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0|回复: 0

客家围屋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9 08: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好多年以前,萌生一个想法,一直想把客地民居的风格书写出来,但总是苦于没时间,难得今天下雨出不了门,给了我时间。

        客家人是我们汉族的一个著名的民系,也可以说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们是从中原地区合家聚族,辗转南迁,最后越过赣南石城,到达闽西石壁一带停脚落居,在武夷山区孕育着客家民系的种子。后又陆续向东越过武夷山脉到达粤东梅州地区,到南宋时期正式形成带有共同稳定心理特征和共同使用客家方言的客家民系。客家在梅州地区生长壮大后,再向四面八方迁徙定居,远的到赣北武宁,湖南株洲岳阳,四川,台湾,广西,海南,以及南洋和美洲世界各地。


        简单的解释,当今客家人的族谱多描述着先祖从中原某地衣冠南渡到宁化石壁,多少代以后,又从宁化石壁迁往梅州,而广大的福佬闽南人,他们的族谱写着先人唐朝时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出!这也是客家人与福佬潮汕人来源的不同,但闽南人早于客家形成的事实不容否定!




      

客家人,四处为家,也四处为客,客家主体主要分布在粤闽赣交界的山区,他们战天斗地,开荒结庐,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他们聚族而居,防止当地人骚扰和兵匪攻击。他们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终于在粤东的大山里安定下来。


      特定的安全环境,影响着当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从地理分布上看,福建西部由于比客家人过来得早的闽南人,太富于攻击性,排外好斗,出于安全考虑,闽西这里的客家人民居建筑多以学习当地土堡风格而建成土楼,也就是闻名遐迩的(客家)土楼!很悲剧的现象:极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有客家人,只晓得土楼。这也反应客家各地不团结和自身宣传的不到位,以及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在当今很弱势的地位,值得思考!

        福建土楼多以大圆柱型表现出来,也有一些方形土楼。土楼像一个个囤积粮米的粮仓,四周外围是一个大圆围,族人住圆围土墙内侧的各个房间里,也有特别大的土楼中间有小圆围,也都建有房间住家。圆围中间是家族宗祠,平时当家塾教育下一代,过节过年时恢复祠堂的功能,祭祖议事。其实客家宗祠的功能在客家各地都一样,祭祖、议事、学堂!上敬祖宗,下教孩童,中间商议家族大事。


        土楼一般依山临溪而建,也有建于沼泽地上的,建材都是三合土、鹅卵石加糯米饭,甚至还添加鸡蛋清,整面墙一口气夯筑而成,非为砖砌土墙。土楼内多住一个家族,里边水井水沟一应俱全,厚实高墙上鳞次栉比的布设枪眼,这种土楼就像一个圆形的坚固大碉堡。




      

来到被称作世界客都的梅州地区,远离了强烈侵略意识和彪悍团结的闽南人,安全威胁系数明显下降,因此几乎看不到高大显眼、带有客家符号的黄土土楼。梅州地区以围龙屋居多,也简称客家围屋。梅州地区历来讲究程朱理学和风水八卦,很多蔡姓建筑的门联内容几乎都是“理学家声”。围龙屋也讲究风水八卦,整个围龙注重阴阳结合,半圆的房屋建筑为阳,另半圆水塘为阴,阴阳分界线上一般修筑两口水井,一口在门前,供家族吃水,另一口井建在半圆型池塘中,两口井布局为八卦图形中的两只鱼眼。不要单纯认为居民千辛万苦挖的半圆水塘是蓄水防火,或者养鱼养鸭,客家地区讲究水流财,聚水为财!

        围龙屋建筑布局像半个土楼,中堂也是宗祠,半圆围里是各家住户,防御性没有土楼高。也有几层围龙的,围着正堂宗祠的小半圆,外边再平行的围着大半圆,大半圆外边再平行的围着更大的半圆……


        梅州松口有很多很多的大大小小的围龙屋,它们或陈列在山旁,或隐藏在街市里,松原河与梅江交汇的竹林掩映深处的世德堂就是典型的围龙屋。松口也有与围龙屋风格截然不同的民居建筑,诒燕楼就是例子。诒燕楼可以称为九井十八厅式的民居建筑,简单的说,就是古代高官住的府第,俗称府第式建筑。一入侯门深似海,可能南方北方高官官邸风格都一样,横平竖直的墙体,没有了圆弧的优雅。高墙大院深宅重门,里边也是四处设置枪眼守卫森严,水井花园一应俱全。如今露天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们,经常在各家各户中穿梭飞翔,王谢堂前燕,今飞平常家!


        梅州是客家的中心地区,平安祥和,因此,梅州地区除了围龙屋和府第豪宅外,还有其他各式风格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围龙屋的变形,不再强调防匪功能。


        梅州大埔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被世人称为“客家的香格里拉”,自然风景秀美娟丽,人文景观也璀璨夺目。梅州山区客家人外出闯世界的捷径是梅江,古代没有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逢山必有水,河流是天然的通道。梅州地区下南洋必须先在松口火船头乘汽船下到汕头,再从汕头换海船出海下洋讨生活,或者去中国其他地方做官经商。而作为梅江的下游韩江,穿大埔而过,更便捷的直抵汕头换乘。借地形之便,大批大埔外出下洋经商成功的商贾和在政府做官高就的官宦,以及征战升迁的将领,都在故乡大埔买地盖庐,而且这些眼界开阔的成功人士的豪宅建筑也摒弃了客家传统民居的单一风格,多采用中外结合,客洋合璧的风格,这些建筑在大埔县百侯镇内居多,承别具一格的景象。




      

