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3|回复: 0

宋室南迁 客家定称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15 17: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10月16日         開封日報      

宋室南迁 客家定称

本报记者 康冀楠
         

一部客家迁徙史,半部中国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历史上,客家先民进行过多次南迁。其中,两宋之交,随着宋宗室南迁,大批中原人(包括开封人)南迁,据说历经十多年,迁移人口大约有500万,造成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朝代。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关重要的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

一部客家迁徙史,半部中国史

一部客家迁徙史,半部中国史。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迁徙,她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也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客家人也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地区怀有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史,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原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及其他方向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历史上,客家人有5次大规模南迁,时延1500年。第一次南迁是在东晋时期。由于受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影响,自东晋开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发生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迫使中原居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发生在两宋之交。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大量中原居民随之南迁,与当地的土著和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发生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发生在清朝,由于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除以上5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因官职迁调、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人,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靖康之难: 数百万先民别家园

两宋之交,随着宋宗室南迁,大批中原人(包括开封人)南迁,据说历经十多年,迁移人口大约有500万,造成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朝代。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关重要的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但是,宋朝在军事上的衰弱是中国历朝所罕见的,特别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的对峙中屡屡处于下风。宋代与辽、金、西夏、元等订立了很多和议,几乎无一不是宋朝廷妥协退让、屈膝求和。

北宋末年,金兵多次伐宋。面对金军的进攻,宋军一触即溃。最终,金军长驱直入,日益接近黄河,直指都城东京。金兵南下,宋廷朝野乱成一团,束手无策。虽然宋军取得一些小规模战役的胜利,但是在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3000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难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金军入城后,“富商大贾皆遭其害”,加上北宋朝廷为了满足金人索取的黄金、白银,要求城内“一应店肆居宅蓄收金银之人,并尽纳官”,并“拘交引、质库、金银彩帛铺,家至户到推认拘籍”。东京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所经营的铺席纷纷破产。金军还索取京城的手工工匠,如内臣诸局待诏,手艺染行户,少府监、将作监、文思院等处匠人,木匠、竹瓦泥匠、石匠、鞍作、玉匠、金银匠、军器监工匠等,被拘刮净尽。毁了金融,没了工匠,就是断了工商业的基础,东京工商业从此不振。同时,金人认同、崇拜中原文明,认为凡是宋朝的都是好的。他们将所有皇宫的仪仗法物、宫廷礼仪器具全部掠走,并进国子监拿走藏书,还索取教坊乐人、琵琶、吹笙、弹筝等,带往金国,供女真贵族取乐、享用。由此,东京文物典籍被劫掠,教育被破坏,百戏被摧残,文化遭到空前劫难。

此外,金兵大量屠杀无辜平民,把汉人视同猪狗,“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东京城内饿殍遍地,竟食人肉,“街巷有病气未绝者,俄顷已被剔剥,杂诸牛马肉卖之”。当时,被俘的汉人成为金军的奴隶,很多人的耳朵被刺字,押往云中(今山西大同),作为奴隶出卖。在燕京(今北京)一带,也有公开的奴隶交易市场,“军民虏得南人,视人立价卖之”。金人还“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

当时,受到金人戕害的不仅仅是京城,京城周边方圆几百里也都惨遭屠戮。金军撤退时,“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皆被其毒。坟无大小,启掘略遍,郡县为之一空”、“放兵四掠,东及沂,西至濮、兖,南至陈、蔡、颍,皆被其害。陈、蔡二州虽不被害,属县焚烧略尽。淮、泗之间荡然矣。京城之外,坟垅悉遭掘,出尸,取其棺为马槽。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以故大疫,死者过半”。

古代汉人长期保留蓄发习俗,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女真人的习俗是“剃头辫发”。金国统治者强制中原人改变发型和服饰,“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这和后来清兵推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如出一辙。

女真贵族搜刮大量土地,仅山东、河北等地就搜刮30多万顷良田作为“官田”。女真统治者还围占大量民田作为牧场、猎场,不许百姓耕作。燕京周围500里地被围成皇帝的“御围场”。广大汉人无田可耕,金国还要强迫他们自备衣粮,开往前线。

金国奴隶制在中原的渗透,造成了社会的严重倒退。而且,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君就是国,忠君报国,失去君主就是失去祖国,跟随君主就是效忠祖国,并且跟随君主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安全感。靖康之变后,不堪金人欺辱的大批宋朝臣民逃向南方。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流动开始了。而逃往南方的人,有部分就成了客家人。徐旭曾(清)《丰湖杂记》记载:“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

