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惠一带“畲话”和“蛇话”的由来
包括惠州话在内的河惠本地话即水源音,是属于客家话的一支,一些粤台片客语使用者称之为“蛇话”或“畲话”,略带贬义意味。
以紫金畲话为例,畲声实际上是已经形成另一种客家方言在紫金的嵌入式分布,说这种腔调的居民往往都是按照相同姓氏群居,甚至彼此之间保持宗族亲戚关系就很好说明了这种方言来源地点的一致性,而这几个地方由于来源地不同,彼此之间虽可以通话,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是输入之前的差异。二是由于地理位置远近不同而受到外方言的影响程度有差别。迁入之后,客家人的独特语言保留意识,用客家人的话来说就是“宁卖祖公田,不卖祖公声”的素朴观念仍然对他们起作用,即使他们所迁入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客家话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尽管有关客家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但是客家学的勃兴和客家人寻根活动是近些年才频繁兴起的,由此才将“客家人”、“客家方言”等名词带入大众,并慢慢出现在各地新修的方言志之中。在此之前普通客家居民其实对方言观并没有多少认识,他们只是忠于祖训也就是忠于祖宗所讲的话,并不很科学地认识到这是在坚持客家方言,所以不会因为迁到之地也是客家话,而入乡随俗,融入当地放弃原有的“祖宗声”,尽管他们的“祖宗声”其实就是客家话。
这点估计也是为什么位于广东梅县客家中心辐射以外的客家方言还保持着来源地的地道腔调,而且大多是以来源地命名的原因。比如赣南和赣西北的客家人就习惯称自己的话叫“怀远话”更有甚者是在客家人率先开发的地区习惯把自己的话叫做“本地话”以区别于后来迁入居民可能是客家也有可能是非客家的“客籍话”。紫金当地人称这种腔调的方言为“畲话”,在紫金话中对应的可以是“蛇”,跟畲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可能是操紫金话的居民认为这种腔调怪声怪气而给予的蔑称。
(六)对民间和网络争议的评述
严修鸿教授在《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特点概略(二)》(2010)指出:近年来,在一些互联网社区也有少部分网友不断提出惠州话非客家话的说法,这些言论在深度、资料掌握方面尚未超越刘叔新先生。多数只有断言,而无论证;只有感觉、认同,而无条目比较;只有个别词语罗列而无系统归纳;只有拉虎皮做大旗,而无自己的见解;只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无条分缕析耐心说服。只有政治斗争式的焦躁,而无科学说理的理得心安。惠州市现在大力倡导客家文化,必须对类言论作出澄清,以清晰的语言事实与明白的历史语言学分类方法来阐明立场。只有从理论上交代清楚,方可说服民众理解为什么要把把惠州话划为客家话的语言学根据,并且进一步理解语言属性上的共性,是历史上文化同源的结果。也在余论总结部分阐明,为什么当地的族群认同与语言属性判断上出现矛盾,指出:认同不能用来替代语言的属性分析来作为判断大方言之间的分类的标准。
也在互联网客家人最大的互动社区里,与网友交流中指出如果说“惠州话不是客家”,没错,事实如此。但是说“惠州话不是客家话”就错了。从语言学的逻辑与事实出发,很难把惠州话从客家话划分出去。因为方言的划分主要根据语言事实,多数是历史演变方面的证据。认同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太能用作方言划分的根据,仅参考而已。特别是用于大方言的划分时候,认同跟方言分类常常不一致。漳州与泉州,都是闽南人,到了台湾都要械斗。潮汕和闽南,语言近似,一般老百姓根据他们的日常交际认为,潮汕人不等于闽南人,潮汕话不属于闽南话,但是专家研究的结果,却根据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确定潮汕话属于闽南话。潮汕人不认为自己是“福佬”,潮汕一般把海陆丰的叫做“福佬”。尽管在梅州,把潮汕统称为“福佬”。还有浙江南部方言,距离苏州上海远,互不认同,但是根据语言学根据,还是要算到“吴语”里面。
荷兰与德国,葡萄牙与西班牙,印尼与马来西亚,语言相近,然而各自为政。诸侯分割,尚且忘记大义。况口耳迟钝之辈?
