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79|回复: 0

广州有十三行林寨有十二行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9 16: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稻田上的林寨四角楼

村民随时可以来一段粤剧

旧宅院落

林寨旧屋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林寨的千年古巷
图/文 本报记者 黄礼琪
通讯员 吴建章 实习生 王丽思
壹 偏远的林寨拥有
富比西关的十二行
广州的十三行作为粤商的代表作,广为人知;而河源市和平县林寨村的十二行虽然也曾名噪一时,却鲜为人知。广州的十三行与著名的西关大屋相连,林寨的十二行则与宏伟的四角楼相关,这些四角楼的豪华程度,不逊于广州的西关大屋。
如今的林寨,已经成为一座被稻田环抱的古村落,商贾沉寂,灰色的大宅已成为这里曾经辉煌的印记。难以想象的是,位于相对偏僻且远离广州的林寨,却曾拥有富比西关的十二行,它里面,一定有不凡的故事。
为解开林寨的解码,我找到了一位痴迷于林寨历史研究的人——陈仰天。陈仰天是林寨望族的后人,林寨的一位中学老校长。
陈仰天介绍说,林寨始建于秦朝,当年秦王派赵佗攻下龙川后,在佗城设立行政区,赵佗派他手下一位林姓的将军驻守于现时林寨所在的这片区域,并将附近的山林划拨给将军。天长日久,这里便形成了一条村,最初居住在村子里的,都是林将军的后人。
大约在600年前,福建人陈元坤迁入林寨村,林寨的历史从此改变。与军人的思维方式不同,陈氏祖先曾经是文官,陈氏后人迁徙到村子后,讲究学道,借助东江支流浰江的便利交通,四海经商,不仅家财日增,家族人数也迅速壮大。如今,林寨的600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陈姓村民。
林寨村傍依浰江,水运四通八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拥有货运帆船20多艘,载重过百吨的货船就有3艘,而小船则不计其数。林寨的货船常年穿梭往来于广州、江门、南海之间,顺流而下时,满载石灰、茶叶、柿饼、松香、木炭等粤北和赣南地区的农产品;溯流而上时,满载外面的布匹洋纱、药品、军火等商品。
当时,在浰江两岸,林寨建有四个大码头,货运总载量达1300多吨。富裕后的林寨人,还在浰江建起了一座21个桥墩的过江桥。桥的中间有四个石级口,偶遇货物装卸紧张,桥中的石级就可充当临时货物装卸点,货运兴盛可见一斑。
水运发达带旺了林寨的商业。林寨的街市长约一华里,街头为大兴街,街尾是大成街,街两头设有闸口,街道两边满布林林总总的商铺,有修理铺、镶牙店、药材店、屠宰场、牛皮熏晒店、刨烟店、棉被店、打铁铺、松脂收购转运站、高机染织厂、蚕丝厂、酱料腌制厂、缝衣社等,还有约场公所、外商会馆、耕牛市场、神坛文庙、戏台球场等。很多商店的后门,设有小船坞,方便货品装卸。在村子四周,还散布不少造船厂、石灰窑、油坊、酿酒厂等。
抗日战争期间,以经营布匹棉纱为主的兴宁商帮,以林寨作为中转站,生意做得极大,以至有“无宁不成市”之说,其实,此话也泛指兴、梅、潮汕一带众多的生意人也参与了林寨商市的运作。这批商人,经营各具特色,其中,兴宁人经营布匹棉纱,大埔人经营土纸,潮汕人经营药材,惠莞人经销黄糖、食盐、火水、火柴、砂包瓷具。后来,还有人专营旧衣,摆起故衣行,生意也十分红火。
贰 商道精华:诚实守信、还旧赊新
陈仰天说,清末民初,和平县境内的竹木、茶叶、东庄纸、草木灰、茶麸等土特产畅销南粤各地,特别是粮溪山上大面积种植的“六安茶”更是大受欢迎。“六安茶”被林寨的商人推销到南洋的新马泰,对医治当地屙呕瘟疫有奇效,因此名噪一时。
林寨村本身,盛产石灰、柿饼、松香、蔬菜、釉石、蚕丝,加上村子的周边地方盛产船塘黄沙梨、东水马增茶、古寨铁锅、彭寨长沙米粉等特产,每逢农历三、六、九墟期,卖货的、卖艺的、耍猴戏的、挑货郎担的云集林寨,街市里人来人往,驿道中车水马龙,一派繁华。
