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29|回复: 0

客家女的盐商古道:期待唤醒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20 1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女的盐商古道:期待唤醒

2014年02月20日08:04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石砌盐商古道穿村而过受访者朱迪光供图。
  2月1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玉水古村,古道边芳草萋萋。细雨纷飞,料峭春寒。
  石板路上那一块块光滑的石板,经历了百年来艰辛担夫汗水的沁润和身负百斤重担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的磨砺后,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里,见证从它们身上压过的历史车轮。
  这是一段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盐商古道,百年前,广东缺粮,江西产粮,广东产盐,江西缺盐,粤赣两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脚步和肩膀,挥洒着汗水,写下了这段近200公里长的盐粮贸易诗篇。
  如今,这条古道已消失得所剩无几。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这段古道,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如何保护与开发古老的文化,让古今的脚印,在此叠加?看似是一道难题,需要我们打开旮旯里的历史,重新解答。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梁文悦 发自梅州
  粤盐赣销
  赣粮粤卖
  据史料记载,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盐丰粮缺,江西多粮少盐,粤赣两地商人纷纷前往产地贩运盐粮。由于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货物由劳力肩挑肩负,挑盐大军悄然涌现。
  2月18日上午,玉水古村。87岁的老村民朱昌延坐在竹椅上,正努力回忆着儿时母亲上江西的往事。
  “前几天,我买了包盐,一看产地是江西吉安的,原来那里也开始产盐啦!—以前,那边的盐都是我们这边挑上去的。”
  朱昌延家门前,一条宽不足半米、用大小不等卵石砌筑的石板路穿过村庄,伸向山岭。若不是村西一块竖在石板路旁的牌匾介绍,恐怕不会有人相信,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告诉记者,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母亲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出发去梅城,从码头挑到盐后就回家里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又出发。一天大约走10铺路(约50公里),到了江西筠门岭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梅城。来回需要八九天。”朱昌延清楚地记得,由于行程遥远,每次母亲出门时他和妹妹都依依不舍,几近落泪。
  公开资料显示,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到筠门岭开辟革命根据地。
  同年5月,毛泽东作寻乌调查时,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来往梅县的生意做了详细的记述:“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值几十万元。”“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处),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约有三百担过。”“梅县与门岭不通车,大部分是肩挑。”“门岭去梅县,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货回。”
  挑担人的艰辛换来了“粤盐赣销,赣粮粤卖”的现象,从而催生了粤赣盐商古道。
  朱昌延回忆说:“我阿婆开过驿站,多人时,这一排驿站一个晚上住了120多人,住宿一晚3毛钱,如果买驿站的菜,还要多加1毛钱。”
  当年的驿站、当铺现在早已荒废,旧时的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而那座由清朝翰林学士题词的当铺松柏楼,更是坍塌数十年,仅留断壁残垣。
  挑担阿妹苦难言
  一步唔得一步前
  这是一次抢救—如果再不记录,客家妇女挑盐上江西的艰辛劳动史,亦会像当铺松柏楼那样消失。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挑担阿妹苦难言,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挑唔起,挑得轻来又没钱。”在朱迪光看来,这首山歌透露了另一史实—盐商古道上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
  朱迪光解释说:“客家地区教育普及较好,男性多为读书人,少从事体力劳动;另外,梅州是侨乡,当时男性多结伴到南洋打工,只有妇女和老幼在家,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妇女就选择了挑盐这个副业。”
  玉水古村85岁的村民朱松生告诉记者,他母亲挑盐上江西担了几十年,她们从梅州各地盐仓每人挑盐100斤左右,二三十人结伴而行,风雨无阻,沿着岖崎曲折的山道往江西方向慢慢前进,每天走30公里至40公里。为了安全,她们一般天亮便出发,下午4时便找沿途驿站歇息。
  彼时,挑盐成了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亦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货币交易不发达,挑担者很少领工钱,大部分妇女选择要米。朱迪光的母亲亦是挑盐工之一。“母亲挑一次盐,换回来的米,我一家三口人可以煮粥喝一个星期。换回来的米,有人还会卖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家里煲粥。”朱昌延说,母亲告诉他,挑盐的收入按挑的斤重计算,出发前要称一次,到了江西还要过称,看盐有没有少。
