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中原来之天下客家
作者:谪仙人
中国
江西省
赣州:客家迁徙第一城
当年北方移民渡过黄河,沿着运河,长江南下,经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来到赣南。
上犹: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1:唐末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大批客人从中原南迁,进入赣州到达上犹,人口增多于公元952建县。
2:元攻宋时,赣南是重要的站场,导致上犹人口减少,这时从中原以及鄱阳湖地区,迁入大批客家人。
3:明末赣南爆发农民起义,朝廷进行镇压,导致人口骤减,一直持续到清初,朝廷禁海贸,近海50公里内不准有人居住,于是大批在福建广东沿海的客家人回迁到上犹。
崇义:白云深处好耕田
畲族起义帝派王阳明平叛后建县,大批粤闽客人为了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纷纷迁居到崇义,在此创造了上堡梯田。
大余: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大余是赣州最重要的中转站,也是岭南回迁客家人通往中原的第一站,被苏东坡称作庾岭南来第一州,客早在晋时便于此生,但是大规模迁入一共有三次:
1:唐末黄巢起义中原大批客家人经鄱阳湖迁大余。
2:元攻宋。
3:明清时闽粤的人口增长较快,回迁大余。
龙南:乘龙舟 赏围屋
钟赖是晋末从河南颍川(登封)经鄱阳湖迁来,元推宋许多人向闽粤迁徙过程中留此定居生活。
定南:家在碧水青山处
南宋末,元南侵,黄河流域北人避乱南迁,在赴闽粤途中,有一部分北人在定南停留。
明初,由于元明更替的战乱,许多地区出现了“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的景象,劳动力严重不足。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鼓励开荒,时粤处客人择北上赣,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回迁定南。
安远:东江源头客家人
欧阳杜唐姓等族,都是祖先从黄河流域迁至赣北,后又至安远。
魏叶梅姓等族,祖上从中原地区迁闽粤两地,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不少客人为了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纷纷回迁人口较少的安远。
瑞金:家园故国红都情
瑞金历史上属于八闽百越蛮荒之地。后来汉晋唐宋时期,因战乱等原因,中原汉人大举南迁,通过长江、鄱阳湖、赣江、贡江、梅江河溯水而上至瑞金。
于都:雩山之麓人文旺
于都是客家民系的肇始发祥地之一。后受唐末黄巢起义、宋末元兵入侵等战乱影响,又有多批中原汉人,陆续通过长江,鄱阳湖,溯赣江贡江而行迁至于都。
兴国:俊贤荟萃将军县
最早的客家先民,就是秦朝末期由中原迁来的木客,即伐木工人。为造阿房宫,伐木工从关中顺水而下,沿汉江、长江、赣江、贡江、平江来到兴国上洛山采伐珍稀木材,秦亡后伐木工以及不甘投降的士卒就留在兴国。加之后来唐末黄巢起义、宋末元兵入侵等战乱影响,又有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一些中原汉人陆续迁至兴国。
宁都:文乡诗国品民俗
早期客家摇篮,文乡诗国。早在晋朝就要来自河南颍川的赖姓汉人迁到宁都。
石城:灵山秀水赣江源
晋末永嘉之乱、唐末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宋代金人入侵。为躲避战乱,中原汉人南迁至石城,从鄱阳湖溯赣江而行或陆路进入石城。
修水:山林田野,住客情怀
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汉人南迁,途经修水,无停留到赣南闽粤地区。300多年前清康熙年间遇自然灾害和反清复明的兵灾,皇粮国税无法征收,朝廷下旨召客人回迁,康熙17年第一批客人到达后规模逐渐扩大,45年到修水有万人之多。
福建省
宁化:情归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不断南迁,至唐后期大批涌进宁化及其石壁。
清流:碧水萦回在清流
早在西晋年间,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侵中原,大批汉人为躲避战乱从山西、河南等地沿龙津河迁到如今清流县境内。
明溪:宝石之乡 绿海金仓
早期的明溪客家人是从北宋年间的开封迁徙而来。靖康之乱以后,100多万人跟着宋徽宗南渡避难,其中一部分人就来到了明溪县。有一部分人是在明末清初之时,从中原来到明溪县的,他们一部分是沿着汉水南下,经过江西过来,还有一部分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
沙县:大名鼎鼎 小吃之乡
1000多年前南迁的汉人来到沙县,在沙溪边建造了码头和商铺。明清时代,这里是南来北往之人的交通要道。因为人多,酒家饭馆也多。便是沙县小吃的前身。
将乐:将溪之阳 土沃民乐
