚有许多客家裁缝,多是延续中国客家裁缝的工艺与传统。寿衣的手艺以子承父业或师徒传承,不懂做寿衣的裁缝不能出师。而且裁缝做寿衣均要择吉日以示郑重。
在马来亚客家习俗中,儿女为长辈准备寿衣一般是按照过去广东客家地区的传统:在父母过50或60岁诞间,取其添寿添福的好彩头,但不同的是马来亚客家人送寿衣给父母,多是以家中长男或是以全体兄弟姐妹的名义赠送以示共同尽孝。
王琛发介绍,在广东客家地区,寿衣是人生最贵重的一套衣服,多用高级丝料制成,黄金线和银线绣领子和纽扣边,或在袋子和衣服绣花纹。
所以,从南洋延续的传统看,早期广东客家部分地区也将寿衣称为“防老衫”,因为一套完整寿衣不仅生、死两用,又是老人的家庭保险计划。如果老人家境不错,子孙满堂,在60岁以后每逢办大寿宴或参加一些盛大活动,都会穿上整套寿衣,以示子孙满堂又孝顺,为社会倡导孝道;如家遇不幸之事,长辈穿寿衣则可以为家运挡煞,籍此转运;老无所依时便可以变卖寿衣上的黄金线配件换钱抵家用。
原乡广东丰顺的妇女,过去喜欢称寿衣为“老嫁妆”,娘家会为其准备寿衣,暗示疼惜女儿,也提醒夫家,如遇家道中落可以转卖价值高昂的寿衣和配饰。
而且,寿衣上装饰的图案或文字也是透过同音异字、谐音、或者是图上所寓含的本质,去表达客家先民内心的盼望、祝福以及对生命的期许,如不同书体的“寿”字,或者以五只蝙蝠围抱一个“寿”字构图。
王琛发还介绍,中国一些客家原乡还会在死者下葬前剪去寿衣的衣袋和纽扣,在南洋裁缝界和殡葬界也一直有延续,剪破寿衣让最能表达孝道的衣服随先人而去,且把寿衣上的金银取走,避免绸缎衣服太完整值钱,引人盗墓。
王琛发强调,以寿衣文化为例,中国部分地区在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在当地式微,但在海外落地生根,成为了追溯本来面貌的线索,把海外留存的各种文化活化石与原乡古文献进行对比,也许更能理解祖先的智慧。
如《惠州府志》的记载,很多人会不理解平民为何如此会奢侈制作价格高昂的寿衣,但结合海外传承的完整文化,就不难发现,寿衣是一种更好的尽孝方法,既以保值的方法为父母尽孝,支撑了家庭经济,又因此支持了手工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完)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8:46 , Processed in 0.1353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