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70|回复: 0

八闽千姿:客家女收藏匾额找寻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25 2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闽千姿:客家女收藏匾额找寻历史记忆
2013年03月01日 13: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连城3月1日电 题:客家女收藏匾额找寻历史记忆
  作者 郭熙婵
  穿过“客家祖地”福建连城县城的闹市,拐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闹中取静处便是当地人尽皆知的一个陈列馆:没有亮丽光鲜的装饰,没有气势磅礴的规模,只存有“特别”的历史见证物——匾额。
  这就是客家女子杨芳一手创立的树芳斋匾额文化陈列馆。走进陈列馆,面对一方方大小不等、种类丰富、古香古色的匾额,杨芳说,每块匾额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述说了一个故事。


  杨芳是在连城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而连城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丈夫谢远忠带回了一方年代久远的匾额。出于好奇,杨芳对照匾额的上、下款查阅资料,欣喜发现该匾额的受匾人竟是自己的祖先。
  “对于客家人来说,受匾是一件光宗耀祖的的事情。”回想儿时父母的教诲,这一重大发现令杨芳激动不已,“我开始认识到研究匾额,或许可以收获一些被遗忘的历史。”
  匾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于显要位置,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有彰显美德、光宗耀祖的作用。匾额最早出现于秦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客家人素来崇文敬祖。在闽西客家祖地,无论走进哪个姓氏的祠堂,堂内必不可少的便是匾额。有专家表示,匾额在客家盛行,还因为客家人在南迁离开亲人和祖居地以后,希望通过挂匾额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并以此提高别居者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匾额逐渐被遗弃,中国独有的匾额文化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断绝。
  指着馆中一方康熙年间的匾额,杨芳对中新社记者说,“找到这方匾额时,它正被用来晒地瓜干!”谈及此,杨芳言语中流露出惋惜之情,“我们把它带回来之后,做了很多修复工作,但始终都没办法复原了。”
  由于匾额文化未获重视,匾额往往散落民间,需要一方方地收集。为了支持杨芳,谢远忠负责四处收购匾额,而杨芳则负责研究、修复、展示、解说。
  在匾额收藏遇冷、匾额研究专家稀缺的尴尬境地下,杨芳要想了解匾额上的人物、史事及文字典故,单凭一己之力,常常耗尽心力。对于收集回来的每一方匾额,杨芳都努力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希望“能够拂去历史尘埃,让在世人看来笨重陈旧的匾额鲜活重现”。
  在杨芳的指引下,记者在众多匾额中找到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客家祖地留下的真迹——“文明有象”匾。杨芳介绍,这方匾出自连城县塘前乡迪坑村,当年这个村的一客家人考中秀才,府试期间,正好是纪晓岚巡视。为了褒奖这个家族教育成风,纪晓岚提笔写下“文明有象”。
  如今,杨芳已收藏700余方历史悠久的匾额,种类涵盖翰林书法名家匾、圣旨匾、功名匾、堂号匾等。其中,70%以上的匾额出自客家地区。福建省博物馆专家参观陈列馆后惊叹,从来没有见过品种如此齐全的匾额。
  民俗研究专家严修鸿表示,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客家地区的一些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虽然匾额研究占据了杨芳生活的全部,也耗尽了夫妇俩积攒多年的积蓄。但杨芳说,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做好,让更多人通过匾额了解客家文化,通过了解匾额来共同拯救正在消失的文化。(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3 01:50 , Processed in 0.1281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