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4|回复: 0

普通工人寻根数万里苦修家谱14年拍几万张照片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2 1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根八年后,四川巴中市供电公司工人谢学成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湖南涟源市枫坪镇白石村。
“我从哪里来?谢梁氏族又是从哪里来?”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48岁的谢学成花了整整14年时间。
14年,他的足迹踏遍川、渝、陕、湘、黔、赣、桂等多地,查阅上千部家谱文献,抄录上千块碑文,拍摄了几万张照片。为查找权威资料,他专程踏访湖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甚至深入研究了“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对长江流域的民俗、地方志等都进行了详细考证。
他说,这是爷爷和父亲的遗愿。更重要的是,深入其中后,他发现,数百年里这些发生在民间老百姓自己的历史里,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令人着迷。
家谱是一段能触摸的历史
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会长王成介绍,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谢学成粗略算了一下账,14年来,他至少花了20多万元。他并不是一个高收入者,妻子何蓉也只是在一所中学打工做校务。他说,最初的目的只是修家谱,但这些年来,不断地寻找,自己已停不下来。到如今,谢学成认为,他研究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家谱,而是一段能触摸的历史……
坚持的意义在哪?“如果我寻不到,下一代的年轻人就更寻不到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另一场更大规模的迁徙,大家离开故土,少了宗亲关系的土壤,以后的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了。”
延续祖孙三代的愿望
小时候,谢学成常听爷爷背诵谢家的字辈,他不懂,就当儿歌一样学着唱。爷爷跟他讲了很多祖辈的故事,一直讲到“湖广填四川”大迁徙,他听得着迷。谢学成说,爷爷不识字,但对家谱很在乎:“作为谢家后人,永远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修家谱的大事一度落到父亲头上,但1997年父亲早逝。于是,历经三代人,修家谱这事传到了谢学成手里。
10多年后,谢学成回望发现,除了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其实自己也想解开一些家族之谜。谢学成有个亲弟弟不姓谢而姓梁,不仅他家如此,这一支谢氏家族都如此--如果一家生两子,老大姓谢,老二必姓梁,如果单传,就会一辈姓谢一辈姓梁。
谢学成后来在族谱里找到了答案:这个传统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的谢姓先祖因入赘梁家,后裔就跟着姓了梁。到了清乾隆年间,梁姓先祖又还宗姓谢。因之前部分谢姓族人已迁徙到川渝,并不知情,就一直沿用梁姓。直到清咸丰年间,湖南族人修谱并把新谱送到川渝,川渝的族人才知还宗姓谢一事,但为了“不忘入赘梁家”的历史,所以就有了谢梁两姓一家的传统。这段家史,是2010年谢学成回湖南祖籍翻看 《湖南白石谢氏族谱》找到的。
抄录了上千块古墓碑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去沿海打工,拼了8年,收入可观。后因家庭原因,他回到巴中原单位。修家谱的愿望有了付诸实践的基础。2002年,他出发了,开始收集古家谱,抄写古墓祠堂的碑文等。他没想到,从巴中开始,自己一路越走越远,辗转多省,走完了几百年来先祖的迁徙足迹。
要寻根,家谱是最重要的物证,但家谱不好找,只能靠长辈的只言片语去捋线索。为考证这些线索,古墓碑是最好的证据,但很多墓碑已残破不全。于是,他便往深山里寻,这些年,他抄录上千块碑文。
这些年来,谢学成不记得到底吃了多少苦,倒是妻子何蓉对一些经历印象深刻。2011年秋,谢学成和妻子赶到苍溪一个叫柳溪沟的村子,村子深藏大山中,雨后道路泥泞,“一进一出花了五六个小时。”要找的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热情接待了他们,但不愿将那本老谱交给他们。何蓉软磨硬泡讲他们的不容易。最后,老人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打个借条,限期归还;二是扫描后不仅返还老谱,还要赠送一本扫描版本的新谱。谢学成如获至宝,一一答应。
时代变迁印证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介绍,清代“湖广填四川”,主要是结伴而行,多为有血缘关系的同宗,以及同一地域的同乡,还有往来贸易、在川耕种的人员。
具体就谢姓家族而言,谢学成通过资料了解到,谢姓先祖的迁徙时间,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在寻根过程中,谢学成的脑子里总是浮现一个画面:先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跟随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一路向西,进入巴蜀,然后在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两岸,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史实的图像化,令人动容,也让谢学成有了新的动力。一部先祖们的迁徙史,既是个体命运的转变,也是时代变迁的重要印证。
2009年,谢学成联系上重庆奉节的谢国俊。谢国俊也修谱多年,但已80余岁,其子谢超正在接棒父亲修谱。谢学成很快和谢超成为朋友,分享研究成果。2009年,谢超在辗转湖南多次后,终于找到谢氏入川始祖的原籍所在,那就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枫坪镇白石村。
五回湖南故土
2010年冬至,谢学成第一次回到白石村,受到湖南宗亲的热烈欢迎。这是他寻根八年后,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比他先到的还有重庆奉节,四川三台、射洪一带的谢家宗亲。当时,83岁的谢国俊也一同前往,在谢家祖坟前,老人长跪不起,热泪长流。
在宾馆里,谢学成第一件事就是核对 “字辈”,他发现,川、湘、渝三地字辈完全吻合。第二件事就是查阅湖南仅存的一套老谱(乾隆二十九年一修,咸丰元年二修),老谱上赫然记载着他入川先辈的名字及生庚。迁徙脉络也就此清晰:谢学成的入川先辈系康熙五十四年离湘入川。
在湖南,谢学成还去了祖籍地始祖的墓地祭拜,参观了入川先辈曾在湘居住的土屋。谢学成说,当他走进祖屋时,感觉到异常的亲切,从2010年开始,谢学成差不多每年都会去一次湖南,至今已五次前往了。
14年来,谢学成穷搜了巴蜀各地家谱、坟茔碑记、家庙宗祠碑刻,查阅清、民国时期的县志乡志,《明史》《清史》以及民间史料 (如清彭遵泗著的《蜀碧》),互相印证,一直在探索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奋斗史。
谢学成觉得自己还没老。最近,他正忙着在校对“巴蜀谢梁氏大宗谱”的最后一稿,按计划将在11月份付印出版。这部超过100万字共六册的家谱,是他这些年心血的凝结。谢学成说,这只是第一部,以后还要编撰第二部……他还想编一本谢氏名人及迁徙历史有关的书。
据新华网
家谱寻根知多少
家谱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
家谱又称 “族谱”“宗谱”“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其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多有详尽记载。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编修绵亘数千年。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更传承着家风家训
寻根问祖,是中国文化传统。“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谱,子孙寻根苦。”然而时代变迁、社会革新、城镇化等因素,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影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
而家谱,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都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家谱对于修身齐家,至为重要。家训族规全面规范和约束了族人的思想、言行等,所涉面甚广,文句精炼通顺易记,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现象。
名人家谱中就有不少家训、族规。荣毅仁所在的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中的家训就提到,宗族当睦、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争讼当息。鲁迅的家族特别重视纂修家谱,认为“家无谱则亲踈无纪,而人不知敦睦”。
上海图书馆有关研究人员介绍,从存世的数百部家谱来看,其中的家训族规可大致分为孝顺、修身、和睦、敬业、治家、爱国、诚信、教育、守法、廉洁十类。
   


来源链接: http://news.163.com/16/1118/18/C66516E100014SEH.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5:14 , Processed in 0.1556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