跑马将军俗称跑马菩萨,主要是为了祭祀爱国英雄张巡。唐朝安史之乱叛军攻打河南商丘,张巡坚守孤城近一年,最后以身殉国,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忠义神,每年祭拜他。这种习俗这种习俗被南迁的汉人带到今天的将乐县,延续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泰宁:丹山碧水 怡性怡情
泰宁古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狩猎场所。南唐开始建县,泰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建宁:碧山秀水 千年莲乡
唐朝末年,大批汉人南下入闽,辗转至建宁定居。高峰古道是当时建宁县唯一的出入通道,也是客家人迁徙至此的必经之路。
长汀:渔乐汀江 乐音悠扬
在唐朝黄巢起义之后迁入长汀,黄巢起义中闽王王审知带来了大批部队到这里屯兵,许多士兵就在长汀落地生根,与当地的原住民婚配成家,世代在此地定居下来。
连城:古屋神山 清深意长
连城县的第一大姓氏罗姓共有8万多人。罗姓人都是西汉汉高祖的大司农罗珠的后代,他们原本生活在江西的九江和南昌一带,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蔓延到了江西,他们为了躲避战乱,第一批迁入了连城县。其他姓氏的连城客家人,是在宋末元初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从黄河和长江流域陆续迁入。
武平:闽粤赣边 文华雍厚
自宋代以来,大批从江西,浙江等地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到达武平后,看到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纷纷在武平县定居下来。
上杭:汀江明珠 地灵人杰
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时期。那时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南迁至汀江岸边的上杭地区,后来他们定居在此繁衍生息。
永定:土楼神韵 神传四方
永定建县于1478年,永定县得名于一场农民起义。根据永定县志记载,明中叶汀州一带吏治昏暗,豪绅横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1477年上杭县溪南里农民钟三和黎仲瑞等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历经两年才被福建巡抚调集重兵整压,为加强防范机制明朝廷将上杭县的五里十九图划出。取永远安定太平的意思,成立了永定县,归汀州府管辖。
南靖:土楼里的客家人
在600多年前,元末明初的时候元朝大将陈友定和朱元璋大军在福建激战。当时的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汀州府的龙岩永定广东的大埔等地,先后迁徙到现在的南靖。
广东省
大埔: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古为百越之地的广东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聚居于此,1700多年前晋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就有中原客家先民陆续迁居于此,而大批客家人进入广东是从10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开始的。当时由于战乱以及受到人多地少的影响,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开始从江西赣州,福建宁化石壁等地迁入广东大埔,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埔客家。
梅州:千年客都 龙脉传承
梅州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是闽粤赣三省最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这里也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因此它享有世界客都的美誉。据罗香林所著《客家源流考》一书记载,西晋南北朝时期陆陆续续有中原人迁来到梅州。
平远:客家先贤故里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为了远离战乱程旼50岁时带领200多名族人从南京向南迁徙一路走到了梅州市平远县。看到这里人烟稀少,山清水秀就决定定居下来。
五华:古城长乐 源远流长
最早生活在五华的客家人可以追溯到西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一带到了现在的广东地区。明清时期开始有大批客家人从江西,福建等地迁入到现代的五华县生活。
丰顺:风调雨顺 火龙兴旺
最早生活在丰顺的客家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一带迁居到了梅州地区。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梅州地区带领客家人反抗元朝最终抵抗失败,这一带的客家人开始逃亡。到了明清时代大量江西福建的客家人开始迁居到了大埔丰顺一带生活。
河源:客家古邑 源远流长