  而今年84岁的李月嫦更是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0多岁时就经常走30公里远路到平远县长田镇等候挑盐的妈妈归来,“江西有晒番薯干的,等到我妈妈了,就很开心,有得吃,很好吃,江西的番薯干就是好吃!”回忆起儿时往事,李月嫦脸上露出小孩吃了糖果般的灿烂笑容。
  盐商古道上,洒满了客家妇女的血汗和泪水。
  朱昌延至今难忘每次见到母亲回家的心情,“心里的石头立刻放下来了,觉得母亲平安了,什么事都好了。”
  据老人回忆及学者调研,由于日晒雨淋兼重担压身,不少挑担者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地,从此再也没有起来。在路上,甚至市场上,都能看到一些尸体等待着家属前去埋葬,“有些尸骨都没回故乡。”
  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梅县还活跃着一支妇女挑担大军。因日寇的严密封锁,粤赣及西南诸省的食盐,曾一度依赖闽南沿海供给,内销的千百万斤盐大部分依靠粤赣边区客家妇女人力运输;从闽粤交界的韶安、黄岗、饶平、高陂、沿韩江、梅江而上,再经盐商古道进入江西,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妇女,成群地搬运盐,一担一担越过高山峻岭,一站一站的接过去。
  百年古道今初醒
  斑驳陆离求生机
  1949年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曾经深深印着客家妇女脚印的小道,被苔藓覆盖,渐渐沉睡。
  朱久胜告诉记者,这条盐商古道,蜿蜒着穿越玉水古村,两边是翠绿的稻田,“如果开发铺成石头路,肯定会让人更有感觉。”
  昔日热闹的玉水村在城市化的潮流中发生着变化:很多村民外出。当年生意兴隆的村庄,如今,成为省级贫困村—人头攒动的驿站,早已大门紧闭;一晚就有数百挑夫歇脚的村庄,只剩三百多人。“常住人口更少。”村主任朱永钢说。
  对村庄的未来,一位阿婆甚感焦虑。“老房子没有人居住,很快就坏了。”客家民居多用泥土筑建,狂风暴雨之下,犹如累卵之危。
  所幸,近年来,这段沉睡了几十年的盐商古道开始苏醒。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声高涨的今天,与其他地区的很多古村落一样,玉水古村逐渐崭露生机,先后获得广东“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
  2009年5月,玉水村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打造客家古村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区和客家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对于生活于现代化的人而言,这段蕴藏着粤赣生命线,融客家人亲情血泪史的盐商古道, 变成了对先辈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警醒,因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玉水古村着力发展李子产业,每到花开季节,千亩李花洁白如玉,客家民居掩映在花海中,犹如一幅山水画,吸引了不少游客。当年的武馆已经变成餐馆,尘封已久的石阶路,又被游人的脚步擦亮。
  据城北镇初步统计,每年前来玉水村的游客数量约有8000人次。但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来说,这样的游客数量远远不够。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节假日经常遇到堵车的问题。”朱永钢告诉记者,另外一个困扰是,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资金量大,需要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投资,但招商也存在不少困难,玉水古村至今没有招到合适的投资商。
  打开历史的门:
  撬动文化传递的力量
  记者手记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令人堪忧。朱迪光告诉记者,很多村庄虽然依托历史人文获得了“古村落”的牌号,但如何保护好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只有先保护好,才能谈如何科学利用好。”
  “如果是文物保护对象,维修要按文物法的规定,保留原风貌、原材料,费用就会很高。”朱迪光说,目前经常采用的是“谁使用,谁维修”的办法,但对于很多居住在客家古民居的村民来说,他们并不愿意主动拿出钱来维修,政府也很少拿出钱来保护古村落。
  当然,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成果首要保民生,很难安排更多资金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梅江区城北镇镇委书记李军明坦言,玉水古村目前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上级各个部门的支持,协调推进。另外,大部分古村落是单一的点,开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招商引资也比较困难。
  李军明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借鉴梅州着力打造的旅游景区“桥溪古韵”的经验,采取村村联动的模式,将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因此,从长远来说,玉水古村需要与下游的干才水库、兰花基地、樱花谷等景点连起来,组合成“人文+自然”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古村落的发展难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存在,有些文物保护点,参观的人多,但连卫生费都没有。”朱迪光提出,在欠发达地区财政也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政府引导,民间筹集资金的方式,保护和开发古村落。
  “比如,有些用于建村委会的费用,能否让村委会租用古民居,将建设的钱用于维修?”朱迪光分析,此外,不少客家古民居虽然没人住,但从民居走出的不少子孙在外工作,有些是大户人家,具有相当的经济能力,因此,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的方式,撬动民间的力量来保护和开发古村落。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键
  总统筹:梅志清 郎国华
  执行:胡念飞 殷剑锋 江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1:38 , Processed in 0.1165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