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9|回复: 0

浅谈客家话的入声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6 0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小学生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妈麻马骂”。但要问客家话有几个声调,恐怕连客籍大学生也未必一下子就能回答上来。
实际上,普通话是“三声四调”,而客家话是“四声六调”,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客家话的“四声”即“平上去入”,与中古汉语一脉相承。距今1500多年以前,博学多才的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曾向他的手下朱异请教过“四声”的问题。朱将军当即回答:“天子万福”。梁武帝听罢,虽龙颜欢悦,但仍觉不解,追问道:“那‘天子寿考’算四声吗?”当然不算。因为,“天子万福”不仅是句恭维的话,更分别代表“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而“天子寿考”代表的声调依次是“平”“上”“去”“上”,少了入声。
简单解释一下,所谓“平声”,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在元代以前,平声无阴阳之分,也就是说,在梁武帝、朱异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妈”和“麻”的声调是一样的;所谓“上声”,简单讲就是第三声,如普通话的“马”便是;所谓“去声”,就是第四声,如“骂”便是。比较复杂的最后一个“入声”,在北方话中早已消失、融入其他三个声调去了(“入派三声”)。普通话的本质是北方话,自然也没有入声,所以是“三声四调”。
人们常说,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尤其在诵读唐诗宋词的时候,很多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怎么念都不押韵的作品,用客家话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如岳飞的《满江红》)。之所以如此,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客家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入声的缘故。
那么,入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先来读一下sip,set,suck这几个英文单词,再对比一下“十”“食”“石”这三个字的客家话发音。不难发现,sip,set,suck和“十”“食”“石”的发音相似,都短促有力,所不同的只是讲英语的时候要把尾音[p][t][k]清楚地发出来,而讲客家话时则要将[p][t][k]“堵住”。最后,我们用普通话读一下“十”“食”“石”,发现全是“shí”,平缓柔软。
事实上,短促有力正是入声的一大特点。按尾音的不同,入声可以分为[p][t][k]三类:[p]类如“十”“湿”“集”等字的发音;[t]类如“一”“七”“必”等字的发音;[k]类如“六”“百”“学”等字的发音。值得注意的是,客家话的入声有阴阳之分,如“肉”与“玉”,“福”与“服”就是阴阳对应的两对入声字。
保留入声的,除了客家话外,还有粤语、潮汕话、闽南话、越南语、韩语、日语等其他深受中古汉语影响的语言。正因为如此,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人在学习东亚汉字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甚至西方语言时有着先天的优势。
笔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跟随一位韩国老师学习韩语,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有一次,老师为了证明韩语的汉字发音比日语的“正宗”,特意找了一个中国留学生过来,用“中文”大声念数字“1-10”和几个常见的汉字。结果令他大失所望,自我解嘲道:“本来还想证明韩中亲近的,没想到反倒证明韩日亲近了。”说罢,引来哄堂大笑。这时,我忍不住举起手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我用南方汉语客家话念一遍给你听吧!”还没等他同意,我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念了起来。结果马上令全班“刮目相看”,韩国老师也一下子愣住了,仿佛在瞬间找回了自信。因为,韩语中大多数汉字的发音,几乎就和客家话一模一样。如“合”“甲”“湿”“三”……正合他的本意。自那以后,我成了韩语班上指定的中文发音代表,韩国老师也对客家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也略微接触了一点越南语,发现越南语中也是存在大量和客家话高度相似的发音,所以学起来较之只会普通话的人,事半功倍。归根结底,入声的存在“功不可没”。
当然,话又说回来,虽然从整体而言,客家话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入声,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食”“绩”“亦”等本来都是[k]类的入声字,在现代客语中大多数[t]化了;“亿”本来是个入声字,在梅县话客家话中变成了去声,念作“意”;“只”“几”本非入声字,在梅城人的口语中经常变成[t]类入声。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客家话对入声的保留也不尽相同。最典型的是[p]类的入声字在兴宁话中不存在,如“合”字梅县人读“hap”,而兴宁人说“hak”;“十”字梅县人说“sip”,而兴宁人读“shuk”。
(作者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大学客家话·日语教师)
□罗鑫
   


来源链接: http://www.meizhou.cn/2016/0810/460988.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8 18:03 , Processed in 0.1269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