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8|回复: 0

万里寻踪客家路:范姜古厝陶渭流芳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27 09: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里寻踪客家路:范姜古厝陶渭流芳
2014-02-27 01:07 作者:付艳波 来源:汴梁晚报

                               
范姜古厝
守护范姜祖堂的范姜青山
范姜祖堂
范姜祖堂内展示的客家用具
说起新屋乡,桃园县人都知道乡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古迹。这个古迹不仅见证了新屋乡的开发史,就连新屋乡的名字都与之息息相关。它就是范姜古厝,当地人常称之为新屋古厝。
新屋乡这个地名起源于范姜古厝。早期,范姜先祖胼手胝足,耕垦得法,短短数年就有多处田产。1854年,范姜家族在新屋乡大兴土木,合建了一座宏伟的祠堂,其后又建造了不少新厝。这一举动轰动乡里,乡民们常常结伴看新厝,久而久之,新屋便成了当地的地名,如今成为乡名。
那么,为何称新屋乡,而不称新厝乡呢?原来,“厝”是闽南人的用语,客家人则习惯用“屋”。闽南人说古厝,客家人则说老屋。由于范姜家族是来自广东省的客家人,他们习惯称新屋,因此有人认为,范姜古厝应该称做范姜老屋才更合乎客家人的用语习惯。不过,古厝已是一般的通称,所以依旧沿用范姜古厝这个名字。新屋乡这个叫法则保留了客家的用语习惯。
2 月18 日,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来到宁静的乡间小巷,造访了这个百年古厝群,在幽静而又沧桑的老屋中,追寻范姜家族的百年记忆。
范姜古厝由5 座三合院式的老屋组成,门牌号依次为桃园县新屋乡新生村中正路110 巷1、2、3、6、9 号。其中,9 号是整个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即范姜祖堂。
范姜祖堂是范姜古厝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两进一落的三合院格局十分气派尊贵。院子两侧一层一层向外扩建的护龙屋,见证着范姜家族子孙后代的绵延昌盛。
无论是范姜祖堂石柱上的精美雕刻,还是屋檐上已显斑驳的五彩绘画,处处彰显着这个家族当年的繁华和兴盛。正厅屋檐下悬挂的黑底金字的“陶渭流芳”牌匾尤为引人注目。据现在负责管理范姜祖堂的范姜青山介绍,“陶渭流芳”这4 个字是范姜后人对祖先的尊重。“陶”指尊称陶朱公范蠡为范氏祖先;“渭”则源自姜太公离水三寸垂钓于渭水之上,指尊称姜太公为姜氏祖先;“陶渭”表示其家族传袭自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范蠡,同时也是周朝渭水姜太公之后,故范姜家族自称为“陶渭”后世。除此之外,记者还在其他4 座古厝中发现了“陶渭高风”、“陶钓家声”等牌匾。第一条弄堂两侧墙壁上赫然写着的“忠孝”、“廉节”,传承着这个家族的家风祖训。
范姜青山的讲解让记者生出疑问:范姜既然为复姓,为何会有两个祖先呢?看到记者和所有来这里的人们都有同样的困惑,范姜青山娓娓讲述了家族的历史。原来,范姜这个姓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两三百年前才出现的,它的背后有一段饮水思源的报恩故事。
清朝初期,广东海丰人范集景(范仲淹的第九代孙)娶雷氏为妻,生下儿子范文质。后来范集景早逝,雷氏妇人因家贫无力抚养孩子,便再嫁给了姜同英。这位继父对范文质视如己出,努力将其抚养长大。后来,范文质娶妻并生下5 个孩子,为报答继父姜同英的养育之恩,范文质打算让孩子冠以姜姓,但不知该让几个孩子姓姜。最后,范文质为全部5 个孩子冠上范姜复姓,在百家姓外自创一姓。
1736 年,范文质的二儿子范姜殿高自广东惠州府陆丰县只身前往台湾,并在现新屋乡开垦。后来,范姜殿高的4 个兄弟也陆续赴台定居。范姜家族从此开始在台湾繁衍其脉,成为台湾独有的姓氏。世界上所有姓范姜的人士,皆出自台湾新屋乡。
如今,范姜家族已有族人逾万人。由于范姜家族很好地传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晴耕雨读的家风,范姜后世代代人才辈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医生、教师、企业家和艺术家。
虽然范姜家族的建筑保存完好,但族人大多已不在老屋居住,偌大的院落显得有些冷清。范姜青山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族人都在外地,但范姜家族历来重视祭祀。每年农历四月初五和八月初一举行的春秋两祭,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会和祭祀活动。一直以来,家族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范姜祖先不能被请出并在家中私自供奉祭拜,必须由族人统一祭拜。每逢祭祀的日子,身在台湾的范姜族人都会赶回祖堂祭祖。公厅前的大停车场挤满了返乡的族人,附近交通更会因此瘫痪,场面尤为壮观。“除了慎终追远,表达对祖先的感念外,祭祀还能维系宗亲间的感情,增进宗亲间的认识,缅怀祖先遗德及忠孝节义精神,促进范姜家族团结,保护和传承家族文化。”范姜青山说。
出范姜祖堂往深处走去,记者发现,除了已改建为范姜观音寺的1 号和被列为古迹的9 号范姜祖堂,其余古厝尚未被列入古迹,仍属于私人宅第。百年古厝聚集一地,各有特色。6 号的屋脊上,一个花篮壁饰讲述着一段范姜家族的往事。据说,当时范姜家族虽是当地的大地主,但对佃农十分照顾,经常免收田租。佃农为了感恩,常送花答谢,后来雕成花篮壁饰。
置身范姜古厝,无论是改建的范姜观音寺,还是朴实无华的老屋,都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古厝中很多图样、饰物都有浓浓的象征意义,燕尾屋脊更显示出当时范姜家族不凡的身份。整个古厝群质朴又不失典雅,清幽整洁的环境更让古厝弥漫着少见的雅致怡人。
走出小巷,范姜古厝历经风霜后呈现出来的沧桑和淡然引得记者无限遐思。数百年前,范姜家族是如何翻山过海、历经劫难,在台湾开垦、耕耘,然后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他们又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中,传承着客家先民的祖训和遗志?历史不能重现,但这些曾经见证范姜族人生活、奋斗的古厝,似乎在青山隐隐中向来往行人讲述着一段艰辛却辉煌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6 23:53 , Processed in 0.1271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