秦王嬴政派赵佗率50万大军平定岭南,赵佗平定岭南后在广东建立南越国。赵佗上书朝廷拨能洗衣服的北方妇女南下。秦始皇看后乐了,拨了15000名浣衣女给他。于是南下的士兵与浣衣女再也没有回到中原故土,他们在东江和新丰江两岸开荒扩土,繁衍生息。
紫金:伟人祖地 戏韵飘香
紫金客家人大多是从闽、赣、惠州迁居过来,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末清初的时候,朝廷为防止广东抗清力量重新复起和填补四川的人口不足,在广东、湖南实行了人口迁徙行动,将大批广东人迁移到四川。在这次湖广填四川迁民中,永安迁出人口据各姓氏的族谱记载,是史无前例最多的一次。
汕尾:海陆客魂 农运红都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中原先民经江夏到江西,跨兴梅山区而来;后来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沿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天灾不断,为求生计,嘉应州、惠州府客家人又开始举家迁徙,来到海陆丰。已知最早进入海陆丰的客家人是公平镇先来岭的吴姓客家移民,他们在九世纪最后五年的唐僖宗公元895-900年间就来到这里,海陆丰客家人现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二成五左右。
南雄:枕楚跨粤 粤北咽喉
客家先民从梅关古道由江西步入广东,去开拓新家园。历史上,梅关古道就像南雄的一条主动脉,它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南雄的兴衰。唐朝以前梅关古道是一条仅供军事之用的狭窄驿道,经此南迁的中原汉人仅限于少量士兵和官宦世族。近千年内,南雄偏安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唐朝初年名相张九龄凿通梅岭,30余里的梅关古道有如一条彩练,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舟车驳接,水陆联运,使韶关一带成为中原移民南下的首选之地。
光阴回溯,梅关古道上车辚辚,马萧萧。南迁的汉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使南雄迈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沿梅关古道一路南下,蜚声海内外的珠玑古巷依傍梅岭以南,地处南北要冲,是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处驿站,许多中原汉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就在此地聚族而居。珠玑巷面积虽小,但附近不乏良田沃野,还有一条水量丰沛的沙水河横贯其中,堪称休养生息的好地方。鼎盛时期,珠玑巷曾同时居住过一百七十多个姓氏的中原汉民,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宋末元初因为天灾人祸继续向南迁徙,其余的后裔则在明朝洪武年间遭受灭顶之灾,明朝取代元朝之际,陈友谅曾经在南方称帝,传说朱元璋在粤北地区攻打陈友谅时,不慎中了一支冷箭,一怒之下便下令把韶关荡平杀光,历此浩劫,整个韶关只剩下百十号人丁,许多客家人在这之后,才由闽西赣南等地填补进粤北,如今居住在珠玑巷,便是明清两朝迁来的客家人后裔。
惠州:岭南古郡 崇德尚武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一条东江水贯穿惠州市始终,当地客家人亲切称它为母亲河。惠州有四东文化,分别指的是东江、东坡、东征和东纵,而东江文化的主体就是客家客属文化。作为珠江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哺育了无数客家人,也见证了客家人从中原进入岭南再走向海外的迁徙过程。从晋朝开始就有中原人陆续从赣南闽西等地迁到惠州地区,而惠州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客家人大迁徙,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他们从现今的梅州、五华、潮州等地,迁入今天惠东县的北部东部、龙门县北部等地,并向西进入今惠阳区、博罗县东部以及惠城区东部等地。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东江两岸逐渐成为客家人的繁衍生息之地,形成了惠州客家东江文化。
东莞:探寻麒麟文化之乡
史料记载,从明朝开始,梅县客家人由于人多地少,开始逐步外迁,有些客家人从梅县直接南迁到东莞还有客家人先从梅县南迁到惠州然后再来到东莞。
深圳:都市寻围屋 客女话收藏
深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在将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一千多万的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据史料记载为了打击郑成功的海上武装力量,清政府从顺治年间开始迁界禁海。清庭收复台湾后,大批客家人从今天的梅州惠州等客家区迁入深圳,形成深圳最早的客家人。
赤溪:粤语包围的纯客家岛
