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50|回复: 0

重走人类学家海南探险之路 文化旅游相结合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3-5 1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走人类学家海南探险之路 文化旅游相结合
2014年03月03日13:44    人民网海南频道
                                       
       
       
          考察小组来到昌江王下乡洪水村。胡亚玲摄
       
          如今的儋州南丰镇老街。胡亚玲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能
          德国文化人类学家史图博1930年代在海南岛探险式的考察活动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自他以后,一批又一批学者和摄影家,在史图博曾经走过的地方,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个民族的生活点滴和今昔巨变,希望再现一幅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长卷……近日,“重走史图博之路”学者记者考察活动在海口启动,考察团历时三天考察规划“重走史图博之路”旅游路线。这是将学术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
          1931年和1932年,他被海南岛上那些神秘的民族所吸引,先后两次深入这个岛屿中西部的河谷、山地和莽莽丛林,行走在大大小小的黎苗村寨,科学而详尽地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他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对海南的黎族及其他民族进行了系统研究,写成《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他是史图博,德国生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
          史图博探险式的考察活动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自他以后,一批又一批学者和摄影家,在史图博曾经走过的地方,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个民族的生活点滴和今昔巨变,希望再现一幅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长卷……
          近日,“重走史图博之路”学者记者考察活动在海口启动,考察团历时三天考察规划“重走史图博之路”旅游路线。考察团主要成员为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及包括海南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活动采取自驾形式,为期三天,按照当年史图博的考察路线,从海口出发,途经儋州、昌江、白沙、琼中等地区。
          一次学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探索
          今年的海南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文化的挖掘、创造、包装和传播能力,增强海南软实力,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海南人的文化自信。
          重走史图博之路,恰好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海南的本土文化。
          考察团领队之一,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史图博为海南文化所吸引,也为海南的文化所感动,他给了海南一个非常难得的结论,即海南是“华南文化的标本”,这个提法可以说提升了整个海南人的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史图博还带动了很多学者研究海南,为挖掘和发扬海南本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是海南的旅游业,整个海南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要以本土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推动整个海南进一步向前发展。”詹长智表示,此次“重走史图博之路”是将学术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考察规划“重走史图博之路”旅游路线,推动海南旅游重心向中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延伸,促进海南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海南旅游从传统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旅游发展,响应海南省委大力发展和弘扬本土文化,提升海南人的文化自信的号召。
          “重走史图博之路,这不仅仅是文化人类学者的学术之旅,也是众多文化爱好者的探索之旅。”考察团成员、海南省社区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平初认为,对于一条以文化探索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或许接受范围只是小众的,但无论如何,这将丰富海南的旅游元素,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索。下一步,可以具体考虑如何将中西部现有的旅游亮点与重走史图博之路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一条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此次行程大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黎族的文化。”考察团领队之一、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红说:“大家观察后又一起讨论从文化产业转为旅游产业的话题,实质上是从一个单纯文化研究跨度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次田野调查式的旅行体验
          考察团一行沿着当年史图博的路线,从海口出发抵达儋州那大后,来到南丰镇。80多年前,史图博两次都是从南丰进入黎区,开始了他的考察活动。彼时,南丰是黎汉物资交易中心,商贸发达。
          关于南丰,史图博曾在他的书中写道:“在南丰我又雇了去年的那个翻译,他继续给我们当厨师、佣人和搬运工。这里的人都是客家人。”而据南丰镇南丰社区居民委员会书记杨水雄介绍,如今的南丰几乎全是客家人,讲客家话。
          听过杨水雄的介绍,八十多年的历史距离仿佛一下被拉近,人们似乎还能依稀看到当年史图博在这里雇佣客家人翻译的情景。这正是田野调查的魅力。
          “过去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书本上写的,现在到实地去体验,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考察团成员、海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张朔人表示,经常在办公室查阅资料的他对这种田野调查式的旅行感到非常新鲜,此次重走史图博之路能够让人对中西部的文化多了一层感性认识,非常鲜活。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称谓,因为书中很多称谓是黎语转过来的,包括一些房屋、家具的描述,因那种场景我没见过,完全靠凭空构建,这是很难的,所以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想比较深入到当地,实际看看史图博书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对我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高红正在翻译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谈起实地考察,她深有感触,此前她曾在昌江王下乡洪水村的茅草屋中过夜。
          这种田野调查式的考察,也促使考察团的专家学者们思考结合史图博之路开发新的旅游路线,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考察团成员、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胡亚玲认为,南丰作为史图博两次进入黎区的中转站意义非凡,可以在此设立史图博的纪念馆,展出他当年在南丰及其附近拍摄的老照片,同时可以跟松涛水库景区结合起来,游客除了可以在水库景区内饱览自然风光,还能到南丰古镇感受文化熏陶,这将大大丰富这一旅游路线的内涵。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考察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表示,洪水村的文化旅游开发,应该考虑跟附近的钱铁洞、信冲洞的古生物遗址及史图博描述过的皇帝洞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旅游片区。李超荣从2006年开始多次在海南进行考古研究,在昌江的考古更是成绩斐然。
          一次关于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索
          “如今的汉族文化正处在重要阶段,它以不可思议的令人害怕的速度吸收着欧洲文化。许多古老的东西在一夜之间消失。活跃的南方超过了保守的北方。海南文明马上就会发生巨大而又迅速的变化。因此这是最后的时间,在其一去不复返之前描述其原始的状态。”
          这是当年史图博在他的著作中对海南文明的深情告白。如今,人们回过头来再看史图博的话,不禁被他超前远见卓识折服。
          “我前两个月去拍的一个村子,过了两个月再去拍就什么也没有了。”胡亚玲讲述了她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东方市拍摄过的一个村子,很快就整村搬迁改造了。胡亚玲对史图博的话深有同感,十几年来,她多次深入各个山区的黎苗村寨,试图用她的镜头记录下那飞快消逝的文化,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材料。
          在洪水村,考察团的成员们谈起了茅草屋的保护问题。据昌江文体局局长庞大海介绍,2009年以来,洪水村村民陆续告别洪水村住拥有进现代化建筑的新村。因为没有了主人烧火烟熏和日常修缮,茅草开始腐烂,有些茅草屋甚至坍塌。庞大海坦言保护难度非常大,希望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是否可以开辟专门土地种植茅草?能否对茅草进行品种改良?有没有其它方法取代烧火烟熏来防止茅草腐烂……团员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詹长智认为,必须处理好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和保护文化古迹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理顺了,则一顺百顺。在他看来,洪水村异地建新村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模式,但是对老村的保护要跟上。另外,保存外观,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也是一种方法,只是传统文化的本源的、优秀的、核心的的部分必须保留。而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则应该考虑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予以保留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也好、一条新的文化旅游路线的打造也好,都需要政府、企业、文化工作者形成一个合力。”詹长智表示,中西部的文化旅游开发,后面的工作非常多,难度也很大,但无论如何都有了一次可贵的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4 16:41 , Processed in 0.1253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