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51|回复: 0

【客家寻根】源流杭邑我家先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30 07: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em]郭福安的历史贡献




一、郭福安定居闽杭,成型为“客家人”的角色,因此,上杭也被定位为“客家原点”:


二、郭福安是闽西重镇上杭县城的创建者、闽西矿业的重要开拓者;


三、作为太原汾阳堂郭子仪后裔,郭福安南来定居上杭郭坊村,成为闽粤赣桂台诸地郭氏脉系的始祖。


一个人的远见往往与官职大小是没有联系的,而他的人生注定产生的影响也是自己始料不及的。所谓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就是这么回事。比如郭福安,从一名承事郎(七品散官)到开辟郭坊村(上杭城址)、客家郭氏始祖,对后世的影响大大超越了为官之政绩,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决定会让小小承事郎千古流芳。


郭福安是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不过到他这一代时已是改朝换代的北宋年间,唐朝旺族的荣耀已经荡然无存。这就意味着郭福安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依靠自己的才华和运气。但是他的运气肯定不佳,因为他大约在宋仁宗年间(1023年)仅博取了一个七品散官的承事郎之职位,而且远赴穷山恶水的南蛮之地。然而他是有才华的,书上记载他说具有采矿与冶炼的丰富学识。于是,在公元1023年左右受朝廷派遣,携带家眷,从京都开封经皖、赣入闽,进汀州府所属中寮场(今上杭县才溪镇荣石村,1027年上杭县址迁到此地),受命全权整治该地金、铜矿开发与冶炼。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知道,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宋代人口超过了一亿,为汉唐的两倍,在生产力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铁制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采掘冶炼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技术相当先进,铁的年产量已达1 4万吨,居世界第一。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罗盘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北宋年间发明的。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对黄金白银的需求。上杭自古有金,惟以紫金山为最,当时已有山民在紫金山上零星淘冶开采金铜矿,郭福安到任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当地技工一道改进开采和淘金、冶炼技术,使黄金产量大增。《宋史》载,“天下产金六州,在闽惟汀有之。邑之金山,康定间(1040年)产金,至皇佑时(1049-1053年),中书备对贡金之167两(折合5219克)。”从时间上可以看出,郭福安到上杭钟寮场后,才在官方的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上杭紫金山产金的记载。这一点郭福安功不可没,它为全面开采紫金山金铜矿提供了历史依据,现在的紫金山金矿已经成为全国单体产金最大的金矿。


郭福安在开发金山期间,还积极倡导农耕技术,推广铁制农具,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带给了当地群众,使当地落后的农业状况得到极大改革,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拥戴。如今,郭福安足迹曾到达的地方还有“郭公岽”、“郭坑”(也称“谷坑”)、“郭公堂”(后改称“东塘”),相传这是当地群众感恩郭福安而作的纪念。





郭福安是有抱负的,他将一腔热血扑在了工作上,出色地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但是提拔任用还是遥遥无期。科举功名对一个有为的人来说是重要的,但从现存资料上看不出郭福安享受了哪一种荣耀。作为一个远离中央集权,身负一个若有若无官职的他,其实也注定了不会有什么出息。他一定有很深的苦恼,小小承事郎怎么会是胸怀大志的郭福安之归宿呢?只不过上杭美丽的青山绿水终于使他醒悟了:科举功名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如选择就此长作上杭人。在工作之余,他早已选定了安身之处,那就是距离钟寮场四五十里的汀江岸边的冲击盆地。


这是汀江进入上杭后的一块最大的河谷盆地,背倚紫金山,面朝挂袍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地矿人稀,汀江从盆地中间穿过,三折回澜,婀娜多姿,是一块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大概在他任职期满后,就没有再回到老家开封,而是义无反顾地携家带眷,在他选定的风水宝地开基创业,修养生息。这里就是大名鼎鼎郭坊村。传说中曾有白鹤仙称赞此地:“袍山苍苍、汀水洋洋,五百年后,朱紫盈坊”。此言果真不虚。






郭福安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俗话说“叶落归根”,但他选择了异  乡为客,作永远的客家人。从他踏上赴汀之职起,其实就已经与客家结下了不解  之缘,如今他真正成为了一名客家人,成了客家的开基始祖。他是早期进入客家的先祖之一,也是没有经过宁化石壁而直接进入上杭的少数几个客家先祖。在他开辟郭坊村后,郭氏家族不断扩大繁衍,在闽粤赣桂台等地迅速壮大;同时借助汀江黄金水路优势,郭坊村早己辟除荒坡野岭,成为有一定规模的集市大镇。


在郭福安带领众人开拓郭坊村百余年后的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知县事政稷以县治四迁,屡经残劫,皆由治非其所,奏徙来苏里之郭坊”。四年后的乾道七年(1171年),“知县治事陈朝章初筑县署,并区域廛井途径,……不二年告成。”郭坊村成为上杭县城所在地,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在享受这片风水宝地时,不禁感念郭福安的开拓之功。


“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这句俗语在上杭城连三岁孩童也懂,如果郭福安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了,他的开创性功绩就算一般比肩。他的慧眼独具,成就了上杭县城的风流倜傥八百年,正如丘逢甲所赞美的:“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如诗如画的小城造就了历代文人雅士不断,经济社会繁荣。






客家上杭感谢郭福安,郭氏后裔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上杭城内就有多处郭氏宗祠,现仅存杭中路59号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郭氏家庙”,门首镌有石刻楹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


郭坊成为一个传奇的开始,成为客家历史的一个原点,郭福安的贡献是独特的。


摘自福建上杭作家李迎春(全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作品
《郭福安:“源流杭邑我家先”》发表于2008年博客上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460083&ver=1&signature=b2D*d5BspMXxqFQUNG1J-qIsQB2S43HZPT4CiKdbZ7HBGmETtNnbxhr5gaHp0uRAcA-kVvook3AVSXRT6mzMsaIl6vo38YGvbr6oTO6xybmZ7ZQ52fU6RSfWnnHKMTH0OBdHZoQ*kC8NkZVRuKTufGbBjPqDZ1Tg9FnB8XTri8I=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7 06:08 , Processed in 0.12812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