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14|回复: 0

温暖的力量:宁都人民“宁静”的“中国梦”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9 20: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暖的力量:宁都人民“宁静”的“中国梦”

李小雨
2014年02月08日00:00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温暖的力量(美丽中国)

  漫步在江西宁都的大地上,脑海里总抑制不住地回荡起“十送红军”的旋律,还有“哎呀来”那悠远高亢的歌声。拨开芭蕉叶和夏茅草,宁都的美那么真切地呈现在眼前:大片粉红盛开的池塘荷花、香樟古榕之间,耸立着各式祠堂。那一座座大门高墙、马头飞檐、斑驳石坊,袒露着客家文化的坚韧风骨和热烈性情,那一片片天井回廊、木窗雕花、鱼鳞瓦片,又蕴含着儒家文化的含蓄、精美和包容。顺着乡间青石小路向前走去,竹林丛中是一座座纯朴的土坯小院,黄泥垒砌,黑瓦木檐,瓜垂矮墙,但无论是高大祠堂还是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又都挂着众多的牌匾:故居、遗址所在地、纪念地……宁都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遍布革命遗址,它曾是中央苏区中央局、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诞生地,是著名的宁都起义和宁都会议的发生地,是少共国际师和多支红军队伍的出征地,是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

  这里浓缩了太多令人崇敬的红色文化之美,轻轻地走过宁都的街道,生怕惊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鲜活的身影。推开一扇门,你就会看到桌上有油灯,四周有条凳,床上有土布被子;纪念馆的墙壁上悬挂着近千双草鞋和斗笠,16000多名士兵烈士、20000多名群众烈士的姓名镌刻在历史的长廊……这些触目惊心的血色年代灼烤着你,上万名止于此的短促生命反复诉说着:这片不大的土地,曾历经无数次白色恐怖的刀砍斧剁、血染泪浸,在硝烟土炮长枪梭镖的波浪中,它沉下去,最终又浮起来,因此,宁都的泥土是红色的,它的山石是嶙峋的。烈士们牺牲时, 许多都是十七八岁、二三十岁,还有多少满门忠烈,多少流离失所、多少前仆后继的家庭……但就在最残酷的灭绝人性的杀戮和战争、饥饿、牺牲的同时,宁都还为革命献出了最后一把谷米、最后一滴乳汁,红军在此坚守的五六年间,宁都就为40000多人的红军队伍提供了1200多万公斤的粮食,连同数不清的盐巴、门板、钱币、衣袜,至今,历史仍无法算清宁都一代代百姓所奉献的离别、伤痛、忍辱、尊严、泪水……

  所以今天,当我在宁都的大街上,第一眼看到悬挂着的横幅:“宁静致远,都和民安”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把“宁静”作为一个城市的奋斗目标,作为宁都人民的“中国梦”,不仅是对建设今日宁都的最确切的注解和理念,更是对以往岁月的更深刻的缅怀。试想当年,“宁静”曾是穷人牺牲一切去追求的美好的理想,是土地、耕牛、和平,是哪怕仅能吃上一顿饱饭;今天,“宁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是继续完成几代人的奋斗目标、提升人民富足的、高质量的生活指数,是充满温暖与爱的心灵,是良好的干群关系,是中国富强的最终使命。

  于是,在今天的宁都,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直击人心的大美。振兴苏区,宁静致远,宁都该怎样实现这红土地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一个交通不便、祖辈仅靠耕田为生的贫困农业县来说,多年来的积重难返,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其复杂程度和艰难程度也比预想更大。县委的新领导班子,用两个月的时间跑完全县后,得出了“改变宁都面貌,民生问题是最急迫的重中之重”的结论。于是,一场比战争更宏大的全面改变老苏区面貌的战役打响了……