大埔既有地形之便,还有地理之利,她南临潮汕地区,东依福建山区,因此,大埔的民居风格多元多样,既有中外结合的宅第,也有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府第围屋,还有闽西地区的圆形土楼,更有全是石块建起的方楼泰安楼,传说修建泰安楼的房主是一位畲族人,不得而知。

        离开了曾经多次造访的大埔,伴随着客家人的足迹向西来到客家古邑河源。


        河源在古代属于岭南名郡惠州府管辖,属于东江的源头,地处惠州韶关赣州地区的中心,已经距离客家中心地区较远,而且当地主人多是已经在当地生息繁衍了几百年的讲广府白话的广府人,还有当地土著少数民族瑶族。


       赣州是客家先民寻找安身立命之处的过路地方,客家民系在当地并未孕育成形,当客家人从梅州北返赣州时,发现赣州多是中原北地的各色流民和南迁移民,社会治安混乱。客家人沿五岭从赣州西移到韶关地区,与从惠河地区北迁的客家人汇合。由于客家人在这四个地方出于生存需要而与当地人争夺耕种的土地和防范流民侵扰,承袭着梅州地区围龙屋的样式,修筑起高大坚固的围屋――方楼和四角楼,在四角楼和方楼内寻求安全的庇护。


        韶关翁源地区多方楼,赣州,河源,惠州和韶关其他地方多四角楼。四角楼与方楼的不同,是在方楼的四个角建有城楼一样的防御碉堡。它们都高大结实,像城堡一样固若金汤威严横置。


        沿着东江,顺流而下,到了深圳龙岗地区,龙岗闹市中有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深圳属于清代迁界复垦的沿海地区,客家人响应清朝政府号召,携家合族从梅州一路向西,不停的领略学习沿途河源惠州地区客家建筑,来到深圳后,先后修建大小五百多座围屋。







深圳的围屋多坐落于龙岗和坪山,这里离广府人占据宝安地区近在咫尺。出于防备,深圳的围屋博采梅州围龙屋九井十八厅、惠州河源赣州翁源地区方楼四角楼之众长,建得更加高大坚固,防御功能更强更豪华奢侈!


深圳围屋也是开门就见半月风水塘,有两眼水井画龙点睛。城墙厚实坚固,城墙四个角各矗立着一座碉堡,有些城墙中间也会修设一两个碉堡,这样更加强了防备功能。楼内正中间靠里的正厅也是立着祖宗牌位的祠堂。中堂两侧的房屋都是族人的房舍,有些占地规模巨大的围屋里,修有单独的私塾,甚至还有磨坊,碾房和榨油坊!整个围屋气势宏伟,就像一座明代的屯兵所城一样,大鹏所城规模与之相比都逊色不少!围屋内大家族也像个小社会,读书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古代灭火器,刀枪武器和土枪土炮面面俱到,真心感叹:壮哉深圳围屋!

        传说清朝晚期修建的广州至九龙的铁路是深圳客家与广府人的分界线,铁路以东聚集着客家,以西盘踞着广府人。在铁路旁的观澜坂田石岩龙华,这里的客家在第一线直面与广府人的矛盾冲突,也可能这里靠近海洋,接受海洋文化的洗礼,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楼围屋了,而是据说带有浓烈海洋气息的排屋。出于生存安全的需要,有排屋就必须配碉楼!说实话,排屋碉楼跟海洋气息风牛马不相及,可能碉楼通过海洋从江门那边传过来的吧,唯一的假释。


        珠海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也有一座不太高的碉楼,属于旧时乡勇护村队的值更楼,内有古老的灭火车和一些报警发信号用的锣鼓,没看到有兵器。


         客家排屋碉楼分部很广,我在东莞的凤岗、清溪,惠州的秋长,新圩都见过排屋碉楼,而深圳地区的排屋碉楼分布更广阔,北起观澜,石岩,龙华,坂田,南边岗厦,甚至南澳的西冲沙岗村也有碉楼排屋。




      

可能排屋碉楼是四角楼的简化版,四角楼去掉高大厚实的围墙,就剩四角孤立高耸而纤细欲折的碉楼守护着排屋的主人们了。

        四角楼拆除了围墙,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排屋可以吸纳外姓,客家围屋就成了客家村落,也可以与其他民系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可能,这就是海洋的包容开放气息吧!


        深圳的排屋几乎都老旧得大门紧锁,很遗憾我没发现有人住排屋,不知道里边日常人家的陈设。


        不论土楼,围龙屋,府第宅,还是方楼,四角楼,碉楼排屋,几乎都是三合土,鹅卵石配熟糯米饭夯筑而成。这些古老的建筑都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心血!


        我曾经多次到过大埔,梅县,梅州市区,惠州,东莞凤岗和清溪,深圳龙岗,盐田等客地,也接触过四面八方的客家人,对客家有所了解,对客家建筑也一直用心留意。俗话说,福佬好做粥,客家好做屋。客家人经过千年的颠沛流离,终于择到一尺净土落户安脚,极端重视修建房屋,以坚固安全温暖舒适的家来敦亲睦族,生息繁衍,告慰先人。



猜你喜欢:

  • 寻找徐志摩的翡冷翠

  • 老家的七月半

  • 汪曾祺:午门忆旧

  • 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372695&ver=1&signature=BN8JRcpS9O9UWYV4a9afHyGzmD-c8HSAotqUA3OCiexBK9lcqb7qHBSCH9ABkZymAQvPOpmEObRc3yqpU0a2LwyWLppIcJ1h0JjAsB26*0syuGBkatWpVMvYP1oWQfKHyVtP1ufzc0oBAvsTTLl*5DJPL3pEu51BbXYwmU0wD6s=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9:18 , Processed in 0.1208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