民众对语言的区分,是一个层次,往往受制于本地的族群冲突事件,我们承认惠州民间存在认同上的“客家”“本地”之别,有些惠州人因为历史的原因不认同客家,所理解的客家话是比较狭隘的来自梅州一带的客家话。但这种由于历史悲剧产生的认同矛盾,导致本来同根互不认同,并不妨碍专家从方言学角度看,根据历史比较的判别,惠州话确实是客家话的一种。
惠州话归属于客家语的结论已无问题,但要考虑的是,究竟是粤语作为底层,被客家话同化了?还是本来就是客家语,受到了粤语的影响?还是两者融合?现在来看,惠州话的语言面貌,已经是客家话了。东江流域的“本地话”族群认同的确出现分裂,有的认同客家,有的以“本地”自称,少数人同广府。但究其语言大局而言,划分到客家话,比划分到粤语更加合理。因为与粤语比较,惠州话则更加靠近客家。比如人与猴子之间,差别可大可小,但是一加入蜘蛛,猴子与人就要划分到一类,算作灵长类。惠州话独立起来,分量不是很充足,内部歧异也不小。
惠州河源一带客家话是客家话水源音,是中国语言学界共识,也是多数粤语研究界的看法,是蚍蜉撼树无法改变的铁论。如果惠州河源纳入粤语,那么粤语的标准就会动摇。粤语会无法自治。(整理)
作者的观点
有些学者就是要颠覆以往学界许多人认为的惠州话等士语应属客家话的旧观念,如果他们的说法成功,这无疑是加大了粤方言的分布地域,扩大了粤方言的分支系统,粤语惠河系一旦确定,将对近期学界缺乏坚实材料基础的现代粤语源于宋末移民说等观点,是一种有力的批判,会增大广府的势力。
祖先明朝迁入惠城的兴宁客家后裔刘叔新,高举旗帜为惠城话是缚娄国语鼓与呼,实是一厢情愿的猜想,违背了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的探讨语言特征的方法论,如果从音韵学、历史人文学、方志、族谱等多方面入手,刘叔新的观点实为倒因为果。如此观瞻,梅州客语岂不是海阳国语?韶关客语岂不是鼻国国语?龙川客语岂不是南越国语?
惠州方志有记载,最迟在宋代,域内已有汀州客家人定居。到了明代,因为战乱,人口所剩无几。当时大量的赣南、闽西、粤东等地的客家人迁入惠州,包括惠城。惠城各姓宗祠族谱溯源也合于方志记载。
客家古邑秦代龙川、五华(长乐,古揭阳县治),西汉曲江,东晋大埔(义招)、兴宁,南北朝梅县(程乡)都有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均比惠城的建城史长得多。七声调惠城话与附近的六声调惠阳客家话、七声调海陆客家话、七声调源城客家话都可以交流,但与附近的九声调白话不通。结语:惠州所谓的“本地人”其实就是明朝徙入惠城的一批客民(这其中有比较多河源、梅州客家人),称惠城人为本地人的,是清朝时期迁来的客民(这其中有比较多梅州客家人)。
惠城话跟缚娄国语毫无关系。所谓“本地话”就是早期的客家话,是河源话、水源音的别称。是先来和后到概念,是后客对先客的称呼,是历史的概念,而不是土著与客家的概念。据《长宁县志》卷八:“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话,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话。”结合今天闽粤赣水源音分布区域详细:江西赣州有一定分布。自赣州沿东江以下,河源境内源城区、东源县为主要点,另紫金、连平、和平、龙川等县有一定范围分布。韶关新丰(旧称长宁)亦有若干范围。东江水自河源奔流而下,惠城、博罗等自称本地话的定居于东江两岸。而福建闽西,以及多数为闽西迁徒而来的梅州境内无水源音分布。最后结合《长宁县志》的记录,当可知水源音主要是东江客家腔,由赣州发端,延伸至广东集中分布于源城、东源、龙川、紫金、连平、和平、新丰、惠城、博罗等惠州府东江上下游境内。而以梅县话为代表的主要是汀江客家腔。
明代迁入惠州的先客,因水利之便,地缘之近,多为操水源音者,定居于惠城附近。清代迁入惠州之后客,多为操梅县话为代表的汀江腔客家话,多居于惠城郊区。先到的客家人因为后来的客家人的客家话与自己的客家话略有不同,又因为自己先到,便以本地人自居。又因惠城长期是惠州府城,政治地位高于侪辈,而且其地位于各民系交汇前沿,自身身份认同摇摆、偏离,是不奇怪的。但从以上多方面溯源解析,惠城话确实为客家话,惠城人确实为客家人。而且学术界的主流包括各种方言学教材,权威的语言地图集都是把惠州话看作客家话的一种。以刘叔新先生为代表的观点,相反,被接受的很少,在方言学界已经有充分的批评。
惠河方言属于客家话,这个结论是从语言事实本身概括出来的,也是从惠河地区先民迁移、变动的社会历史概括出来的,是一种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可是,近些年来有的人认为惠州话不属于客家方言,属于粤方言的一支。或是说惠河方言与粤方言一样,都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不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属于百越语的缚娄话。还有的人说,惠州话既不属于客家话,也不是粤方言,它是从中原汉语直接衍变而来,是一支“独立的方言”。还有的人说,惠州话不是客家话也不是粤语。这些形形式式的说法,我们都不敢苟同。近代的惠州人多半来自赣汀和兴梅,他们的方言也是从客方言分化而来,所以被称为"客家话”,这是古代的学者也确认的事实。惠河方言之与赣汀方言同一系属,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所处之地相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历史上人群的流徙播迁,其过程大概是由中原→赣汀→惠河。且惠河地区又是与粤语区接触的前沿阵地,客家文化的桥头堡,受粤方言很大的影响,先民除主要是客家人外,也有些粤方言区移民。另外,惠城区作为州府治所和交通要地,历来和省府联系密切;近百年来,惠城区又和香港来往频繁,是海外和内地贸易往来的一个中转站,这些都加强了粤方言对惠州话的影响。这就使得现代的惠河方言的语言内部成分,呈现了构成复杂、层次多样的语言现象,形成一支颇具特色的方言。但从其"面貌"来看,它确是客家方言直接繁衍、分化的结果。
总之,我们从惠州话中也发现,民间和专家的认识有差异:民间主要从感性出发,倾向于惠州话是独立的方言;专家主要从对语音的科学分析出发,指出惠州话的归属。笔者也根据自己的论述,赞同以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惠州话属客家方言。不论从民间的感受还是专家的论述,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惠河有公认的强势的客家话,有数量可观、历史悠久、影响极大的客家人群落。