  生命之水,润泽泉涌,谁都没有想到,在宁都这不缺水的地方,在固厚乡东排这住了近百年的破旧的土坯房附近,他们发现了一个圆圆的水坑,坑边杂草丛生,乳白色的混浊坑水与路边的污水、雨水混流在一起,这就是几百名村民多年来的日常饮用水。这些年来,这个村的村民患癌症、重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握着坐在轮椅上不能站立的重病人冰凉的手,这个贫困村的现状令所有到场的干部内疚和心痛。立即,县水利局立项,技术人员考证,政府出资铺路,在离村庄几公里远的山上开凿山泉水,并且砌池垒堰,接上水管,如动脉般的黑亮水管在草丛中蜿蜒而下,直通向全村各家各户,水龙头破壁而入,不用出屋,开关一拧,山泉水奔涌而出,在水缸上喷出哗哗的瀑布,如雾如珠,如伞如龙,清澈碧透。看着晶亮的水柱,农民的眼睛亮了,笑了,全部工程仅花了25万元,就解决了一个村庄四五百人长期饮用泥浆水的问题。

  在老区,大量居住了七八十年的低矮的黄色土坯房遍及乡间,而农民们倾其一生的钱,也不够重新翻盖这些破旧危房。住有所居,甚至比穿衣吃饭更为农民所看重。在梅江乌镇长木村的土坯房改建工地,脚手架林立,一排排别墅式的三层小楼正拔地而起。在尚未抹上白灰的新房外,我们与一位正在铲沙和泥的妇女交谈,得知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只有她带着小孙子留守。她大声说,以前的土坯房早就四处裂缝,又没钱翻盖,一到阴雨天就担心倒塌,小孙子吓得直往她衣襟下躲。这回可好了,能够彻底住上新房,虽然还需要自家花点钱,但慢慢地还是能凑够的。最开心的,是再也不用为一家人无处居住而忧心了。说这话的时候,她的小孙子,就坐在宽敞的尚未抹上白灰的屋里瞪大眼睛好奇地张望,母鸡也带着小鸡在新屋的水泥地上溜达。村书记介绍说,长木村危房改造,共请专家设计了三套方案,这里没有强拆,村民们共同讨论确定一种合适的设计,每户自愿拆建。全村又分为低保户、贫困户、烈属、失散红军等,每户按原住房面积、经济状况等补助标准不同,自己只需交纳成本价的很少一部分便可住上新房,红军遗属则完全免费。

  在长岭组工地,竖得最高的就是土坯房改造的大牌,上面贴满一幅幅拆迁村民与自家旧房的合影,旁边注明应分配的住房面积、补助标准、拆迁进度、负责干部姓名等。这些穿着旧衣,拖着茅竹、脚蹬解放胶鞋,长年插秧劳作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灿烂的笑脸会成为新旧房交替时代的见证,与青山碧水相映,永远留在历史转弯的瞬间。而在另一处土坯房改造工地,在一幢幢初具规模的浅红、浅黄的新楼前,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整幅全村青壮年、老人孩子与旧房的大张合影。在这张半年多前的照片上,挖掘机已经开来就停在待拆老屋的两侧,同时又有鞭炮炸响,白烟滚滚,纸屑飞扬,那种满含兴奋又略显紧张的屏住呼吸的时刻,是这些百姓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犹如欢庆红军打胜仗般的开心。告别祖辈老屋的难舍难分与对新生活的向往,都融在这照片的方寸之间。而此刻,就在不远的土坡下,两位老人正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舀水煮饭,水缸、板凳摊了一地,炊烟袅袅,他们舍不得走,要住在这里,一天天看着自己的新房长大,就像看着自己未来的儿孙。

  “民安”才能“都和”,这意味着民众的健康、安乐、保障。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始终是民生问题的突出重点。在县城附近,我们看到了即将竣工的八层楼高的现代化大医院。这是一座在全市县级医院中第一流的三甲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呈波浪形、半圆形、流线型相互映衬,明亮的大玻璃窗落地,自动扶梯上下,1000多张病床,设施完备,完全改变了以往老旧县医院地方狭小、设备落后、过道里都挤满了病床的窘境。与此同时,全县重建或改扩建的,还有花园式的县妇产医院和县中医院。

