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1|回复: 0

音乐评论里说的「词曲咬合」是怎么一回事?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30 02: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描述如下:

例如:

“ 李宗盛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一樣的耐心。”

“同时《童年》这首歌也是罗大佑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自此“词曲咬合”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课题之一:不管诉求的讯息多么强烈,他都会细心让旋律和字句一体交融,让音乐成为主角。”

我感性的理解,是不是歌词的发音和旋律一致或相似?比如像那种有点说唱味道的歌:

齐豫的《星星》
谢东的《笑脸》

但直觉告诉我应该不止这个点,所以请问总的来说,“词曲咬合”大致会包括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根据@梁海的回复,修改了关于五度标记法的描述。谢指正!
-------------------------------------------------------------------
正巧我毕业论文谈到过这个问题,就整理一个相对完整又通俗的答案出来吧。

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相关原理也基本没有秘密可言。国内有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都开设了“音乐文学”这个专业,他们的专业课里有一部分就是讲所谓“词曲咬合”的。

其实“词曲咬合”不是专业说法,据我所知,目前也没有一个专业词汇来描述华语流行音乐里的这种现象。以前有人把它叫做“口白式唱腔”,也只是媒体自创。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词曲咬合”在传统音乐里并不新鲜,而且也早有人做过相关实践和理论。

早在公元前11世纪《诗经》就已经开始讲究“词曲咬合”,其中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但是到后来,由于汉语的声调本身就太像音乐了,所以中国人慢慢地开始不听音乐,而去讲究朗诵。比如唐诗讲究平仄格律,就是为了朗诵的时候听起来跟音乐似的。再后来,中国又发明出戏曲这种高明的歌剧,戏曲里讲的“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就是最高明的“词曲咬合”。

而西方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就已经提出了音乐旋律、节奏追随歌词的原则,但没有谈到具体方法。到了17世纪巴洛克时期,蒙特威尔第提出了“第二常规”,即音乐追随歌词的常规方法,并且有一大批巴洛克音乐家开始实践这个方法,写了好多唱起来跟说话差不多的歌。再后来的宣叙调,就是一种把说话的腔调高度融合到音乐里的歌剧形式。

但是中西音乐做一下对比你会发现,汉语音乐要做到“词曲咬合”,情况远比印欧语系国家的音乐要复杂得多。所以,在汉语流行音乐里,词曲咬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基本原理又是什么,还得从汉语的语音学说起。

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声调语言,除了东南亚、非洲、北欧、南美洲的少数国家以外,其他国家的语言都不用声调来区别意义。而声调在本质上跟音乐类似,就是一种音高变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语音学大师赵元任就发现了现代汉语中,声调跟音乐有某种关系。他发明了五度标记法,即用一条竖线作为标尺,平分四段,各端点按音高从低到高分五个档次:低、次低、中、次高、高(但并未规定准确音程关系,这是后来由实验语音学来解决的问题)。为了形象理解,我们可以用do re mi fa sol五个音来表示这五个档次。一声阴平就是sol到sol(从高到高),二声阳平就是mi滑到sol(从中到高),三声上声就是re滑到do再滑到fa(半低-低-半高),四声去声就是sol滑到do(从高到低)。用五个音高档次表示声调的起音、收音、还有中间的折点,就可以建构出汉语声调“滑”的趋势。
当然五个乐音的绝对音高位置是没有规定的,能区别意义的只是声调的相对音高位置,以及连读的时候每两个字之间声调的高低对比,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小孩说话音调高,老男人说话音调低,但是他们互相都能听懂。当然五个乐音的绝对音高位置是没有规定的,能区别意义的只是声调的相对音高位置,以及连读的时候每两个字之间声调的高低对比,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小孩说话音调高,老男人说话音调低,但是他们互相都能听懂。

这个“滑”的概念,在乐器里面只有弦乐器和一部分管乐器可以实现,近年来很流行的创意花式小提琴,可以很直观地表现出声调和音乐的关系,请看张少博的表演:
《会说话的小提琴》表演 表演者:张少博

可以看出,汉语的声调本身就是一种音乐。而人声可以制造任意的长滑音、短滑音,即声调,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所以人声绝对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复杂的乐器,没有之一。

但是正因为汉语声调本身“太音乐”了,所以搞得用汉语来唱歌反而会产生词曲的矛盾。所以词和曲其中一方一般会做出让步。而李宗盛的很多作品让人惊叹的是,词曲竟然没有一方做出让步!双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融合。比如:

啊/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是我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的好孤独/啊/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任意追逐/别再为爱受苦

其中很多字都按照声调“滑”的趋势来安排旋律。比如“痛”是去声(从高到低)对应sol到re,“悟”也是去声(从高到低),对应mi-re-低音sol,“部”类似。

但是不可能每个字都这么滑,那就成了朗诵了。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声间调”。声间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只需要唱出两个字声调的起音,形成对比就可以了。

比如还是《领悟》,“领”本来是“半低-低-半高”的上声(当然,后接一二四声连读的情况下,只剩“半低-低”的变化),后面的“悟”是“从高到低”的去声,但是在音乐里,只需要保留声调的起音就可以——也就是说“领”保留“半低”,“悟”保留“高”,旋律形态保证是从低到高(re-mi)就可以了,这时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听出是“领悟”两个字,而不是“凌侮”。

还有“只是”“每一”“走的”“好孤”“只愿”这几个字组都完全如法炮制,利用声间调原理,把旋律安排成从低到高就完美了。

再看字组“来时路的”(mi-fa-fa-fa),“来”保留阳平的起音“中”,“路”保留了去声的起音“高”,旋律整体就安排成了“低-高-高-高”。

“是我”(sol-mi)、“愿你”(sol-mi)、“受苦”(re-do)三个字组,“是”“愿”“受”保留去声的起始点“高”,“我”“你”“苦”保留上声的起音“半低”,旋律安排成“高-低”,perfect!

