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9|回复: 0

李国平:筹算平生志沈潜不计年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5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小传
李国平出生于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早年就读广州南海第一高小、广东高等师范附中、中山大学附中。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被破格聘为广西大学数理系讲师。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师从数学家竹内端三和迁正次,1937年回国被选送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工作。1939年回国,受聘四川大学,一年后受聘武汉大学。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79年创办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74年起,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国家科委武汉计算机中心主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李国平(1910—1996)
校园短简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上世纪30年代,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建国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当前,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校门

1958年,李国平(中)在中科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年轻教师进行科研讨论

1982年李国平全家福
筹算平生志 沈潜不计年
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矗立着李国平的半身铜像。松柏掩映下,他沉思的目光注视着远方,仿佛还在思考科学前沿上的难题。这个27岁即被誉为“东方数学奇才”的数学家,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也是我国函数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统科学和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日前,记者走进武汉大学,踏入他生前的小居,真实感受到这位为祖国鞠躬尽瘁的数学巨子的博大胸怀。
“那些洋人我们都较量过,没什么了不起的!”
李国平出生于丰顺一个农村家庭,自幼天资过人。5岁进蒙馆接受启蒙教育,11岁随伯父到广州求学,住在同乡开办的纺织厂工人宿舍之中。那时,他每天的生活费只够买两块烧饼。他曾告诉儿女们:“工人晚上经常打麻将,十分吵闹。从家乡带来的棉被硬得跟门板似的,不保温,常常冻得睡不着觉。我索性踢开被子起来读书。”15岁那年,所有的资助完全断绝,生活陷入绝境。危难时刻,同乡叶述武将初中补习学校教师的工作机会让给他,由此从初中三年级至大学毕业,他走上了半工半读的艰辛道路。
1933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经庆善葵老师推荐,马君武校长聘请李国平为广西大学数理系讲师。1935年,李国平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路,开始系统地进行数学研究。不到两年,他就写出了3篇高质量的论文。当这位气宇轩昂的中国青年,站在日本数学会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宣读自己的论文——《半纯函数的统一理论》时,到会的日本学者为之一震。
李国平在数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半纯函数聚值线理论。旅法数学界老前辈熊庆来教授发现李国平在日本撰写的论文《无限级半纯函数》和自己的研究不谋而合,感到异常高兴。武汉大学数学系原教授刘怀俊说:“1937年,李先生回国没多久,熊先生就推荐他作为中华文化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到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数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同时被推荐的华罗庚则是到英国剑桥大学。故此后的中国数学界就有‘南李北华’之说。”
李国平十分珍惜这次深造的机会,在法国最高学术刊物《巴黎科学院院报》上,他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发表了《无限极半纯函数的波莱尔方向》等5篇高质量的论文,立即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震动,李国平因此被誉为“东方数学奇才”,同时被接纳为法国数学学会会员。几十年后,他满怀豪情地对弟子说:“不要迷信洋人,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那些洋人我们都较量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中国人聪明勤奋,一定能站到世界科学的最前沿去!”
1939年,欧洲已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国内也战事正急。李国平毅然回国,到四川大学任教。一年后,李国平受武汉大学校长聘请,只身来到当时内迁至四川乐山的武大,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武大。
给数学插上腾飞翅膀
新中国成立后,李国平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以及武汉大学副校长等职。
1956年,李国平出席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十二年远景科学规划会议,受到极大的鼓舞。他跳出耕耘多年的函数论领域,把精力转向数学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实际应用。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李国平提出了“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的发展数学、服务社会的学术思想。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崔建瑞告诉记者:“一个主体就是数学、计算技术、自动化(后扩大为系统科学)三结合;两个翅膀,一个是数学同大物理科学相结合,另一个是数学同生命科学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发展一系列新的边缘学科,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人类。现在看来,自动化、人工智能、系统科学都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李老师率先提出的三结合比别人先走了10年!”
