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14|回复: 0

秦岭腹地罗家湾村客家风俗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4-8 1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岭腹地罗家湾村客家风俗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2013年03月25日 10:17来源:凤凰网陕西 作者:汪莉莉



在延绵高耸的秦岭山中,散落着众多的村庄,其中罗家湾村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广东辗转北迁数千里,扎根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过着世外桃源般地生活。几百年来,这里的村民沿袭着客家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因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罗,遂有民风质朴的客家村——罗家湾村。

漫漫春日古村浅醉

罗家湾离西安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但由于交通不便,我们这一路还是辗转了数次,从西安一路高速到达商州,再从商州搭乘前往黑龙口镇的中巴,到了黑龙口镇正巧赶上去罗家湾村的小面包车,面包车并无定点的时间发车,客家村民们来往镇上大多都习惯步行。开车的司机也是罗家村的客家人。司机与车上的同村人聊天,语速很快,但说的话我们却并不能听懂,司机告诉我们这就是客家话,感觉自己身处在远离秦岭很远的岭南。

罗家湾地势狭窄,车在蜿蜒的道路上缓缓上行,坡陡弯急,我在车上竟有些心惊胆颤。好在这大山中的春意安抚了我的心,山路两旁的山林被春风吹绿,山腰上的片片梯田里小麦已发出片片新绿。一路上坡下坡,半小时后,我们已完全置身于这秦岭腹地的罗家湾村中。

11点的光景,初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整个村庄,异常宁静,村口的两棵大树静静地守护着这古老的村落,一棵是柳树,另一棵是橡树。村里的客家向导告诉我们柳树的历史并不长,不足百岁。那棵高大的橡树却是历经岁月沧桑,没人能说出它确切的年龄,但从它那粗壮的树杆和伟岸的身躯中,我们看到了坚毅和刚强。一棵古树庇护了一个村庄,让子子孙孙在这里发散生根。沿着村子的小路向前,越往里走,就越发的安静,与其它村落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只留着小孩在路上奔跑的身影和老人慢悠悠的脚步,还有灵巧的花喜鹊在枝头打情骂俏。

我们在村中的老房子前转悠,正巧遇见两个妇女晒着太阳聊天,一位妇女坐在院子里,另一位则坐在不太高的房顶上,穿着枚红色的大衣,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明艳动人。两人隔着数米的距离,音调很高,用客家话不停的谈论着,话虽然是听不懂,但是从她们欢快的表情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她们的几分快乐。向导告诉我们:罗家湾人无论小孩、大人都仍讲正宗客家话,而且带有浓重的梅县口音。尤其是妇女,一年到头基本上不出村,很少与外界接触,她们的客家话因此讲得比男的纯正得多。

我们向坐在房顶上的妇女招手,她就冲我们“咯咯”的笑,然后用地道的商州话跟我们问好,顷刻间,客家人的热情和爽朗感染了我们。既然来了客家村,怎能不学几句客家话呢。于是,热情的客家妇女教我们最简单的客家话, 如管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见面“食知饭么”等等。比如称呼上爷爷叫“阿公”、爸爸为“阿爸”……我们蹩脚地学着客家话,逗得她们哈哈大笑,那一刻,沐浴着春天的暖阳,完全沉醉在这深闺中的山村,如此真实,也感是传奇。

客家人辗转北迁的那些事

在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祠堂祭祀祖先。想要寻根问祖,一定要去村上的祠堂看看。我们跟着向导的脚步往祠堂走,一边听他说起罗家湾客家人的历史。

