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77|回复: 0

客家宗祠里的客家文化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25 21: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宗祠里的客家文化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4年01月13日 14:13



    海峡之声1月13日讯(记者 淼丰)敬祖睦宗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年关将至,勤劳质朴的客家人又开始忙着打扫宗祠、准备祭品了。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焕云博士在接受海峡之声采访时认为,在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是不仅体现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所以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在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据着重要分量。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与聚居地。客家祠堂的一般结构主要有为迁始祖而立的总祠、各“房”所建的分祠和支“房”和小“房”所建的支祠。

      

    刘焕云说,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作为迁徙的民系,客家人更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尤其是对先祖中显赫的人感到骄傲,同时其成为家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生活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祖制观念来团结族人来克服困难,从客家祠堂的神牌、对联和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能集中体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祠堂文化也是崇祖文化。

     

    “客家祠堂也表现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质”,刘焕云指出,据粗略统计,客家祠堂曾经成为办学场所的有数千座之多!甚至现在,仍有客家祠堂作为村级小学的教学场所。客家祠堂除设校办学外,还出资帮助族内有培养前途而经济困难的子弟继续深造,同时,奖励族内学有所成的子弟。过去,祠堂都有祠产,拥有不少的田地,叫作“公堂田”,公堂田的收获除用来举办祭祖仪式之外,相当一部分用来助学奖学。有的客家宗族为本族子弟中学而有成者立石碑于祠堂门前,将其刻苦读书、功成名就的事迹刻在碑石上,并用祠堂经费大摆宴席,以示嘉奖与祝贺,这些都体现出了客家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3:30 , Processed in 0.1203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