李国平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科学家,他一旦认识了真理、方向和规律,就会立即实行。他把武汉大学数学系同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发展结合起来,后者最后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人的科研机构,现在成为我国海军军用计算机和指挥控制系统的最大研究机构;他亲自动手率领师生在1958年至1960年研制成中南地区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我国第一台逻辑机; 他指挥中科院数计所科研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控制计算机—鞍钢窖炉控制K-1机、中国第一套系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X-1机,对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筹算平生志,沈潜不计年”,李国平正如他自己写的这诗句一样,为祖国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问是由一群“傻子”来做的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但听过李国平讲课的学生总有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采访中,李国平的学生们最津津乐道的是恩师始终倡导“自学为主”的治学方法。早年半工半学的学海生涯,使李国平有一种“天才即是勤奋”的治学观。他常说:“真正的学问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自己钻研出来的。”刘怀俊对李国平的自学观深有感触:“李先生讲课时,并不讲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让你回去看,他只讲这个理论目前在世界范围发展的现状、影响和他自己钻研的成果。他就是引导你去攀登高峰,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自学并不代表老师不指导,我们每个星期都到李老师家里去,他会根据你的研究结果进行适时点拨,让你少走弯路。”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赵俊峰回忆说。
李国平指导学生还有个特点,随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总趋势,不失时机地把前沿性课题交给学生去学习、研究。武汉市原副市长郭友中回忆,1956年,李国平应邀访问德国、东欧国家和苏联,同苏联科学院院长数学家普里瓦诺夫共同确定了自守函数与闵柯夫斯基函数一项中苏合作科研任务,其主要文献许多定理均无证明,成了历史难题。“他让我去试试。但我约有两个多月对所涉文献如读天书,不知所云。此后,李老师常把研究中猜测的一些中间结果要我证明,带着我攀登,给予我信心。后来,我终于进入了这一领域的前沿。”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教生涯里,他怀着“登高人向东风立,捧土培根情更急”的殷切之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院士等自不必说,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更是数以百计。
对于学问,李国平有独到的见解。“做学问的人要过得了三关:不怕受穷,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累。学问往往是由一群‘傻子’来做的,当他们‘傻到头’时,他们就是最聪明的人。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这样一群‘傻子’!”李国平之子李工真回忆起父亲的箴言仍觉言犹在耳。
精通诗书画的数学巨子
李国平还精通诗书画,在武汉三镇是名声在外的著名诗人兼书法家。耸立于长江边上的晴川阁中,镌刻着李国平应邀书写的“重修晴川阁记”,笔力浑厚,刚劲有力。如果说数学是他后天觉悟的造化,那么古诗词则是他情有独钟的选择。
在常人眼里,数学偏重于抽象和逻辑,古诗词则以形象和意境见长。然而这一矛盾在李国平看来却并不存在。他曾说:“研究数学可以提高数理逻辑能力,而诗词游离于丰富想象,因此二者的研究并无冲突,相反把文理学识贯通起来,可以起到互助合作的功用。”
李国平长子李德华认为,父亲的文学修养应得益于幼年在家乡的私塾教育,在先生李福田的教诲下,已能熟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进入中山大学学习时,又迷上了古诗词,修完了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并获得学位,因此文学功力深厚。几十年来,李国平以诗词书法为第二爱好,以精深的造诣和雄劲洒脱的笔锋勤耕不辍,共创作诗词作品1000多首,出版了《李国平诗词集》。“西风响松柏,群山为我俦”,便可看作是他坚持诗词创作的性灵抒发。
“给孩子留下精神财富而不是金法郎”
■访谈对象:李德华 李国平长子,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记:你的办公室都挂着父亲的照片,可见父亲在你心中的地位之重。据说你父亲还曾救过你的命?
李:很多人不知道,我父亲还当过“接生婆”。 1946年,我们一家随武大迁回武汉。9月7日晚,即将临盆的母亲在家中的桌角上撞了一下,肚子突然剧痛起来。情况紧急,城里医院相距15里,夜间所有公共汽车也都停驶了。父亲欲找周梗生校长夫人(妇科医生),但两次均被他家养的狼狗阻拦,只能找到生物学家何定杰先生,临时成立“接生小组”,何先生作总指导,父亲当接生员。
8日凌晨,母亲竭尽全力将我推出,可是出来的是两只脚。父亲大吃一惊,知道这是难产,如果我在母亲腹中两手叉开那么母子都会有生命危险。在危急关头,父亲被汗水浸透,但他沉着应对并没有将实情告诉母亲,一边用手托起我的小身子,一边鼓励她:“你再努一把力他就出来了。”母亲又一次努力,我终于安全出生了。父亲亲手给我剪脐带,包扎消毒。数学家当接生员亲手接生自己难产的儿子,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
记:你一家是书香门第。你父亲是院士,他子女中也产生出一批教授和科技、专业工作者,你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什么特别?
李:我父亲跟母亲结婚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誓言:“要给孩子留下精神财富,而不是金法郎。”这是他们教育子女的第一原则。父亲常常讲他小时候的事:爷爷奶奶让他到小卖部买生活用品,而小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则撒一些铜钱在地上。很多小孩会跑进店里捡。而我父亲走进店里,把地下的铜钱踩得“哗哗”响,看都不看一眼。杂货店老板十分诧异。他们要我们从小树立“不爱钱财,爱事业,爱求知”的正确观念。
父亲一生都不看重金钱,他看不起一心一意逐名利的人。他1996年去世时,家里的总积蓄只有7000块钱。正如他在一首诗里讲过:满架诗书岂谓贫。
记:你父亲是通才教育的典范,不仅文理精通,而且喜爱音乐,精通诗书画,甚至还会武术,李家孩子都是多才多艺吗?
