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13|回复: 0

【楚腔汉调——汉剧】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22 08: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标题下日期右侧掌上国学通”直接关注
《掌上国学通》(微信号:HDWH-ZSGXT)是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传统典籍,全方位介绍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和思想艺术。在深刻把握“国学”精神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内涵和现代生活相结合。



【楚腔汉调——汉剧】
----------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是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
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汉剧唱腔
----------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



>汉剧伴奏
----------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


>汉剧行当
----------
汉剧与湖北清戏、湖北越调在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其分行均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



>>末
----------
末为老年生角,剧中多饰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学士、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余洪元,他最先对唱腔、表演做了突破性尝试,创造了深沉苍劲、醇厚优美的"余派"唱腔,将末角艺术推向高峰。



>>净
----------
净为唱工花脸,剧中多饰演谏臣名将,如《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门关》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杨广等。净以唱边音为主,行“背弓”腔,难度大。



>>生
----------
生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法门寺》中的赵廉等。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角,虽有武角,但也以文唱为主,唱、念、做兼重的戏很多。由于重唱,又被称为“铁扁担行”。



>>旦
----------
旦多饰演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二王图》中的贺后等。旦角表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



>>丑
----------
丑角剧目很宽,可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贫婆、幼稚的娃娃、昏聩的帝王、狡诈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其表演以诙谐风趣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讲究“裆劲”、“矮子步”等。



>>外
----------
外是重做工的生角,戏路较宽,如《群英会》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见长。《表功》中的秦琼,念白多达百余句,边念边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显其能,均有交代。



>>小
----------
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戏如《贩马记》中的赵宠、《二度梅》中的梅良玉、《花田错》中的卞生等;武戏的靠把戏有《芦花荡》的周瑜、《黄鹤楼》中的赵云、《白门楼》中的吕布等。赤膊生(短打小生)则常演《武松打虎》、《快活林》等。



>>贴
----------
贴是以做工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轻少女、泼辣少妇,如《花田错》中的春兰、《乌龙院》中阎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等。贴也扮演与旦角同工的女性,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反八卦》中的柴夫人等。



>>夫
----------
夫多扮演老年妇女,在表演风格上有贫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钓金龟》中的康氏等。



>>杂
----------
杂为做工花脸,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将或飞扬跋扈的权臣。如张飞、马武、呼延赞等,以做和打见长。



>西皮二黄
----------
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自网络。敬请原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敬启】
本期,我们推出了由吟诵者汪杰用传统吟诵方法吟诵的《悯农》,读者朋友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来欣赏。


【征稿启事】
>>本刊欢迎读者诸君赐稿。文字、图片、音视频均可,文字限在100-300字内,长文可发链接。音视频限在1-3分钟,可附链接。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来稿请发电子邮件: zsgxt@njhdwh.com
>>新浪官方微博:掌上国学通http://weibo.com/u/3939444134
>>微信公共账号:掌上国学通

(保存二维码图片到手机本地,用微信扫一扫加关注。欢迎非商业目的之转发与传播)

《掌上国学通》编辑部出品

责任编辑:朱凌辰  审核:李然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I0OTkxMA==&idx=1&mid=200409357&sn=f36909fe85554fc45f850c4003686a86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20 13:48 , Processed in 0.1276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