随着商业的发展,林寨的经营更显多样化,羊毛、胶鞋、卷烟等日杂百货应有尽有,有人甚至还制造和销售土枪和胶轮车。旅居新加坡的华侨陈佳源与陈锦钧,还在林寨合营办起逢源栈各省杂货苏杭布疋商店,成为当地最早的超市式商铺。
广州、潮州、汕头、兴宁、梅县、江西三南、福建漳州、老隆、河源及周边各地客商都聚集林寨,商业街上往来着讲官话(普通话)、福佬话(潮汕话)、白话、客家话和本地话的各路商人,偶尔,还可见来此传教的洋人。此外,由于林寨处于国统区与红军游击区之间,商贸更是红黑统吃。因为林寨是东江流域的商贸重镇,街市上长年驻有官兵,社会治安相当稳定,因此又有“小香港”之称。
随着林寨商贸的兴盛,客商文化逐步形成,“诚实守信、还旧赊新”成为商道的精华。在林寨,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愿意将货物赊给客商,客商只需交少量定金,货物便可成批交易,等运到外埠做完生意赚到钱再结清欠款。当第一笔欠款交清后,第二单生意即可赊欠。君子交易,信用为本。
林寨商市的商规相当人性化,规定从腊月廿五至正月末整个节期(一个多月),不得入屋追讨客商欠债,只有过了农历二月初二的利市节后,才可追讨欠债。这样做,是为了欠债户可以安心过节。
陈仰天说,当时的林寨街市,分成十二行,即杂货、猪肉、油、谷米、青菜、布匹洋纱,松脂茶叶土特产、柴炭木材山货、桑蚕席草种植加工、石灰茶麸、车船运输业、赌博,行行经营有道,互补相承,谁也不会欺行霸市,生意靠仁义,处事和为贵。
而林寨的普通乡民,谋生门路同样宽阔。当时有“上镇搓麻绳索,下楼萝卜豆角,松仁杀猪上桌,桥背乘船出角,坳头出蔑没驳,严村石灰做茔,兴昌织布硬确、下镇最兴赌博”之说。意思是,上镇村旱地多,黄麻种得多,故绳索手工业发达;下楼上楼村菜农多;松仁下村屠户多;桥背村做船夫的多;坳头村堤岸竹子多,村民多以加工竹器为生;严村山上石灰石多,村民都是烧石灰的好手;兴昌村人人会织布,能工巧匠多;下镇村邻近街市,无所事事的人多,赌博兴盛。
到了后来,随着水运的衰落,林寨渐渐沉寂,一段辉煌的商贸历史结束……
叁 四角楼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
当年,富裕了的林寨村民为防备匪盗抢掠,在村子里修建了大量具防御功能的豪宅,俗称四角楼。在林寨下镇村和兴井村,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就有24座,大多兴建于清末民国,其中清代的有20座、民国的有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四角楼是客家传统民居之一,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四角楼既可以满足客家人聚居的习惯,亦可起到防御的功能。四角楼上设有大量瞭望孔、射击孔,大门一关,固若金汤。专家认为,四角楼是唯一可以与开平碉楼相媲美的合防御与居住于一体的古建筑。
林寨现存的四角楼中,谦光楼最为气派和奢华,有“小皇宫”之称。谦光楼建于民国九年,宽57.5米,深47米,占地2702平方米。主体建筑一进为三层走马楼,二、三、四进为三进四横格局建筑。整栋楼共有10个厅堂和258个房间,依中轴线分为正门、下厅、中厅、上厅,厅与厅之间有廊庑连接,两侧各有两排横屋。此外,楼内水井、粮仓、厨房等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居住。目前,谦光楼保护完好,记者到来时,一群小孩子正在厅堂玩耍。
谦光楼的楼主名叫陈云亭,据说当年生意做得相当成功,但就是不肯回家建房子,其母见村里的其他人房子建得一座比一座体面,坐不住了,设计将儿子骗回家,一定要他修建一栋房子。儿子很孝顺,一出手就给娘修了这么一座气势不凡的房子,耗去银两20万。入伙那天,陈家人还把银子挑出来,摆满整个屋子。
