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5|回复: 0

7旬老人助学20余年:我是孤儿,不愿看孩子受苦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3-5 09: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旬老人助学20余年:我是孤儿,不愿看孩子受苦
2014年02月24日 17:12 来源:羊城晚报

  20多年的助学路,熊永和走得并不轻松。但每每读到孩子的来信,他就觉得“心里踏实了”
  21日,清冷了几天的梅州终于迎来了艳阳天。梅江区的一个陈旧的小区里,71岁的熊永和正在散步,偶尔遇上一两个邻居,热情的客家人便拉起了家常。
  “孩子们最近来信了没?”邻居们总会这样问。一聊起孩子,熊永和格外开心,不过这些“孩子”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女,而是28年来他无偿资助的17名贫困学子。
  20多年的助学路,熊永和走得并不轻松:作为一名收入不高的退休环卫工人,他的生活一直清苦,但他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如今已累计捐资上百万元。
  问及他为何如此执著,这位客家老人说得很朴实:“我四岁就成了孤儿,因为没读过书,吃了不少苦。我不愿看到这些孩子也受这种苦。”
  1、17名孩子的“义父”
  午后的太阳终于带来了融融暖意。熊永和站在小区门口,若不是他亲口所说,很难想象这位笑容灿烂、身形矫健的大伯已经71岁。
  熊永和住的房子是5年前买的二手楼,外表虽陈旧,但还算安静。房子在2楼,门口十分干净,门框上还贴着春联,“刚过完年,贴着喜庆。”熊永和笑着说。
  房子不大,隔出了三个房间,简单地刷了白墙。房间里有套旧沙发、几件常用家具,摆设简单却温馨。
  “家里现在都靠他了!”熊永和的妻子刘利霞患有糖尿病,几年前不慎滑倒摔断了腿,落下了后遗症,不能走动太多。熊永和退休后,家里大小事都得管起来。妻子每个月都得去医院打针,一年下来光是打针的费用就得花六千多元。一双儿女都已结婚生子,都在环卫系统工作。
  每到逢年过节,家里就特别热闹,许多曾经资助过的孩子都来看望他,他们有的称熊永和为“义父”,有的称他为“爸爸”。
  “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熊永和指着茶几上摆着的糖果说,这些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如今,曾经受他资助的孩子大多已长大成人,甚至已结婚生子。“准备了三个房间,虽然小一点,孩子们来了也有地方住。”熊永和说。
  2、一场洪水引出的助学路
  熊永和的资助之路得从1986年的一场洪水说起——
  那年7月,梅州遭遇特大洪水的袭击,梅城多处河堤缺口,城区周围一夜之间变成“泽国”。这场洪水让许多人家破人亡,一些孩子成了孤儿,吃喝都难保,更别提读书了。熊永和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痛心,四岁就失去双亲的他深知孤儿处境的艰难。那一夜,熊永和辗转反侧,“一定要想办法帮帮这些孩子,让他们继续生活、继续读书……”当时每月收入不足百元的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刚刚攒下的200元存款取出来,捐给一名8岁的失学女童。200元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足够熊永和一家四口用好一阵子。在他的资助下,这名孩子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刘利霞至今还记得,当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只能吃咸菜、白粥度日。但这位贤惠的客家女人并没有责怪丈夫,“他决定了,就由他去做。”刘利霞说,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决定的事几乎不会改变。
  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熊永和从未后悔,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条助学路一走就是28年,如今还在继续。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告诉记者,只要身体还撑得住,只要这些孩子还继续读书,他就会资助到底。
  3、“捡”来的孩子,他视如己出
  “这17个孩子是我长期资助的,他们能读到哪儿我就一直资助,还有一些是一次性捐助的。”熊永和告诉记者,每年七八月间,梅州就会举行希望工程的认捐活动,他都会去参加,800-1000元的捐款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刘利霞说,家里有个盒子装着丈夫最宝贝的东西。熊永和有些不好意思,但他还是起身去卧室捧出一个鞋盒,打开看,里面满满的都是信!有的信封还是雪白的,应该时间不长,更多信封已经泛黄,显然是早年的来信。
  “都是孩子们写的信。”熊永和似乎认识每个孩子的笔迹,“这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孩子金花写的……”“这是智武写的,去年刚去华农读书……”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信封里的信纸。刘利霞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熊永和就会拿出这些信看一看。
  这些信件里,一个叫“熊方芳”的名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被资助的孩子里唯一跟熊永和同姓的。
  故事要从1987年说起。那一年,熊永和从垃圾堆里“捡”回了一位尚未足月的女婴。当时她像只小猫,浑身被跳蚤咬得全是疱。经过多方努力,熊永和把她留在身边,并将她抚养成人。“她的名字是我取的,她喊我‘爸爸’,从这里出嫁,连坐月子都是我们照顾她……”说起熊方芳,熊永和满心欢喜。这个聪明机灵的“女儿”在美术方面独具天赋,熊永和知道学美术要花不少钱,但他还是支持“女儿”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熊方芳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考上了一所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如今已结婚生子,定居广州。
  “光是她读大学,我就花了不下15万元。”熊永和说。但他从不心疼这些钱,这个“女儿”贴心又孝顺,他一直视如己出。
  4、为减免学费敲开市领导的门
  最近的一封信是前两天收到的,寄信地址是“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这是中山大学的地址。熊永和告诉记者:“那是佳玲的来信……”他口中的“佳玲”去年考上了中山大学。“佳玲”家庭贫困,母亲有重病,家里没钱交学费。得知这一消息,熊永和设法联系上了这名成绩优异的女孩,承诺自己将负责她大学4年的学费。她从熊永和手中接过第一年学费7100元现金时,怎么也没想到,这笔助学款是熊永和跑了几家亲戚借来的。
  28年来,这类事时有发生。熊永和告诉记者,每年9月开学时是他最焦虑的时候:孩子们要交学费,家里的钱一时凑不够时,他只好挨家挨户找亲戚朋友借。
  “最困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有七八个孩子念小学、初中,一到开学我就慌了!”熊永和说,单靠他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支付孩子们的学费,于是他开了一间修理店,利用休息时间帮人修单车,夫妇俩还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可赚的钱还是不够。
  没办法,他只好向各级教育部门求助,希望能多少减免贫困孩子的学杂费。熊永和说,当时正值酷暑,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找单位领导帮忙,成了梅州市政府的一名“卫生监督员”,拿到可以自由出入市政府大院的工作证,之后挨个敲办公室的门,终于找到了主管教育的领导,减免杂费问题得以解决。
  5、助学之路有了接班人
  说起熊永和,梅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里几乎无人不晓。这位退休已10年的老环卫工人,只要听说单位同事有困难,都会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每当单位开展助人活动,他都会来参加,尽其所能帮助别人。该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同事们都以有熊永和这样的榜样而骄傲。每年,局里还会专门请熊永和给青年干部们上课,进行言传身教,大家都受益匪浅。“他有困难,我们会义不容辞地帮助他,支持他。”
  28年无偿助学让熊永和成了“名人”,可他总是说,这些荣誉都过去了,他不要求孩子们以后有回报。“只要他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最令熊永和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助学之路有了接班人——一名曾经受他资助的孩子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并拥有了一家公司。受“义父”的影响,他也开始了无偿助学。去年,他已经为一名刚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支付了学费,并表示一定会延续义父的善举,继续帮助贫困孩子,圆他们的读书梦。 (丰西西 汤铭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1:24 , Processed in 0.1329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