约在1700年前,战乱使得许多北方百姓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汉族百姓被迫离开中原故土,自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举族、举家成批南迁。这些南迁汉人经长途跋涉,渐次定居在赣、闽、粤等地的山区,被称为客家人。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省边境地域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因家境贫困、战乱和灾荒等原因,不断地搬迁、繁衍和发展。先是在赣、闽、粤三省境内的其他地区扩展;后来又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各国繁衍。明末清初,南民多次北迁,特别是清初连颁《垦荒令》、《迁海令》,“以湖广填陕西”,由军队押解南民集体向北方迁移。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客家人倒流中原客家祖地的“返乡”潮流。罗家湾人就是在这“返乡”大潮中北归的一支。根据保存下来的族谱记载,罗家湾始祖有罗尚荣、罗尚华、罗尚富、罗尚贵四兄弟。乾隆三十年(1765),尚华兄弟承父志继续访寻故里,又从长沙府迁至西安府泥峪川大水岔,也就是现在的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罗家湾村落业定居。

面对这些历经世事变迁的客家人,才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执着。穿过窄仄小巷,始祖罗尚华所建的罗氏宗祠“豫章堂”出现在我们面前,没有想象中的高大气势,经历了近三百年漫长的岁月风雨之后,甚至有些残破。如今,前厅已塌,后厅犹存,仍然供着祖宗牌位、贴着堂联。向导告诉我们,要是赶上春节来罗家湾村,就能见到村民们来祠堂祭祖的场面。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在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族人们都要聚集到祠堂举行祭祀仪式,上香、磕头(须三拜九叩)、烧纸钱,仪式何等隆重。罗氏宗祠记录着罗氏家族几百年来的辉煌与传统,是整个家族的象征。

在罗家湾除了祠堂历史悠久外,一百多年的老宅也随处可见,建筑风格也都与当地不同,土楼居多。棕黄色的土墙,黑色的屋檐。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土墙房屋竟然可以历经数百年依旧完好。因为罗家湾客家人建房一般就地取生土筑墙,在生土中除加入竹枝、木条、石灰、沙子外,有的还加入桐油、糯米饭、红糖、蛋清等粘性物,因此土墙异常坚固。虽然看似简陋,却也能遮挡百年风雨。据年长的客家人讲,罗尚华举家搬到罗家湾时,共修建房屋9间,是用“水砖”砌制而成的,所谓的“水砖”是用水牛踩踏了无数遍的泥土做成,无比结实和耐用,现仅留一间,但仍然可以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逐渐受到当地人“同化”,建房风格也逐渐接近当地风格,砖混的小楼房在村中的土楼中,也显得特别抢眼。

春耕的客家人

三月的阳光普照在客家人的小院,也温暖了村里的田间地头,正值春耕时节,我们在村口的田地里看见村里的老人正在辛勤劳作。我们顺着田埂,来到田地中,原来村民们正在种土豆。在城市中生活了几十年,几乎天天都会吃土豆的我,却是生平第一次知道土豆是如何种到地里的。

田间,被犁过的泥土看起来湿润新鲜,散发出初春的香气。老人一边在泥土中锄出一条长长的凹槽,一边把装在篮子里发了芽的土豆块挨个儿整齐地放入泥土中。原来,种在地里的土豆是用发了芽切开的土豆块儿。质朴的客家人给我们上了一课。村民们告诉我们,三个月后土豆就成熟了,我们六月来的时候就可以吃到土豆了。

和我们闲聊了半天,老人又继续手中的农活,兴许在他们眼中稀松平常的场景,却成了我们眼中珍贵的镜头,我们不停地按下快门,想尽量多抓拍一些他们劳作的身影。眼前的这个客家老人花白的胡子、硬朗的身板,边抽烟边劳作的样子让我们感到欣慰而感动。我不知道几百年前客家人若是没有迁入秦岭腹地时,他们在春耕时,又是种着怎样的农作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客家话、土楼、罗氏祠堂、以及一群恍若隔世的客家人……对于罗家湾村,我们只是个匆匆的过客,捕捉到的仅仅是关于这里的一点时光碎片。在这里,客家人的生活和传统已经揉进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虽然远离喧嚣,却依旧活得这般的从容和淡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6 18:13 , Processed in 0.1271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