参考文献
[1]岑麒祥.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J].中国语文.1953 (4) .
[2]袁家骅等著. 汉语方言概要.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0.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02.
[4]潘家懿.粤东地区的一种混合型方言一占米话
[5]司徒尚纪.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6]司徒尚纪. 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7]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 岭峤春秋 广府文化与阮元论文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12.
[8]温美姬, 温昌衍. 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J]. 嘉应大学学报, 2003(05):107-111.
[9]张文科.广东紫金畲声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刘胜权.粤北客家方言分区问题刍议[J].客家研究.2007.06.
[11]张双庆,庄初升.广东方言的地理格局与自然地理及历史地理的关系[A].岭南文化与岭南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邹联芳.谈“蛇话”与客家话的渊源及特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第6期).
[13]杨鹤书.惠州,让天下人最早知道有“客家”的地方[J].惠州客家文化论坛,2009
[14]张维耿.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惠州民间文化网,2014.
[15]谭元亨、詹天庠. 客家文化大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16]谭元亨. 广东客家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17]王李英.历史与现状证明:水源话姓客而非姓粤.第23届世客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8]温宪元,邓开颂,丘杉. 广东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
[19]严修鸿,曾俊敏,余颂辉.从方言比较看粤语“埋”的语源[J].语言科学,2016(4):422-438.
[20]刘立恒, 练春招. 广东河源水源音"把"的意义和用法[J].方言, 2017(01):13-20.
[21]李立林.惠州本地话归属研究述评[J].南方语言学(第12辑)广州.广东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7.
[22] 刘立恒.广东省河源市语言资源分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5):57-59.
[23]江敏华.客家话臻摄字读低元音的时间层次─ 三个客语本字的考证[J]. 汉学研究.2018.09.
[24]刘彤,杨燕珍,祝晓芬.惠州地区客家话言语测听双音节词表编制的初步工作[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026(002):125-129.
[25]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州市志[M].广州:中华书局,2008.03.
[26]范英、刘权. 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7]王丽芸、肖宇等.惠州古驿道的历史演变与价值研究初探——基于惠州古驿道的调查研究.南粤古驿道网
[28]中国社会科学院, 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 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29]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地图集[M]. 第2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30]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 方言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03.
[31]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12.
[32]惠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阳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03.
[33]宝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安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05.
[34]严修鸿.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特点概略(二)[J].南方语言学(第2辑)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5]宋细福. 保留母语,留住乡音─评《海陆客语人体语汇》[J].全国新书资讯月刊,2011,(第154期).
[36]徐荣. 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12.10.
(作者系广东客家人、客家文化研究者)
注:本文系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