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05|回复: 0

百侯古镇之百侯中学创始人杨德昭(人文历史六)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29 1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德昭先生的名字在老一代百侯人中可说耳熟能详,且得到乡人的普遍尊敬。杨德昭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暨南学堂,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北伐战争,又在张发奎将军部下担任过第四军驻京主任(中将衔)。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四、七战区盐运专员等职,1947 年被潮州梅县地区推选为立法委员。1949 年旅居香港时,积极支持吴奇伟将军起义。杨德昭先生具有进步思想及远见卓识,性格耿直豪爽,还热心公益事业。创办百侯中学,是他留给乡人的最大财富。
百侯人世代重视教育,各宗族为鼓励子弟读书,以祠堂作校舍,拨出祖尝田租谷中的部分作为办学费用。但众多贫苦子弟上完小学后仍然无力外出升学,在村子里创建中学便成乡亲的期盼。早在1922 年,杨德昭与杨自修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村青年创办起百侯第一间中学,命名为联益中学。因经费短缺,不到一年联益中学就被迫停办.1923 年他向南洋华侨和上海的同乡募捐了一笔经费,并联络了同样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同乡杨简士、张槔,杨延祥等人,一起返乡复办联益中学(后改名为百侯中学)。为提高教育质量,还聘请有学问的梅籍人士黄药眠、林觉来校任教。杨德昭先生在上海从政期间,与陶行知、沈钧儒、章乃器等社会知名人士经常往来,常得到他们办学经费上的支持。1933 年,为再筹集一笔教育经费,他借为父祝寿之机,宴请了不少军政要人及富商巨贾,把他们所献寿礼寿金全部用作办学经费。
杨德昭先生对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非常赏识,一直支持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及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主张,帮助他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及育才学校,被陶行知先生赞誉他为“生活教育之友”。为改变自己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他特敦请陶行知先生介绍生活教育社的骨干潘一尘、程今吾等到百侯中学来办学,并请潘一尘当校长。杨德昭先生还高瞻远瞩,考虑到请来的教师不能长久留下,必须培养一批能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于是特别开设了“艺友制师范班”。果然,从晓庄师范派来的教师不同凡响,他们充满革命精神及青春活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面貌。经过近两年的风风火火的实践,小小的百侯村竟然成为了中国南方最早实施“生活教育”的园地,被世人称誉为“北有晓庄,南有百侯”。
1937 年,杨德昭先生又以过人的胆识聘请曾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的大埔县枫朗镇人罗明,到百侯中学来主持学校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罗明以百侯中学为中心,在全区宣传抗日救国,在师生中培养一批革命干部。1942 年“南委”事件后,由于百侯中学的红色面貌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罗明通过杨德昭的关系顺利地将一批进步学生转移到外地,保存了革命力量。
杨德昭先生于1983 年病逝于香港。他历任百侯中学董事会董事长、名誉校长、校长,为百侯的教育事业沤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多精彩,请关注客家古镇人文百侯!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cwNzUyNA==&idx=2&mid=202192057&sn=cb13b13ed8c857108e5922bc501f745f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15 09:20 , Processed in 0.1234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