赤溪镇是一个粤语包围中的纯客家岛,这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鱼米之乡。大家都知道客家人一直都是依山而居,而当地的客家人却是靠海为生。台山市的赤溪客家人多来自梅州,惠州,韶关等地,是在清朝初年的复垦政策号召下迁来此地居住的,勤劳的客家人也很好适应了赤溪当地的生活方式。
廉江:客家百味 傩舞意韵
廉江客家人口接近一半。据史料记载,廉江地区的客家人是宋朝时福建西部汀州旧府和粤东旧嘉应府地区迁居到此地。由于迁来较晚,所以聚居在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地带,明清之际又陆续有客家人迁入,形成了今天廉江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广西省
广西客家人大约有560万左右,是继广东、江西、福建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客家人聚居地。
贺州:围屋藏秘 菜酿飘香
贺州是广西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这里也保留着较为浓郁的客家风情。当年一部分贺州客家人的祖先沿着贺江水路迁徙至此,在这贺江之畔,八步盆地落脚生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贺州客家人约有80多万,客家人在贺州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而大部分客家人是明末清初时从赣闽粤一带陆续迁入贺州。
陆川:古法传承 乌石佳酿
陆川县百分之七十都是客家人,其地缘上极具优势,不仅成为了入桂的主要通道,还成为了客家人择居的地方。陆川是客家人入桂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客家人迁居陆川,他们因任官,贬官或随军南征从中原地区而来。在今天的一些乡村里,被称为老地丁的客家人即是。而陆川的客家人迁入时间集中在明朝初期至明中叶,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大量外迁,他们当中一部分人迁入广西,而陆川则成为了这些外迁客家人的聚居地。由于陆川的客家人来源比较集中,千百年来,陆川的客家儿女依然还保留着很多原有的生活习俗。
博白:秦汉古韵 做社品茶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开拓疆土固守边防,曾用兵于岭南,并在岭南地区,留下了最早的客家先民,这其中就包括了现在的博白县。因为博白客家人迁来时间较早,人数众多,而且连片居住,所以很多古老的传统,至今保存完好。
钦州:南疆明珠 钟灵毓秀
客家学者罗香林认为,钦州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祖籍河南颍川的南朝将军陈伯绍率兵征讨今钦州境内作乱的土著,陈将军遂成为这里的客家开基先祖,就此,此地得名越州,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广东等地辗转迁徙,在这里落地生根。千百年来,钦州客家人不甘沉寂,在时代洪流里中流击水,孕育出的客家英才群星璀璨,其中的刘永福就是在清末中法战争中,带领中国军队战胜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北海:滨海名城 客居乐土
北海客家人大约有6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现在居住在北海市的客家人大都于元末明初从江西,福建等地迁徙至此。北海公馆镇是著名的客家之乡,广西第一客家大镇,境内通行客家话。从明朝开始大批客家人就从福建南迁至合浦县公馆镇一带定居。而北海市管辖的涠洲岛,岛上居民80%以上都是客家人。清咸丰四年至同治六年,先后13年间,广东发生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战火波及17个州县,双方死伤不计其数。客家人械斗失败后,无家可归,十分凄惨,或自行投亲靠友,或由清政府异地安置,现在涠洲岛上的客家人,就是十九世纪末迁徙而来的。
海南省
海南省有40多万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儋州、临高和澄迈等地。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上记载:“海南沉香,一片万钱”,当年最早的一批海南客家人就是为了寻海南沉香而来的。
儋州:海角天涯原是客
史料记载,客家人有三次大规模迁入海南。第一次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大批客家人响应朝廷发布的《敕开垦琼州荒地令》,从广东梅州,惠州等地来到海南垦荒。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土客争斗”的影响,广东台山,开平等地的客家人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第三次迁徙是在上世纪30年代,很多客家华侨从海外来到海南开展实业。客家人几经风雨,颠沛流离,历尽万苦千辛,辗转来到海南定居,并成为海南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海南省上千年的客家历史中,涌现了很多名人志士,清代四品昭武都尉钟鹰扬,橡胶大王曾金城,前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都是海南客家人。
