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8|回复: 0

客家论坛·历史篇:关于赣南客家历史源流的对话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6 05: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令人瞩目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明天就要在赣州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全球客属华人的盛会,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它不仅是赣州市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的一件大事。本届世客会的主题是“客家亲,摇篮情”,届时将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客属社团以及国内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个客属社团2000多位嘉宾莅临大会。
赣南是国内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830多万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人,客家人口达780万。那么,赣南客家的历史渊源如何?赣南在整个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本次世客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学术组组长、国际客家学会(香港)理事、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罗勇教授。
何谓客家?何谓客家人?
陈:罗教授,世客会即将召开,但是对许多人来说一些关于客家的基本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您能不能先和我们谈谈何谓客家?何谓客家人?
罗: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畲瑶等少数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民族支系,简称民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关于什么是客家人的问题比较夏杂。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凡是认同客家民系、认同客家文化的人,都可以称作客家人。这里,“认同”非常重要。当然,会讲或者听得懂客家话,被认为是否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赣南客家是怎样形成的?
李:悠悠千载,一代代客家先民,一批批中原子孙,渡黄河、跨长江、溯赣江,历尽艰辛来到赣南,在这里放下疲惫的行囊,落脚谋生,繁衍生息,或者从这里溯章贡两江而上,翻南岭,越武夷,辗转他乡。赣南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南迁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那么请问赣南客家是怎样形成的?其历史源流如何?
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谈起。据有关史籍的记载,从秦代起,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西汉初,赣南已设南 、赣县、雩都三县,三国时又新增揭阳、阳都、平阳、南安四县,共计七县,这表明赣南已有相当的人口数量。
从唐中叶“安史之乱”开始,特别是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大起义,全国云扰,民无宁居,而此时的赣闽边区却远离战火,相对安宁,于是大批客家先民从中原、江淮、浙江和江西中部等地进入赣南和闽西。这种迁徙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之季。从地理形势和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两方面进行考察,可知当时北来客家先民大体从三路进入赣南闽西:一路出鄱阳湖逆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各县;一路出鄱阳湖,逆抚河,进入赣南的宁都、石城等县或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县;一路从浙江方向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地区。他们到达赣南闽西地区后,又有些通过宁都、石城——宁化、长汀这一交通带,发生双向迁移,最后定居下来。
北方汉民的大量迁入,促进了赣闽边区的民族融合和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此时,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诸如崇文重教、风水术和风水观念、客家山歌等也初步形成。这表明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正在赣南闽西边区酝酿和发育起来。
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边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得安宁,于是又有不少姓氏相继迁入赣闽边区,加速着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北宋至南宋时期,赣闽粤三角区少数民族如畲瑶等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随着赣闽粤三角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人口的壮大,以及汉族与畲瑶等少数民族融合的加深,至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已在赣南闽西这片广袤的山区地域成熟起来。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和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时居赣南的“老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民间艺术社团喜迎世客会。 郭智勇摄
客家先民如何与当地居民融合的?
陈:在客家先民还未迁到赣南之前,这里已经存在一些土著居民和畲瑶等少数民族。在赣南客家形成的过程中,客家先民与他们是如何融合的?
罗:据文献资料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其土著居民为百越族。春秋战国时期,赣南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赣南在先秦时期受到楚文化的强烈影响。相当一部分楚人随军队来到江西,建立其统治据点,他们带来了较先进的楚文化,并对赣南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统治者一方面强迫将越人从原住地迁往汉区,另一方面采取移民实边政策,将大量中原汉民迁徙到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汉文化在越人区得到传播,百越族有的就被汉族同化,成为当地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有的则演化成为其他的少数民族如“山都”、“木客”等等。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历经战火,为避战乱,大量中原汉民南迁,出现了几次南迁的高潮。渐次迁入赣闽地区的北方汉民,不断与当地土著——山都、木客发生了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这一地区逐渐消失了。
唐、宋、元、明时期,赣闽粤边区活跃着被称为畲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与客家先民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最后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系的一分子。畲族是长沙武陵蛮的后裔,汉晋时主要活动于洞庭湖西常德一带。后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开始向外迁移。隋唐时期进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的一支,后来形成为畲族。
畲族与历史时期迁入的汉族一样,对于赣闽这片广袤的山区来说,也是移民。因此,他们与不同时期迁入的汉族构成了杂居错处的格局。杂居错处必然打破民族界限,促进汉畲人民的接触和交往,而这种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也就是汉畲民族融合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往往成为民族融合的催化剂。宋元时期汉畲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和斗争大大加速了这一融合。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还是中转站?
李:罗教授,我们在看有关客家研究的资料时发现有些学者认为赣南是唐末五代接收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而有些学者认为赣南在当时只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中转站,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赣南在形成客家民系的历史地位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赣南的特殊地理环境来看。赣南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握闽楚之枢纽,扼百粤之咽喉,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历史地理环境非常复杂,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这里除布满丘陵外,更处于大山环抱之中,北有雩山,东有武夷山,西有罗霄山,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源于东西两列山中的贡水和章水,交合于虔州古城下,汇成千里赣江奔腾北去。秦代,经过赣南越梅岭而进入广东南雄,曾经是秦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的四条“新道”之一。隋开凿大运河及唐凿通梅岭驿道后,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河,再逆赣江、章江而上至大余,逾梅关而进入南雄,然后顺浈水到达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
再加上赣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农耕,且已有一定的开发,又远离中原战火。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接纳大量离乡背井的北来汉民的理想“乐园”。所以客家先民迁到这里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生息繁衍数代后,由于战乱或人口膨胀等原因,其后裔的一部分又继续向闽西和粤东等其他地方迁徙,所以我们说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中转站的说法不准确。
为什么说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
陈:我们知道这次世客会的主题是“客家亲,摇篮情”,说到“摇篮情”,请问罗教授,为什么说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
罗:我刚才讲了赣南在唐末五代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此后北方汉民不断入迁赣南,促使赣南不断地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唐元和中(816年—820年)有户26260户,北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年—1085年),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69
   


来源链接: http://www.gndaily.com/kjgz/2010-10/05/content_403091.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4 06:12 , Processed in 0.1231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