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3|回复: 0

谢有顺:文学让生活有更多的可能(图)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20 17: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有顺:文学让生活有更多的可能(图)
                           
2013-07-30 08:29:30 来源: 福建日报(福州)
                                            
               
            
                                       
当晚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感动人的最好东西是文学作品

  文学对今天的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文学可以软化人心,可以让人活得更多,可以让人认识死亡。谢有顺用三句话概括中国文学对中国人人生的影响。

  我们时常会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诸如父杀子、子弑母等骇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现代人道德的滑坡、价值观的崩溃、心灵的退化让人触目惊心,对此,谢有顺认为,这与现代人文学修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谢有顺分析道,文学永远不是告诉你现实是怎么样,而是可能什么样,这就给人留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他说,喜欢读一点文学作品的人,感觉往往会比较敏锐,更容易捕捉到人生中丰富的、细腻的、微妙的东西,他能够察觉到一般人不太容易留意到的细节,他能够理解别人的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是一个很好的人心解毒剂,或者是使日益坚硬的人心变得柔软的一个重要载体”。

  谢有顺列举了他印象深刻的两句话: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写给母亲的,“妈妈,真不容易,我都病了五年了,你还这么爱我”。另一句是汪曾祺悼念沈从文的,“他躺在那里,像活着那样。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两句话都情真意切,没有花哨的语言,却感人至深。每次伤感掉泪,心灵都会变得更柔软,变得不再那么自私,学着去关心别人,学着感受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人生,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谢有顺说。

  “人心的麻木、坚硬、沙漠化,需要心灵资源来滋养。”谢有顺坦言,改变一些人心灵的最好办法就是他被感动,而感动人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文学作品。

  文学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多

  文学还能让人分享更多。谢有顺引用法国作家加谬的话说,“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多”。他进一步解释说,每个人从现实意义来说,只能有一种人生,只能经历一种现实,但是通过阅读可以分享别人的人生,可以过许多种人生。

  “阅读可以使人生的宽度、厚度得到有效地延伸,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永恒、更宽广,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可能。”谢有顺说,不能因为文学的无用而藐视文学,无用可能变为大用,文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文学为什么可以让人认识死亡?谢有顺说,人是会死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然而现代人过分追求物欲生活,往往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不思考死亡的人生,是肤浅的人生。生与死恰恰是文学作品最大的主题,文学探讨活着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探讨人生的问题。文学会让我们认识死亡,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

  谢有顺说,在农村,死亡是一个节日和仪式。老家人过了60岁要为自己准备一个棺材,过一两年就要拿出来重新上一遍油漆。农民对死亡的看法比较乐观,他知道自己终究有一死,提前准备好棺材、寿衣之类的。然而,现在每个人好像都在侥幸地活着,不太想人是会死的。

  谢有顺认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不断提醒人是会死的,死亡随时可能来临。死亡来临之前如何过好人生?如何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就成了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多读一点文学,多接受一点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教育,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就不一样。同时,作家的智慧、对人生的思考也会提示我们很多东西。”谢有顺给出这样的忠告。

  文学依然没有离开

  “近年来,大家一直在讨论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衰弱,我个人是为文学作辩护的。”谢有顺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学,就不可能了解中国文化,更不会理解中国人今天的生活方式。因为,文学深度参与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

  谢有顺举例说,在西方国家,你会听到满街都是玛利亚、约翰等名字。西方的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会以宗教为参照物,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会让孩子背诵圣经。中国也有不少人信奉佛教,可为什么几乎见不到虔诚的佛教信仰者用本相、无尘等为孩子取名?事实上,中国的父母不但不会这样取名,甚至会觉得那样不吉祥。在中国,信归信、佛归佛,信和佛是分开的。

  诗意、优美、文雅才是中国人取名字的标准。谢有顺说:“诗意、优美、文雅恰恰是文学的本质,不管是取人名、街道名,还是取楼盘名,都是以文学为参照,因为它蕴含一种价值取向在里面。”

  “文学依然没有离开,依然在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谢有顺认为,从给孩子取名到领导人讲话,我们都可以看出文学之于中国人的一种特别的地位,中国人对于文学的热情已化解到生活中。在中国,即使不做文学研究,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也需要了解一点中国文学。谢有顺借用钱穆的话说,不懂文学,不通文学,那总是人生一大缺憾,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要大。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本

  “中国人看到的世界不完全是世界,是世界与我的关系。”谢有顺认为,中国人普遍感性思维发达,理性稍欠。

  为了证明感觉一说,谢有顺以中西方食谱的差异为例证。在西方人的食谱里,通常会注明盐3克、糖5克之类,但中国的食谱,通常是描述盐少许、油少许。“中国人强调感觉,重视情感,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和文学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中秋赏月时,总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等诗句,对此,谢有顺认为,中国人中秋节看到的月亮已不是物质的月亮,而是文学的月亮,月亮成为了一个载体,承载了很多的意义。中国人看花、水、山等,都有文学的理解,“假如没有文学的眼光,世界就会变得非常乏味。中国是文学的中国,也是一个情义的中国”。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文学也深刻影响着其他文艺门类。”在谢有顺看来,一个好的书法家、画家,必须有文学修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会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大成就。他同时指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也是以文学作为根基的。他举例说明,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有影响的影视作品,都由小说改编而成,都有文学的底子。

  “文学精粹地解释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你也许不一定完全理解儒家思想,但是读杜甫的诗歌,你能真切地体会到其内含的儒家思想;你可能不一定明白道禅思想的精髓,但是你读王维的诗就可以感受一些。”谢有顺进而提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须有文艺的复兴,文艺的复兴首推文学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学作为文艺的根本,其他的复兴都是空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1:50 , Processed in 0.1282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