湖南省
炎陵:客家风情 缤纷荟萃
最早的一批客家人是炎陵县建县前后就进来的。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立炎陵县,至今802年,有记载的炎陵客家人就是那时开始的,但是炎陵的客家人主要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迁徙。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时,因为当时朝代更替,战争频繁,加上当时炎陵闹饥荒导致当地人口锐减,这为客家人的到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第二次迁入高潮是在康乾时期,当时朝廷颁布了一条惠民政策,新开垦的田地,三年不用纳税,所以从江西、福建和广东迁来了很多客家人。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广东、福建客家人百分之八十的往海外发展了,其中一部分也就到了炎陵县。几百年来,少量客家人的迁入一直都有,但还是由于这三次规模较大的迁徙高潮才形成了炎陵今天十几万客家人的规模。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也能找到炎陵客家人迁往四川的记载。
浏阳:将军故里客情绵延
浏阳客家人的记载是从元末明初才开始的。元朝末年,各地义军纷起,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起义政权。朱元璋在安徽濠州起事,以南京为中心,占据了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和浙江的小部分地区,陈友谅逐渐跟浏阳当地人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他们的部队跟群众要相适应,要感情上结合起来,所以这样以后慢慢地,当地人对朱元璋就也不怎么样拥护。到了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的7月,朱元璋为了统一江南率军在江西鄱阳湖与陈友谅交战,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朱元璋打败陈友谅。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因为浏阳百姓曾经支持陈友谅,于是下令血洗浏阳,浏阳人烟断绝。在明初荒芜了以后,广东梅州有几个猎户来到了浏阳,见这边地广人稀于是回到梅州带了300多人迁到浏阳,这也是客家人迁居浏阳人数最多的一次。几百年来,少量的迁徙一直都有,但基本上都是广东梅州过来的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浏阳还有外出的记载。客家人来到浏阳以后,插草为标,是他们用以圈地的方式,然而后来的客家人就只能用物品交换地盘。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浏阳的客家人,他们还一直延续着客家人原有的风俗习惯,客家山歌在浏阳就极具代表性。
四川省
洛带:西南客家第一镇
当年洛带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从沱江沿水路逆流而上迁徙过来的,他们都是在明末清初时客家第四次大迁徙中,因为“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而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加上瘟疫,四川人口极度稀少。1668年,整个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七万人。当时康熙皇帝为了解决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鼓励南方居民移居四川开垦荒地,于是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区的人陆续迁入四川,持续时间长达200多年,迁入人口有上百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南充:朱德故里 客家重镇
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有大约一百万的客家人由于受到了湖广填四川这个事件的影响,纷纷从闽粤赣地区迁徙到四川,并且定居了下来,其中南充市的仪陇县聚居着三十多万的客家人。根据县志记载,仪陇县的客家人最早是康熙年间从江西、广东、湖南、湖北迁徙至此的前后迁入了数十万的客家人。三百多年来,这些客家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客家儿女,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开国元帅朱德、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张思德都是仪陇县的客家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香江之畔 客家乐土
