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1|回复: 0

谢有顺畅谈“文学的常道”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20 17: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有顺畅谈“文学的常道”
   
      2013-08-27 来源:绵阳晚报
                                        
  ■记者 张登军  文/图
  昨(26日)上午,为期三天的绵阳市中青年文艺骨干培训班在东津酒店开班,马原、谢有顺等著名作家、学者莅绵授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学民出席开班仪式。
  此次培训是为了提升绵阳中青年文艺家的文艺素养和创作水平而开办的。在简短的开班仪式后,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作《文学的常道》讲座,提出文学写作者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有真实的情感、有合乎情理的逻辑、要贴着人物和语言写作。期间,他以大量鲜活的例子予以佐证,让整个讲座的氛围显得特别轻松。
  所谓常道,就是最基本的规则。谢有顺认为,文学写作者应该回归常道,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融入个人的精神探索、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谢有顺其人
  谢有顺,男,1972年生,福建省长汀县人。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学,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进修硕士生课程,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1998年起,先后任《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兼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曾先后获得冯牧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冰心散文奖等。2010年获得全球青年领袖称号。
  谈成功
  成功的作家
  要有自己的“根据地”
  一个成功作家的标记是什么?谢有顺认为,这个标记就是一名写作者要有自己的“根据地”。
  谢有顺认为,写作者与其去追寻热点,不如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究竟熟悉什么,而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群,就是自己应该写的东西,这就是写作者自己的“根据地”。
  谢有顺谈到,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根据地,莫言的笔下始终离不开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标记,还有贾平凹笔下的商州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根据地,只要一提这些作家的名字,那些特殊的标记就会闪现出来。
  谢有顺认为,作家小说中的故乡,不一定是真实世界地理上的故乡,都是作家想象、虚构出来的,但这种想象和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似的,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或者对民风、民俗乃至野史、传说的调查,是有一定来源基础的。正如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
  因此,谢有顺建议绵阳的写作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形成自己的辨识度,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谈细节
  “在细节上作假,会瓦解作品的信任感”
  “细节的真实,不是个小问题。”谢有顺认为,如果一个细节的失真,可能会瓦解整部作品的真实感,因为读者会用自己的记忆、经验去还原作品中的细节,确定其是否真实。
  王蒙曾经在一篇外国小说里读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外国女人穿高跟鞋走路,小说描绘这个细节时,形容这个声音就像“敲打咖啡杯子的声音”。因此,他每次住宾馆总会去敲打咖啡杯子,试图敲出高跟鞋的声音。
  作家王安忆曾经谈到,有人在描写一个女职员穿的用的是名牌,还时常周游世界。她的收入能否支撑她奢侈生活的支出?谢有顺认为,如果连“她的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都解决不好,这就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了。
  作家二月河也曾说过,一部历史小说中写一名参将背着1000两银子上路。这不由得让人疑惑:1000两银子究竟多重?一位参将的工资收入该有多少?再如《金陵十三钗》中,13名女子从废墟、瓦砾中逃到教堂,衣服依然鲜亮,身上没有一点灰尘,这是否可信?
  “在细节上作假,就会瓦解作品的信任感。”谢有顺认为,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如果创作者背离了真实,这是把读者、观众不当回事,这是态度问题。
  谈逻辑
  “合乎情理的逻辑,来自生活的真实”
  “写作要有合乎情理的逻辑。”谢有顺认为,每一个人物、事物、故事,都有自己的逻辑。这份逻辑,依然来自于生活的真实。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逻辑。谢有顺举例说,到别的家庭做客,见到小孩子就摸头、亲热,这表明的是喜欢,但如果摸老人的头,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巴掌打过来。
  贾平凹曾写到,听灵堂上的哭声就知道谁是女儿、谁是媳妇。因为根据中国的传统,女儿失去父母的伤心是与媳妇不同的。再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在哭夫的时候,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那是在假嚎。因为,人在哭的时候,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有声无泪谓之嚎。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有“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的话,这句话将一个疯子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谢有顺认为,鲁迅的文中并没有说狂人是疯子,但读者读过却知道这个人就是疯子。
  谢有顺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教育程度,要符合精神意义上的真实,因为这些的不同,即使是哭也有不同的哭法。因此,只有进入情境,在人物的感受、直觉、心理活动上有自己的符合情理的逻辑,这样的作品才有说服力。
  谈语言
  写作要“贴着语言”
  语言失真让人败兴
  作家沈从文曾经谈到,写作要贴着人物写,谢有顺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还增加“要贴着语言写”,因为高明的写作者,是对语言有感觉的。
  “一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总是让人惊奇,但如果用不好,就会让人败兴。”谢有顺认为,人们读小说或者诗歌时,其实就是在读语言,“很多时候,当你贴上去后才会知道,这种叙述是否合适。”
  一个农民第一次看到大海,该如何描述?作家沈从文用了“海是大的”来描述。谢有顺认为,这种描述是真实、恰当的。他大学时跟同学去海边,一位同学用“大海啊,原来你都是水”来吟诵,这让他印象深刻,甚至比“还是大的”还过之而不及。
  谢有顺还用与母亲有关的故事,来证明语言的重要性。刚结婚时他穿一套价值1500元的西装回老家,母亲得知价格后忍不住说,“这可是三头牛呢。”在老家,一头牛犊的价格正好500元,母亲的话,让他 “总觉得身上穿的是三张牛皮”。还有一次,谢有顺带母亲去看超女比赛,看到台上一位女选手的热舞,母亲说“身上有跳蚤,也抖光了。”因为冬天穿得厚,挠痒痒手够不着,只有靠抖动。
  这就是语言的妙处,没有生活的真实体会,是不会发现的。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2:17 , Processed in 0.1873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