见此情状,林寨的另一富豪陈襄廷也不甘落后,在林寨建起了不少豪宅。陈襄廷是林寨的大户,生于1875年,曾担任民国广东省督军府顾问,做过两任和平县县长,家业极大,他家仅当铺就有8间,分布在林寨、龙川、鹤市、老隆、四都、黄石等地;在龙川、和平两县的街镇,还拥有店铺40余间。
在林寨,陈襄廷拥有熏南第、颍川旧家、小洋楼、青园、朝仪第、九栋屋、可喜坳山庄等房产,可以说,大半个林寨的房产和地产均为其家所有。
他在林寨众多的房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颍川旧家。这座围屋的形状为方形,高三层,搁瓦布檀式结构,平面布局为二进二横式,依中轴线向两边平均布置,正中依次为大门、门厅、中厅和上厅。颍川旧家中厅石柱上,镌刻有书法家吴道铭撰写的对联:“凤吉兆当年被先世余光永卜其昌仁里别开新境界,熊详占奕异勉后昆济美共歌式好义门不显大规模”,“公忠报国”、“勤俭和忍”、“孝友传家”、“惟怀永图”等家训随处可见。
在颍川旧家,目前尚居住有三四户村民。村民陈石门住在门边的那一间。他虽姓陈,但并不是林寨人。他说,这房子冬暖夏凉,住得很舒服。近年来,到此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凡是进入他家的游客,他必茶水伺候,一个月仅一次性杯子就要用去一纸箱。其他居住在旧屋的村民,都非常注意保护屋里的一切。
新中国建立后,陈襄廷的后人都移民到国外或香港,生意同样做得火红。他们会不时回林寨看看,捐资支持家乡建设。陈襄廷的后人中陈连平回来多一点,驻足故居,从未提出收回的事。陈连平说,故居有人居住守护,也省心了。
有祖屋在,海外华人,自然会多一分乡愁!
戏里戏外
故事·风情
“姑娘,为何伤心落泪啊?”
“相公啊,方才听你念诗篇,我感怀身世不觉暗自凄然,那风筝,可叹佢摆布由人,尽操在人家手中线,前路茫茫,线断便随风飘荡,恰似我翠莲无告倩谁怜……”
这是著名粤剧《搜书院》的唱词,在林寨的当铺古屋前,林寨的陈丽慧女士现场清唱了一段,深情款款。据陈丽慧说,在林寨,以前随便都有五六百人唱粤剧。现在林寨粤剧团已经解散,不过村民常举办私伙局过过瘾。
粤剧为何在林寨走红?据陈仰天说,旧时,林寨的商船经常在广州等粤语区往来,船舶带回了外江货,也带来了粤剧,并在林寨生根发芽,无论男女老少,随口都能哼上一曲。
清朝之前,林寨就有请戏班唱戏助兴的传统,每逢节日,会唱上十天半月,今天这户请,明天那户请,演得多,听得多,村民便自然跟着学会了“唱念做打”。后来,林寨筹建了自己的粤剧团,除了在本村演出,还到外地演出。
什么年代唱什么戏,陈丽慧记得一清二楚,她说:“新中国成立前,1937年,宣传抗日,我们唱《放下你的皮鞭》;新中国成立初,唱《白毛女》;1958年,唱《红色中国》、《苦菜花》;1980年,唱《搜书院》,还举办了好几次粤剧演唱会呢。”她还说:“1934年,红线女还跟着她师父薛觉先来这儿表演,唱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时》,那时候,红线女还是个小孩子呢。”
陈仰天说,林寨是一个包容的村子,这里的文化是多元的,粤剧只是其中一种,其他像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和西洋文化也在这里流行。此外,林寨既有教堂,还有妈祖庙。
百岁老人扎堆
故事·风貌
林寨古屋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过于破旧,跟不上时代了,但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却是理想的安身之地。居住在林寨古屋的老人特别健康长寿。在千年古巷,短短一两百米的距离,就居住着两位百岁老人,80岁的村民,在这条古巷里竟然还不算老字辈。陈仰天介绍说,林寨的百岁老人有6位,八九十岁的一大把,林寨老人长寿,可能跟居住环境有关。