香港是客家人从内陆走向海外的前哨站,从而开启了客家人迁徙的一段新的旅程。最早客家人是通过陆路和海路两种方式进入香港,而维多利亚港是通过海陆进入香港的客家人的港口之一。香港有人口700多万,这其中,客家人就占了170万,客家人、客家文化给香港带来的影响随处可见。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香港的新界和部分离岛,最早到达香港的客家人是在宋代为了躲避元朝的追杀迁徙过来的,但是客家人大规模迁居香港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当时的清政府为了阻止沿海居民支持台湾的郑成功反清复明实施迁界令,在香港居住的人被赶离了家园。到了1668年,清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又开始招徕移民,鼓励他们开垦香港,深圳等地,客家人就是这一时期从闽、粤、赣等地陆续迁入香港的。19世纪末期,英国租借香港成为殖民地,英国人开始在这里进行建设。而这一时期,粤东客家人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时局动荡,陆续来到香港谋生。在广东的五华、紫金、兴宁、惠州等地,采矿打石是客家人的传统手艺,所以这些客家人来到香港大多从事建设。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开疆拓土 融会贯通
目前居住在澳门的客家人有十几万之多,占到澳门人口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最早一批来到澳门的客家人是清朝咸丰年间从广东鹤山、开平一带迁徙过来的。康熙二十三年的时候复界,台湾问题也解决了,然后清政府就号召人来这里给移民耕牛和优惠,结果客家人刚好在那个时候人口比较多和密集,就往外扩散来到了澳门。
台湾省
台湾客家人的来源要追溯到约400年前。明末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后,大部分闽粤地区的客家人随之登陆台湾,如今在台湾新竹、桃园、苗栗、高雄等地,都有客家人生活踪迹。
新竹:北埔老街 客家味浓
新竹县百分之八十是客家人。客家人最早开垦新竹大约在10世纪初期,许多客家人从广东嘉应州、潮州府来到新竹。新竹北埔乡北埔老街是清代道光年间广东省客家移民开垦的基地,也是北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区。
高雄:客家古镇 美意情浓
美浓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都是由广东梅县等地迁来的客家人后裔。美浓的名字和这里的客家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清康熙末年,里港的客家先民与当地的闽南居民因争战而分裂,于是他们在林丰山兄弟带领下,来到灵山下的平原上开垦。因开垦之时经常烟雾弥漫,故名为弥浓庄,他们在此立碑开庄,安家垦荒,很快形成一个新的客家聚居区。日据时期,日本人见此地与他们的故乡美浓地形相似,便将弥浓改为美浓。
国外
东南亚
新加坡:海外客国 龙脉传承
在新加坡531万人口中,有392万华人,在392万华人中,又有27万是客家人。新加坡的客家人大体上分为两批到达。第一批客家人是在明末清初为了躲避战乱,从福建和广东漂洋过海而来,来到以后多以捕鱼为生,但是因为明清两代实行海禁,这一时期能够南来的客家人并不多。到了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要把新加坡建立成英国在远东的商港大量招募华工,这促使了第二批客家人大规模来到了这里。此后客家人就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在27万客家人的规模。
泰国:客居他乡 念祖情深
泰国客家人约有80万,曼谷超出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血统,这其中就有数十万是客家人。有文字记载早在五百年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时候,闽西汀州客家商人谢文彬因贩盐下海遇大风飘至泰国后定居下来,成为最早到达泰国的客家人。曼谷的客家人大概是140年前左右,因为梅县山多田少,人民生活很困难,所以就走到汕头坐船到泰国来。客家人大量移民泰国是在清朝初年。当时泰国向清政府出口大米,在这种贸易往来中,许多客家人来到泰国发展。另外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厦门、汕头等沿海口岸,打破了原来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越来越多的客家人离开家园,从广东、福建、广西一带迁徙到泰国开创新生活。
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 客家宝地