  在赖村敬老院新落成的楼下,我又一次感受到民生工程的“家”的含义。这个紧靠高速路和国道出口、交通便利的“黄金六十亩”,三幢小楼前刚刚种下了满院的桂花和香樟,能容纳300张床的小楼窗明几净,两人一室,每人都有崭新的衣柜和床头柜。潭才秀,一位红军烈属,父亲在1932年广昌驿前战役中牺牲,连骨头都没有找到,后又因家庭变故,艰难困顿,独自一人生活至今。如今她住进了敬老院,生活上有人照顾,不光吃住免费,每月还发15元零花钱。白发苍苍的她安详地拄杖而坐,喃喃地说:“党给我钱,不知该怎样报答。”还有一个小女孩跟着残疾母亲住进了敬老院,在她和母亲的房间里,有她小小的衣柜、特为之准备的一套小课桌,床上还摆着女孩子喜欢的发卡。我注意到那女孩的成绩簿上,家庭住址一栏就清清楚楚地写着“赖村敬老院”,说到“家”,一脸烂漫笑容的她坦然地认定敬老院就是她的家,她和别的同学没有不同,一样有家,因为这里有她并不缺少的关爱,因为她比别的同学更早地懂得,在大地上有一张干净、温暖的小床是多么的不易,她会永远记得哺育自己成长的这个特殊的“家”。

  宁都的“民生工程”,惠民、安民,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堪称是一项翻天覆地的世纪工程。这一切需要强大的经济投入,短短两年,县委一班人除了让一个又一个朝阳产业落户宁都,给这个以往的农业小县以源源不断的血液的滋养。而“一切为了人民”,才是这场战役的最根本的目的。于是,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的传承。走进狭长山脚下的小布镇政府,这个当年名威四方的红色根据地的核心小镇,那一溜长长的工房,黑瓦白墙,绿窗木门,墙上挂着“镇政府办公堂”“人民武装部”“森林防火队”等多块牌子,小布镇政府的食堂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间大屋里是几张简易的木桌,四条长凳围拢,食堂的角落里仍躺着土灶,墙上挂着斗笠,头上悬着电扇,干部们就围拢在木桌上吃简单的饭,一恍惚,仿若是上世纪60年代老电影中的某一天,只有院子里竖着的“苏区发展项目进度公示牌”,彰显着这里就是新世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前哨。这没有翻盖的过去年代的办公房,朴朴实实,本本分分,没有豪华的办公设备和高大楼房,却从这里走出了心系百姓的老苏区的干部,节约每一个铜板留给群众,仍似当年的那些身影,仍是当年的那颗跳动的心,面对真实的人,说着滚烫的话,亲切、随意,在中国这个最基层最微小的细胞里,我们最真实地感到了民生问题的热度与重量。

  几天来,走在宁都的大地上,满眼是苍松翠竹、山溪垂瀑、粉荷浮动,嫩绿的禾苗铺成一片片绿毯,千亩茶园笼罩在芳香甘甜的雾岚之中,清晨有鸡啼,傍晚有鹭鸣,一种温暖的力量正从大地深处慢慢涌动,它给生活以甜美,给民生以尊重,给人心以良善,给社会以公正。它让宁都的美和梦想铺展大地,给这片土地最多的爱。这温暖的力量是来自80年前苏维埃赤旗的理想,还是来自今天“光荣烈属”闪在门楣上的红色的凝重?是来自每天万千百姓家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是来自“都和民安”才能拥有的久远的宁静……回望宁都,这座小城的宁静和致远将不可言喻地让人期待,以民生温暖我们的旗帜,奠定一个民族的宏基伟业,充实每个人的生命,她让我们永远地怀念着,在南方的天空下,那温暖的力量始终涌动着,喷薄着,正如太阳每天都在上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08日 12 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0:49 , Processed in 0.1303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