李:除了不准赌博,父亲鼓励我们全方位发展。他认为喜欢音乐的人记忆力好,会画画可以锻炼空间想象力,练武术可以强身健体。李家的孩子个个都是兴趣广泛的。以音乐为例,工宝擅长键盘乐器,李行健擅长黑管双簧管的萨克斯等管乐,工真会小提琴,工勤会手风琴和钢琴,小川姐学钢琴,宗山哥喜欢唱歌。父亲在世时,每到大的日子我们就在父母身边举行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是父亲带着大家高唱《国际歌》。父母去世之后,我和工宝的家就成了家庭音乐小沙龙聚会场所。
记:你是人工智能专家,和你父亲“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的主张可谓一脉相承,据说你当年有很好的出国机会,但被父亲阻止了。
李:他是父亲,更是我的导师、引路人。我学电子计算机是父亲的建议,他说:“当代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科学技术是最有前途的方向,我希望你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去!你们将在这个时代建功立业。”经过几年的研究,我的工作日趋成熟。1980年、1982年,我得到两次到美国留学的机会,而当时国内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父亲得知后,郑重地对我说:“你现在做的工作对国家、民族很重要。你有没有志气,暂时不要出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学问?”父亲眼神坚定,也充满期待。我知道父亲是在做我的工作,便毫不犹豫地说:“爸爸,谢谢你的劝导,我明白美国人是不会让我搞巡航导弹这类尖端武器的,留学和国家利益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婉言谢绝了两次出国机会,继续日夜加班攻关。
嘉闻逸事
曾为关山月画作原型
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兼书法家,李国平和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是一生的挚友。关山月有幅画作《今日教授之生活》。上面画着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他的衣服打满了补丁,手上一边拿着书,一边在烧火,灶台上还趴着一只猫。画作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艰苦的生活状况。画里的这位青年教授,就是李国平!
李国平和关山月的友谊要追溯到1940年。李国平当时应聘到武汉大学,日子虽然清苦,但生活中爱喝老家丰顺“功夫茶”的习惯还是改不掉。有一天,李国平跟一群师生在茶馆喝茶、讨论。这时,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走进来,他戴着印有英文的帽子,穿着黄色短裤,还背着一个包。他听到李国平的口音,就靠过来攀谈,问李是不是广东人,李说是。这位年轻人就是青年画家关山月。两人初次交谈十分投缘。李国平邀请关山月第二年到四川嘉定(乐山古名)举办个人画展。次年,李国平积极帮关山月筹办画展,他用古文写画展启事,为画展写评论,成为第一个写文章赞扬关山月作品的人。
1942年,李国平邀请关山月到家里吃饭。当时他和妻子郑若川刚结婚不久,住的房子很破。李国平亲自给他烧柴做饭。关山月一下子产生灵感,现场来了个速写,于是便有了《今日教授之生活》。
一门十六教授
大埔有陈明绍家庭的“一门九清华”,丰顺也有李国平院士的一门十六教授。
李国平的故乡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是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建国后有专家教授30多名。而据记者了解,李国平一家就占了其中大多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公室,李德华花了半个小时,才将自父亲起三代人的履历整理清楚,细数之下,竟有院士2名,教授7名,副教授9名,博士3名。其中,李德华为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导;李工真为武汉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博导,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李工宝是华中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李国平长女李小川为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小女婿乔治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后学忆先生
黄叶题诗募经费
叙述人:刘培德(武大博导)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经费少。李先生虽离开了行政领导岗位,仍非常关心研究所学科发展。他想了很多办法募集经费,其中最经典的是“黄叶题诗”。
武汉大学校园内法国梧桐树很多,树叶大,他每天清晨总要弯腰将落在地上的干净梧桐树叶收集起来,然后压平,用它代纸,在上面书写诗词,再用塑料薄膜包好,制成工艺品。他多次跟我们说希望将之出售为研究所募集一些资金。我们以为只是个设想,也没放在心上。后来有一天,我竟然在图书馆边的小店看到有卖。不管能否筹到钱,他这么大年纪还在操心学科发展,实在令人感动!
上期网友留言
@张维耿 钟鲁斋知名度甚高。我读小学时就知道教溪口有一所南华学院,院长是钟鲁斋,我们村还有人在学院不脱产学习呢。
@山古老鹰 “而在钟鲁斋兴办南华学院的教溪口,这里已经成为梅县华侨中学的校址……”才知道,原来感觉“不过如此”的华侨中学,还有这样重量级的“前世”。世界这么大,可我连家乡还没有搞清楚,真是汗颜!
@默默 钟鲁斋四处辗转募捐办学的劲头,念兹在兹为南华学院求生存、续发展锲而不舍的精神,堪比历史上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而他对客家精神的剖析,更是振聋发聩、言犹在耳,直至今天仍有警醒意义。
@行云流水 是呀,钟鲁斋去南洋是为“化缘”办学。他当着客家侨领们的面讲演客家精神,“赞”当然是容易的,说不定还能讨来更多的钱。但他偏偏还要“弹”,直言不讳,切中要害!我要为他的“弹”而大赞!各位,对照一下,有无钟公所赞所弹之优缺点?
策划:张德祥 王赢杰
统筹:张柏明 协调:陈嘉良
撰文:何碧帆 图片:陈炯峰
校对:刘洁瑛
   


来源链接: http://www.meizhou.cn/2015/0629/405680.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3:19 , Processed in 0.1223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