印度尼西亚生活着2000万华人,其中有800万都是客家人,占到了当地华人的40%,因此这里也是海外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除了中国之外,拥有客家人最多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曾在赣州,梅州招募义军起兵勤王,梅县松口有卓谋等多人从军后来文天祥兵败被俘,卓谋与10多位青年从海上飘流到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定居,成为了最早到达印尼的客家。到了乾隆年间,广东梅县的罗芳伯于1772年到达印度尼西亚从事金矿开采工作并建立了“兰芳大总制共和国”,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建立独立国家的客家人。 然而客家人大规模涌入印尼是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殖民统治者通过非法手段大量掠夺来“契约华工”,从1888年到1931年大约有35万契约华工被运到印度尼西亚的棉兰市。
马来西亚:功铸南洋 棕榈飘香
吉隆坡客家人约有70万,最早到达吉隆坡的客家人是在18世纪末期为了开发马来西亚的锡矿而来。当时来自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首先到达槟城,又从槟城辗转来到吉隆坡。槟城是客家人大规模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第一站。客家人大规模迁入是在1786年,当时入侵马来西亚的英国殖民者对华工打开了大门,客家人就此来到了这片土地,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广东省和福建省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目前马来西亚大约有170万的客家人,而居住在槟城的客家人就超过了15万。
大洋洲
悉尼: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在悉尼400多万常住人口中,就有20多万来自中国,如今悉尼约有一万多客家人,最早期的客家人是在1850年左右来到澳大利亚的。1850年一个雾霭的清晨,一艘满载客家男子的船从中国梅州的松口港口出发,这些人一半是被卖向海外的契约华工,还有一半是被清政府追杀的太平天国成员,他们在船上一呆就是三个月,中途许多人都感染疾病而死。悉尼有二十多个港口,当年的那艘船就是停在了悉尼情人港一带。早期客家人来到悉尼是因为当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所以很多人就被卖作苦工来到了这里,就是俗称的卖猪仔。1850年 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急需苦力前来开采。怀揣着淘金梦,这些人来到了墨尔本一带的矿区开始了挖矿生涯,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挖到金矿。为了生存,他们辗转来到那时华人最多的城市悉尼成为悉尼最早的客家先祖。
达尔文:滨海小城的客家人
达尔文华人总人口只有7000人,其中许多是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客家华裔,他们大多数是一百多年前远赴达尔文淘金的客家矿工的后代。
墨尔本:客家人的大淘金时代
墨尔本有2万多客家人。纵观墨尔本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历史,客家人算得上是最早一批来自亚洲的移民,他们在十九世纪中期就来到了墨尔本。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墨尔本一带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那时为了与美国旧金山区别开来,墨尔本得到了新金山的别称,中国沿海的东莞、深圳、香港等地区的客家人纷纷漂洋过海奔赴新金山矿区淘金成为墨尔本最早的客家先祖。客家人第二批大规模南迁墨尔本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与新金山时代客家移民不同的是这一批人并不是来自中国大陆,而是来自一个叫东帝汶的东南亚岛国。早在两百多年前广东梅县的部分客家人就迁徙到东南亚的东帝汶,并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哪里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75年东帝汶发生内战,邻国印度尼西亚在同年出兵东帝汶。为了活下去,这群旅居东帝汶的客家人不得不再次远走他乡,几经辗转,他们来到离东帝汶最近的国家澳大利亚。
新西兰:远渡重洋的百味人生
奥克兰约有不到五千的客家人。相比于客家人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说,新西兰的客家人历史并不算长,他们大多是最近三十年从中国来的新移民。最早来到奥克兰的客家人大多是以经商的方式生存。
非洲
南非:彩虹之国 客侨情深
目前在南非生活着大约四万的客家人,而客家人登陆南非的第一站,就是南非东南部的港口城市伊丽莎白港。据史料记载早在1870年,就有少数客家人从毛里求斯以经商的身份来到伊丽莎白港。客家人来到这里的高潮是从1909年开始到1919年的十年间,由于中国连年战乱,为了求生存,很多沿海一带的客家人来到这里。约翰内斯堡生活着将近两万多客家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发现第一座金矿,短短几年后,客家人就以契约华工的身份来到这里。