隆祐太后带领官民到赣南

在两宋320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女子,她曾贵为国母,母仪天下,却又遭人陷害,被废后位,成为大宋开国以来第二位被废的皇后。但就是这位废后,在金人入侵,大宋王朝危难之际,垂帘听政,挽狂澜于既倒,延续了大宋国祚。这位传奇女子,便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昭慈圣献皇后,被宋高宗尊为隆祐太后的孟氏。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已决定逃往江南地区,隆祐太后率领大批臣民离开京城。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夏秋,金兵主力渡江南侵,誓言要灭亡南宋。为安全南撤,保住赵构一脉血统,宋室分为两路逃亡,一路由宋高宗率主力自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一路由隆太后率领赵构的宗室成员及部分官员,自建康逃往洪州(今江西南昌)。

金军也兵分两路,乘胜追击。一路金军追宋高宗,另一路金军自黄州(今湖北黄冈)、大冶渡江,直奔南昌追隆太后,如入无人之境。十月,隆祐太后自南昌走水路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北部。途中,隆祐太后刚刚离开吉州(今江西吉安),金军的精锐轻骑就赶到了,当地官员弃城而去。隆祐太后一行只好连夜向泰和撤退。

在仓皇逃跑中,隆祐太后的卫兵1万余人全部溃散,9名将校私自带领所部官兵上山当了盗贼。隆祐太后和六宫嫔妃的乘舆服御之类全部被丢弃,所带金帛钱财被溃兵、盗贼洗劫一空。160余名宫女下落不明。隆祐太后身边的卫兵剩下不到百人。

很快,金兵又追到了泰和。由于船工逃离,隆祐太后不得不在泰和西南一带弃船登陆,乘当地农夫的轿子向赣州方向逃亡。对此,《宋史·后妃传》记载:“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其中“造口”就是指江西泰和、万安的西南地区。

当时隆祐太后承受的精神压力和面临的存亡危急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历史在这里又出现了转机。由于金国内部出现矛盾,金军没能虏获隆祐太后,就罢兵北归了。

金兵走后,隆祐太后在虔州城北的州衙内暂时住了下来,随后,她又选择城东南山丘腰间,面对湖水、小溪,在绿树环抱的地方建新屋,安置官吏与旧臣,大批士族百姓也在虔州一带寻到可居之地,安了家。

这些留居在当地的移民,其后裔后来就成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而隆祐太后就是他们一路南迁的领路人。

两宋之交的第三次大迁徙对客家民系形成至关重要,而赣南则是客家民系从混沌期转入成熟期的关键之地。

隆祐太后率领数万中原人来到赣南,为那里增添了生机,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后来,客家人不断发展壮大,子孙先扩散到闽西、粤北,后扩散到广西、四川及港台,直至现在遍布全国9省184县。

南宋之前,赣州人口繁衍并不迅速,不过数万户人家。宋室南迁的典型特点是常常几十口、百余口举家族而迁。大家亲帮亲,亲投亲,沿着隋唐大运河而来,沿着古道而来。以隆祐太后带领的最先到达赣南的中原人为基,赣南成了中原人逃难的落脚地。若干年后,赣南地区的人口猛增到200万之多。

“这充分证明,隆祐太后率领中原人南迁,对客家民系形成和客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隆祐太后永远值得客家人怀念。”我市文史学者韩鹏评价说。

客家民系为何形成于宋代

“客家人的历史,如果从发展变化的过程上说,可以说是经过了起源、异变、形成和外迁四个阶段。其中,在形成阶段,宋代之前,中原有两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分别是晋朝‘五胡乱华’和唐末黄巢起义时期;至两宋期间,随着金人南下和元人入主,大量的北人背井离乡,避乱南方;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客家人不但壮大了规模,而且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进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10月7日,说起开封与客家人的关系,开封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瑾如是说。

在赵瑾看来,不管是从客家历史的发展变化阶段,还是从客家族群的迁徙规模上看,两宋时期的客家移民在客家人的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赵瑾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大多以平民为主,人数较多,但缺乏文化底蕴。两宋时期的北人南迁则不同,是随朝廷官府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了以前各次迁徙,“客家人”的称谓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被金兵攻占后,随宋高宗渡江的臣民达百万之众。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到闽西、赣南地区,和拥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原南迁汉人融合在一起,部分则往粤东一带迁徙。这批大迁徙的客家人,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为客居之处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可以说,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数量的壮大起到了极大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而据史料考证,客家人正式定称于宋朝,在宋朝的户籍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州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北方来的人都列为客籍。这就说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最终形成于宋代。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形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以及具有汉、唐、宋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作为中原文化重要传承区域的开封,和客家文化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有很多共同之处。”赵瑾说。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2 05:51 , Processed in 0.1296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