当记者走进古街时,古宅大门的后面有老人探出头来说:“来客人了?”这是一位刚满百岁的婆婆的家,婆婆在烧水,她的耳朵有点背,但是思维清晰,走路也很利落。婆婆的儿子刚好外出,记者无法问到她的名字。
在这条古街的尽头,有一位婆婆刚刚失去了丈夫,她的丈夫去世时也超过百岁,记者不想打扰这位婆婆了。
林寨最长寿的一位婆婆已经105岁,她叫欧农娣。欧农娣和她的儿子居住在一座外观宏伟的古宅里。记者看望欧老太的时间大约在下午4点,欧老太正在烧水准备洗澡。欧老太的儿子陈荣知介绍说,她们那代人习惯早洗澡。陈荣知还说,妈妈每天都要吃点肉。欧老太腿脚硬朗,见记者来了,是自己从屋子里走出了跟记者聊天的。
地下街道之谜
故事·地理
相对地面上的建筑,林寨的宝贝可能埋在地下。林寨有一段著名的“千年角”,这里有千年古巷、千年古井。有一年,一位村民挖坑,无意中挖出许多古物,据专家考证,这条古巷下面是一条古街,跟广州的北京路一样,层层叠叠着各朝的古街。原来,林寨靠近河岸,经常发大水,每发一次大水,老街就被埋一次,地势就抬高一点,村民新修的新街就重叠在老街之上,历史就这样一层层地沉积起来。最近几十年,林寨村民经常会挖井挖出古墓,挖粪坑挖出古代厨房……
记者来到这条小巷,发现小巷外侧有一堵矮矮的围墙,感觉奇怪,问村民是什么,他们介绍说,围墙是用糯米和石灰筑构,坚固无比。村民们猜测,围墙是古林寨的外墙,相当于护城墙。
林寨八怪 两怪已消失
故事·传奇
以往的林寨,有八怪,可惜的是,目前这八怪中已有两怪消失了。
古村第一怪:船艇上楼梯
旧时,林寨村常遭水浸,村民只好多造船艇,平日抬放在村子的门楼上,以备急用
古村第二怪:蒲艾挂门楣
林寨村民的先祖,是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葛莉藤坳迁入的,在福建的祖居地,端午节有将艾叶、菖蒲和沙椋扎成艾圈挂在门楣上避邪的习惯。这个习惯被带到了林寨,并流传至今。
古村第三怪:寿星遍乡里
古村里,长寿之人比比皆是。
古村第四怪:木屐当马骑
旧时,林寨村民喜穿木屐代步,闲来无事,像骑马般走街串巷,但此怪现已消失。
古村第五怪:摆指游河溪
由于林寨近水,很多家庭为了安全,从小就让孩子学游泳熟悉水性,连女孩子也一样,所以,林寨的女子从不惧水。
古村第六怪:龙王敢晒死
旧时,林寨村至公白双坳等地,若遇天大旱,人们会先到龙王庙求雨;若龙王不应,村民就抬龙王神像巡游,晒龙王神像,逼龙王就范。此怪已消失。
古村第七怪:从不水浸街
林寨先祖立基建村时,就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规划设计岀精良的排水导污系统,采取分区排水,所以,水浸街的现象从不会在林寨出现。
古村第八怪:火堆烧垃圾
旧是,村民多在门前、巷角设置火池烧垃圾,之后取灰烬拌以人畜粪便当作农家肥。
标语博物馆
故事·传承
林寨村的许多老房的外墙上,至今仍保存着五花八门的标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颍川楼,记者粗略一数,就有8条标语。这些标语有的已经模糊,有的依然显眼。
据陈仰天介绍,林寨的标语有四五百条之多,堪称标语博物馆。这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标语,在其他地方大多已经被刷掉,唯独林寨保存完好,已成一景。
提点
广惠、广河高速到河源,走粤赣高速,从灯塔出口往船唐方向,经礼士镇即达林寨。从广州至林寨全程约4小时
黄礼琪、吴建章、王丽思
   


来源链接: http://news.ifeng.com/a/20141011/42178262_0.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8 01:00 , Processed in 0.17272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