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曾国藩:看一个家庭的兴败,看三个地方,太灵验了! 2014-12-20 福建国学堂
 
 
 
 第一看:看子孙有没有早起。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常礼举要》开篇第一句:“为人子不晏起”,说的就是要早起。
 
 早起是为什么,是抓紧时间。
 
 
 俗话说:起三早多一天。
 
 是说: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来,比那些睡到8-9点的人,就多了3、4个小时,连续三天起早,就比别人多出了一天!
 
 时间是如此可贵。
 
 假定人一生可以活80岁,真正能做事情,为社会做贡献的时间有多久呢?扣除前20岁少年读书,后20年老年退休,剩中间40年,再扣除:吃饭、睡觉、洗漱、聊天、生病这类时间,剩下的能给学习的时间实际不到一年!
 
 
 自古成大事者,都会懂得利用时间,抓住时间。
 
 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习劳。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那什么样的人会具备勤劳的特质呢?
 
 勤劳,就是一种行动力,行之出于礼,我们今天学的《常礼举要》,其中的每一条,就是一个做法,是有礼的人付诸的实际行动。
 
 
 
 
 所谓用“德挥动于内,礼发诸外”
 
 这就是用礼来通达德。礼是德的表现。要表里如一,内外一如。
 
 
 
 有德行的人,通过有“礼”,来感知对方的状态,这样的人在家里是一家之主,在团队是殊胜的领导者,在国家是国之栋梁。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
 
 第三看:看子孙有没有读圣贤书。
 
 看这个家族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读了圣贤书,就会有德行、有智慧。由古至今,凡是富过三代的家族必定是诗书传家,尊圣贤之道,全家都是有德行的人。
 
 
 
 《周易》有“家人卦”,其彖辞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巽)相叠。离为火;巽为风。火使热气上升,成为风。一切事物皆应以内在为本,然后伸延到外。发生于内,形成于外。喻先治家而后治天下,家道正,天下安乐。严格治家,和睦家庭,是一切的基础,而妻子又是家道的根本。择妻应慎重,和乐兴家。
 
 
 一个家庭当中,父子有德,兄弟相亲,夫妇相敬,不但家道正气,国家和天下也会安定。
 
 自古以来的国家之乱,往往就出于帝王之家,兄弟争权,夫妇不和乱政的例子比比皆是。
 
 
 历朝历代中哪个朝代最有德?是周朝。
 
 
 周朝的开国家族自舜、禹、夏、商以来,由后稷至武王建周,积累了1200年的德行,期间贤君辈出,怀仁行义,积德甚厚,故其子孙有八百年天下。
 
 
 自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开始,到周文王、周武王,祖孙几代全是大德圣贤,后来商纣王失道,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少师抱其乐器而奔周。
 
 
 周武王兴兵伐纣,以不足7万军队撼破商朝70余万大军,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见到周军全都倒戈相向,归附了有德的一方。
 
 
 周室由周太王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家族七八百年的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礼教化而来,并非偶然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说明周家的德行:
 
 传说周太王积德行义,国人皆爱戴他,周族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其它地方自由民,视他为大德仁人,扶老携幼纷纷皆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后来就定了国号为“周”。
 
 这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也称泰伯)、虞仲和季历,也都是大德王道之人。
 
 
 太王在位时,却非常喜欢孙子姬昌(即周文王),他一眼看出姬昌是非常人,必是古今往来圣贤之一(《周易》作者),就想把王位传给他。
 
 而姬昌是他三儿子季历的儿子,以周人的传统是长子为裔,这其中就有许多难处。
 
 他的大儿子太伯,和老二虞仲,明眼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以大仁德心,让位给老三季历,毅然背井离乡远游荆楚,在夷蛮之地断发纹身,失去了消息。
 
 他们连王位都不要,自我发配,这是要有多么大的德行和礼教之心?
 
 后来季历继位,又传位给姬昌。果然成就了一代圣贤。
 
 
 而失踪了的太伯和虞仲后来怎么样了呢?
 
 
 他们毕竟是真有大德王道福报的人:在蛮荒的吴地,他们与当地的蛮人们生活在一起,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教导他们文明之法,礼教之妙,久而久之,这些蛮人们也都感于他们的德行,尊他们为王,最后在这原本的“蛮荒之地”建立了吴国,到底还是兴了王道。
 
 
 所以,有德有礼的人,并不会真吃亏。
 
 大家知道“太太”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
 
 据说,当时太王的正妃称作“太姜”,是一个“贞顺”的贤德女子,太王的仁德治国,天下归心,有她很大的一份功劳。
 
 
 
 而季历之正妃,周文王姬昌之母被人称为“太任”。
 
 
 传说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恶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从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切割不正、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
 
 
 后来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们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是史上有记载最早的胎教先驱。
 
 而姬昌又有贤妃,称作“太姒”。《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在她的教导和以身作则之下,就有了周武王这样有德行的“王”。
 
 
 
 因此,后世尊称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礼教兴国,确实是一句有智慧的话。这是《常礼举要》第四节课梁浩老师部分精彩内容的分享,令我们受益匪浅。更多精彩,期待您前来,一起参加我们的福建国学堂公益读书会。
 
 欢迎您周末来跟我们一起读书:
 
 
 福建国学堂
 
 公益读书会
 
 每周五晚、周日全天
 
 
 福州屏东中学大礼堂(有引导指示牌)
 
 活动介绍
 
 每周五晚 : 19:30-21:00
 
 《常礼举要》
 
 每周日上午:8:30-11:30
 
 《论语讲要》
 
 每周日下午:14:00-15:30
 
 《了凡四训》
 
 如果您也想学习先哲智慧,开启精彩人生,那么就赶紧加入吧。
 
 
 课程为公益性质,免费为大众开放,入场随便坐!
 
 (提醒您,为了有一个好座位,最好提前到达)
 
 
 为什么国学授课是公益?
 
 真正的公益,不是在物质上补予,而是在精神上充裕,在知识上拓宽,从眼界上提升,在道德上圆满。
 
 为什么我们免费?
 
 因为从古至今,国学就是祖先给予的无价食粮,代代相传。
 
 我们的职责是传承。
 
 我们的传播的是中华精神,是国魂;是育己育人,是下一代的希望。
 
 我们谦卑,向先人及万物鞠躬,以心合万象,何敢提钱财?
 
 
 弘扬公益国学教育和传承,只需您的手指轻轻一划,转发就是做善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来不是真爱!
 
 一起来体验共同学习的快乐吧!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