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14|回复: 0

屡次迁徙 聚合台湾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13 2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屡次迁徙 聚合台湾
2014-02-11 来源:汴梁晚报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客头说道台湾好,赚银如水一般了……”这是流传于清嘉庆以后的客家移民长诗《渡台悲歌》中的句子。当年客家移民赴台,从生死未卜的渡海航程,到抵达人地生疏的台湾土地,一切全为未知之数。

清时台湾 大批移民

根据早期有关文献及近代资料记载,客家人大批移民台湾,大约是在1681年之后的事。在此之前,虽然有少数客家人跟随郑成功部队来台,但因为人数不多,其后又大都被清政府遣回原乡,不能算是自动自发的移民。

1683年台湾平定后,清政府本来想要放弃台湾,后来经过靖海将军施琅的积极谏言,才决定保留。但清政府对台的政治措施一直采取消极态度,因为隔了一道台湾海峡,清政府更有鞭长莫及的无力感,唯恐台湾成为反清的根据地,因而有意管制两岸人民往来。1683年,清政府取消海禁,允许人民出海、捕鱼,但对大陆与台湾间的往来却有着严格的管制。由于清政府对客家人移民来台设限,使得客家人的移民比闽南人迟了一步。

1686年,广东省嘉应州属的镇平县(今蕉岭县)、平远县、兴宁县、长乐县(今五华县)的所谓“四县人”,曾随闽南人之后大批来台开垦。当时他们来台走的是政府规定的官道,大致上是从岭东的原乡地沿韩江而下,到达现在汕头附近的各港口,而后乘船到厦门等待查验。出海后先抵澎湖,再赴台南的鹿耳门查验,再由安平登岸,到达台南府城居住。后来,这些首批来台的嘉应五属客家人,因台南府城一带已无余地可垦,于是南下前往下淡水溪(今屏东高屏溪)东岸及东港溪流域垦居。从此,这些客家人的原乡乡亲接踵而至,或走官定航道,或偷渡来台,形成了客家人移民台湾最早期的路线。

康熙年间,朱一贵事件发生,清政府派蓝廷珍到台湾剿乱,当时凤山各地的客家人组织“六堆义军”协助清军,事平后清政府论功行赏。由于客家人有功,而作乱的朱一贵又属于泉州籍,蓝廷珍乃奏请解除广东籍客家人来台的限制,因而一改旧观,使客家人来台不受歧视及限制。除了嘉应州属各县外,还包括潮州、惠州二府属各县。此后,无论官渡或偷渡的客家人,均开始增多。

当时想要东渡赴台湾垦殖的各籍移民,大部分是穷苦无以为生、不得已才冒险出外谋求生计的。一来实在无钱走官道,二来为了避免烦琐的渡航手续,于是只好甘愿冒着犯律令之禁,走偷渡的路线。所以,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偷渡禁令虽一再严申,而闽、粤移民偷渡来台的仍然络绎不绝。当时偷渡来台的客家人,除了粤东三州府属者外,还包括福建汀州府属的客家人。这批来台的客家人因为台湾垦地北移的关系,所走的路线也逐渐向北移。当时,他们由原籍地沿海小港口出发,经澎湖,沿台湾南部西南岸向中北部航行,在各小港口登陆,而后分往中北部各地区垦居。此后,客家人移民足迹遍及台湾各地。

1747年,客家人开始进入东势角(今台中市东势镇)开垦。嘉庆年间,全台爆发闽客械斗,台中市东势镇下城里早年称为“和兴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清一色的客家聚落。道光年间数次的矛盾冲突,逼得客家人纷纷逃向东势山区,而福建籍人氏则集结至丰原寻求自保,造成人口的大对流。客家人在丰原投下的心血也顿时化为乌有,东势成为台湾客家的聚居地。

为避战乱 二次移民

台湾曾于1895年至1945年间被日本人侵占,客家人在这个时期亦有进行台湾岛内的第二次移民。不同于清时的客家移民大都基于闽客械斗的因素,岛内第二次移民首先是为了避开战乱,其次才是另外寻找开垦的天地。但第二次的移民路线迄今仍难理出一个头绪。然而,日本侵占时期的客家人进行岛内第二次移民的主要动机,除了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客家人必须另外找寻适当地点进行开垦。大体而言,台湾客家第二次移民主要发生于苗栗、新竹,客家移民分别到北部的宜兰采摘樟脑,使得此后的樟脑成为客家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此外,还有不少的苗栗客家人来到台中市的丰原、东势或南投县的埔里,从事木材的砍伐与加工生意,以及樟脑生产和制糖业等。

桃、竹、苗客家人移民到花莲和台东种植甘蔗、榨糖,或经商,或在铁路局上班,继续延续客家的迁徙故事。花莲客家人之所以不远千里去花东,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希望能将东台湾经营成为农业经济的中心,故鼓励台湾民众移民东部从事樟脑生产和制糖业。现在有许多在日本侵占时期留下来的客家人,便是当时从西部招徕的客家劳工。他们的移民路线通常先聚居在花莲市或吉安一带的平原地区,之后再前往花东纵谷区移动发展。

收复之后 再次移民

台湾收复后,台湾岛内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及经济现代化,使得客家人赖以维生的农业经济急速式微,制糖业、樟脑业等都难以维持生计。于是,一向秉持“耕读传家”的客家人被迫再进行一次岛内移民。然而,这一次的岛内移民既不同于清时的闽客械斗,也不同于日本侵占时期的抗日运动,纯粹基于经济上的原因,必须到大都会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以维持家计。于是,第三次客家移民潮默默地流动,而这一次的移动路线似乎是从乡村走向都市,从西部走向东部。换言之,桃、竹、苗地区的客家人往台北市发展,高屏六堆地区的客家人则往高雄市发展。来自苗栗与新竹县的客家人竟然放弃了垦拓数十年的地方,迁移到台湾所谓的后山地区(花莲台东县),在崇山峻岭与众多族群中建立起一个个新家园。

从17世纪到19世纪漫长的200年间,客家人移民台湾,其间艰苦备尝。他们冒犯偷渡禁令,拼死来台谋生。抵台后,又冲冒烟瘴病毒,开垦土地。至晚期平地开拓殆尽,客家人又以原乡垦山的丰富经验,开拓中北部等交通阻隔的山区地带。这些地区都是“番害”最严重的地区,他们为求生存,只有募资金、雇隘丁、组乡勇、建隘寮,进行严密防备,才能在山区取得小片田园,台湾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客家族群每一次迁徙的理由虽然都不尽相同,但却同样有着不妥协、不屈服、独立自尊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6 22:55 , Processed in 0.12701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