“枷锁”(fa-低音la),“枷”保留阴平起音“高”,“锁”保留上声起音“半低”,旋律安排成“高-低”,perfect!

简单吧?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是有很多词曲作者不明白,把歌写成了总让人听错歌词的鸟样。严重违反声调规律和声间调规律写歌的,在专业术语里叫做“倒字”。这类例子参照“听错歌词大全”之类的网贴就能发现。著名的如《丁香花》“那粪前”,《爱的主打歌》“猪大哥”,《小手拉大手》“日记李宇春的困惑”……等等,不胜枚举。

除了声调以外,词曲咬合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音乐节奏和汉语语调咬合。汉语是“音步型”语言,音步的意思就是说一句话里面可以按照“强-弱”的组合,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单位,这些小单位就是“音步”。音步第一个音是强音,所以第一个字要和音乐强拍或强位置重合;一个音步为一个单位,所以往往一个音步与一个或两个单拍子重合。

还是《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音步划分为“你/曾是/我的/全部”,“曾是”是一个音步,与一个单拍子重合,“曾”放在强位置上;“全部”是一个音步,与两个单拍子重合。

其他的规律还有,逻辑重音与旋律重音重合,语调停顿与旋律停顿重合等等,这都比较浅显了,多听听城市民谣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想知道哪些歌很好地做到了“词曲咬合”,推荐李皖老师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仔细看看,收获良多:
从《野花》想到一种传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讲都是“规律”,而非“规定”,是对汉语和音乐之间关系的一种发现,如果当成金科玉律就未免陷入新八股的深渊。

当然,这种规律也提示我们,用汉语写歌受到的限制比用其他语言要大得多,所以崔健现在都搞说唱了,想表达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以后,没法用死板的旋律形态去套。这是汉语“词曲咬合”的局限性所在。毕竟像李宗盛这样的极品实在是罕见。

参考答案如下:

-

@卢印 的答案非常精彩,我來補充粵語的吧。

-----------------------------------------------------------------

音樂里所謂的「词曲咬合」,其實就是「叶韻」,又叫做「協音」。

傳統的音韻學,認為粵語有九個聲調:
1. 陰平(高平)     2. 陰上(高上)    3. 陰去(高去)
4. 陽平(低平)     5. 陽上(低上)    6. 陽去(低去)
7. 陰入                  8. 中入                 9. 陽入

後來覺察到所謂入聲,其實就是尾音 k, p, 和 t。
陰入和陰平,中入和陰去,陽入和陽去,它們尾音不同,但調值相同,所以只有六個調。
於是就有「九聲六調」之說。

客觀來說,因為粵語的聲調更多,叶韻要比普通話困難,同時本身的音樂性也更強。

-
試看粵曲「帝女花香夭」的首句:簡譜 3656536,歌詞 落花滿天蔽月光。

如果隨便拿句說話來唱,譬如‘我下晝要去買餸’,唱起來會變成‘餓蝦晝腰去賣鬆’。
七個字裡有五個字不能配合樂曲音調,這叫做「拗音」。

對任何音符,四個中文字平均只有(或少於)一個字能夠協音。如果隨便選字做歌詞,兩字歌詞完全協音的機會是16份1,三字歌詞是64份1,七字歌詞只有16384份1。真是萬中無一的可能!

你若不信,試做一句配合 3656536 的歌詞,搜腸刮肚,最後還是不能免俗于‘落街冇錢買麵包’。

-
如上所述,調分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等六個,'夫Fu府Fu富Fu扶Fu婦Fu父Fu'代表了同聲同韻的六個調。有句話:‘三碗半牛腩麵’,也說明了六個調的順序。

在數字中,有六個數字完全能代表六調和順序:3 9 4 0 5 2
9 和 3 唱起來近似,5 和 4 也近似,六個數字可以簡化成四個。依音域由低至高排列是:0 2 4 3
要從近萬個字中選出來配合音符,不如先從這四個數字中選出。

「帝女花香夭」的例子,能和簡譜 3656536 協音的數字是 2343423. 這就是「數字歌」。
和數字同調(或93,54近調)的字,全部都是協音字。

每個音符,並沒有常能對應的數字歌數字。
數字歌是用整句數字發音的高低起伏,對應音樂的高低起伏。
例如:「心債」裡一句: 36-325-21(千代千生難估計)的數字歌是 3234034。
第一個音符和帝女花同是3(mi),但數字歌的第一個字不同。

-
一般歌唱音域,從中央C到高八度E有十個音,即1音節的變化有10種,2音節有100種,一句八音節,旋律的變化,達到10的8次方,100,000,000種以上。

要用數字歌,配合變化億萬端的旋律,是很奇妙的事。人憑着經驗和直覺,不用思考,一兩秒內就做到了。

設計程序要電腦做,程序經過幾千次直接間接 if-else 思慮點。測試近萬句旋律(僅是全部旋律之萬份一),每句反覆推敲,調整程式,長時間工作,祗這部份就做了大半年,還不很完美。

-
那些說林夕歌詞填的不好的,大概是不懂粵語的吧。

-     


来源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05476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1:53 , Processed in 0.1283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