毛里求斯:甜岛客侨 英才辈出
毛里求斯生活着两万多客家人。最早来到这里的客家人就是以契约华工的身份在甘蔗园劳动。据史料记载早在1783年一艘载满3000多名中国人的客船从广州港出发来到这里,这些中国人里面很多就是祖籍广东和福建的客家人。19世纪50年代大批客家人开始来到毛里求斯,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沿海一带又兴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远赴重洋来到这里投亲靠友。
留尼汪:生根海岛 兴业旺埠
留尼汪有三万多客家人,占了全岛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据史料记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有上万名来自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客家人以契约华工的身份陆续来到留尼汪在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广东沿海一带的客家人奔赴海外有些客家人先到毛里求斯学习一两年的语言,然后来到留尼汪做小生意。还有一些客家人本来计划奔赴南非或者毛里求斯,误打误撞来到了留尼汪岛。
美洲
美国
旧金山:北美第一站 海外闯新天。
旧金山是早期华人到美国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在美国迁徙的起点。旧金山生活着上万名客家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旧金山发现了金矿。最早到达旧金山的客家人就是从中国广东沿海一带乘船到旧金山来淘金的。
洛杉矶:世界客家一家亲
洛杉矶华人有八十万,而客家人有三到四万人。1872年洛杉矶兴建太平洋铁路,从广东一带招募了大量的华工,最早的客家人也是在那个时候迁入到洛杉矶的。客家人迁入洛杉矶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十九世纪末期一直到今天,持续了一百多年。除了早期因为修建太平洋铁路从中国大陆迁居过来的客家人之外,还有很多客家人是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辗转迁徙过来的。
纽约:客居他乡的赢家
纽约客家人有超过十万人。中国人来美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的客家人由美国的西部来到美国东部修建铁路的多。最早到达纽约的客家人都是因为修建太平洋铁路,从中国广东梅州、惠州等地迁徙到旧金山,后来又从旧金山辗转迁徙到纽约。
芝加哥:四海飞歌不忘根
芝加哥华人有二十万,而客家人有将近一万人。在美国的大城市里,芝加哥的华人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芝加哥的客家人也不是很多,而且来得也比较晚。芝加哥客家人很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留学或者工作分配到这里的。
加拿大
温哥华:苦尽甘来的繁华
温哥华客家人有三到四万。最早到达温哥华的客家人正是先到的维多利亚岛,维多利亚岛是客家人进入加拿大的第一站。加拿大从1881年开始修建太平洋铁路,由此从中国广东沿海一带招募了大量华工,其中很多都是客家人。
欧洲
荷兰:千丝万缕客家情
据统计,荷兰华侨华人总数达到了二十万,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阿纳姆等地。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华人是在1911年6月到达荷兰,当时荷兰的海员闹罢工,船务公司从伦敦聘用的华人过来做海员以对付荷兰本土海员的罢工行动。当时过来的华人当中就有很多的客家人,后来因为荷兰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和苏里兰逐渐独立,许多客家人来到了荷兰。
英国:从海员开始的异乡之旅
英国客家人约有16万。19世纪50年代广东沿海的一批客家人在被英国轮船公司招募为水手后,乘船来到英国的利物浦。这批来到利物浦的船员就是最早到达英国的客家人。大批客家人来到英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连年战乱,大批广东惠州、东莞、深圳的客家人进入香港,迫于生计,他们又从香港移民来到了英国。经过100多年的变迁,如今在英国伦敦等城市都能看到客家人的身影。
伦敦有华人约20万,其中约有一半是客家人。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政府给香港客家居民移居来英国。1990年英国仅有一两千华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香港新界的客家人。当时香港的传统农业社会快要瓦解,而英国正在扩展旅游业,急需中国餐饮业刺激来市场,恰好香港新界的农民、工人、海员都持有英国护照,他们便纷纷来到英国谋生,后来还有东南亚、印度、新加坡等地的客家人迁过来。
(作者系广东客家人、客家文化研究者)
注:本文系作者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