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82|回复: 0

客家名镇-炎陵沔渡,传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古镇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7 14: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点击上方"领秀炎陵"免费订阅本公众号









[size=1em]地理位置
  沔渡镇地处湘东南边陲,东邻江西省井冈山市,是革命初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开国领袖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这里山高林密、四季苍翠,钟灵毓秀,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谷原始森林公园、中国革命第一山——井冈山三个著名景区的交通衔接点,也是通往江西、广东等地的重要途径,在古代便有“吴楚要津”之美誉。






[size=1em]"沔渡"地名由来

  沔渡,大家都知道是炎陵县(旧称酃县)东片的一个客家乡镇,但沔渡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却鲜为人知,尤其是沔渡的沔字,总觉得有点弄不懂,那就让我来告诉你沔渡得名的由来。
  沔渡位于湘东南边陲,距县城15公里,东与江西井冈山毗邻,地处“吴末楚尾”,北与茶陵县江口乡接壤,为县域通往江西的东大门。沔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奉旨征讨曹成率兵由江西入湘时,曾在此地驻扎。沔渡镇瑞口村有一擂鼓潭,传说就是当年岳家军路经此地时,山神命溪涧流水作擂鼓声音以示欢迎,故名传至今。瑞口村还有座岳王庙,也是当地先民为纪念岳飞而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衡州府拨军士50名驻守沔渡黄烟堡守关,顺治五年(1648)四月,据守南昌的降清明将金声祖易帜拥戴南明桂王,所部数万人马,自江西退入酃县,其中一路驻屯沔渡。清咸丰五年(1855)和六年,太平军两次兵临沔渡,而且与清朝官军进行浴血搏斗。
  明朝末年始有人沿河起屋数栋,从事捕鱼、摆渡。后随着客家人张、曾、何、饶、王、朱等姓氏成批移入以及粤、赣、闽等省的客商陆续落脚沔渡,清初门店连绵建到兴隆巷。据同治版《酃县志》载:“清初,境内已有五墟,沔渡为五墟之首。”可见沔渡早在清初顺治年间就己开墟为市,逢墟日期定为三、六、九,取三羊开泰,六六大顺,久(九)久生财之义。当时除摆渡外还架设有简便浮桥(客家人称为登水桥) 方便来往行人,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始架设木桥,因木桥常被洪水冲垮,耗资较大,乾隆二十四年(1759)张君柏等人倡立”义济桥(船)会”,筹集民间资金维修桥、船,实行水涨撑船,水落架桥。县令沈道宽于道光七年(1827)题词”於物有济”,置匾额悬挂桥会正厅,盛赞此义举。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正是客家人迁徙入境的高潮阶段,外地的商贾也不断到沔渡开店创业,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沔渡墟已建公共建筑有:九祠、三宫、三庙、一馆、一寺、一庵,即张家祠、曾家祠、饶家祠、何家祠、王家祠、朱家祠、文昌祠、耀公祠、阴公祠和天后宫、万寿宫、南华宫;赵公庙、水府庙、福祝庙;豫章馆、龙泉寺、华益庵等建筑。有长约400米,宽约4米的一条直街,门面店铺70余间,西段为下街,东段为上街,较具墟市规模。

[size=1em]  据说,当年设置墟场时为取地名,乡绅们各执一词议而不决。因为沔渡有个地理缺陷,别的地方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沔渡却是一江春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北方属壬癸,壬癸主水,水主财运,开墟就是图发财,财气都流走了怎么行?一位勘舆先生建议,一是在沔渡西向五里处建一凉亭,亭内供财神赵公菩萨一尊(文像),俗称赵公亭;再在沔渡墟建一赵公庙,立财神菩萨赵公元帅(武像),含文招财武守财之意。二是要多架桥梁,拦住北流的财气。三是要取个好名字弥补地理缺陷,这样才能蓄积财气达到财源旺盛。究竟取个什么名字呢?乡绅们各执一词,议而不决。当时大家都面面相觑,只好提出个执中的办法,来个扶乩确定,听从天意。谁知摇一摇之后,沙盘上竟出现“沔渡”二字。渡字,乡人都能理解,但沔字,大都感到陌生。读书人就去翻阅书籍,追本查源,方知沔字即“水流盛满”之意。《诗经·小雅·沔水》云:“沔陂流水,朝宗于海。”意含沔渡有财可发,那流走的财是沔渡人盆满钵满装不完之后再溜(流)出去的。此外,在历史上有多处州县早就以沔为名。早在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江州为沔州,辖今湖北省汉川、汉阳一带,汉水即为沔水。北周建德二年(573)废,南宋开禧三年(1207),将兴州改为沔州,辖今陕西省略阳等地,明洪武七年(1374)废。在陕西省西南部有一个沔县,境内有河流称“沔水”。东汉建武三年,大将岑彭兵渡沔水,大破秦军即此地此水。(沔县直到1964年才改名为勉县)。众人大喜随即按天赐之名上报县署。知县王庭杰(山西吉州人,丙戌科进士,顺治五年任酃县知县)批覆同意,墟名定为沔渡。从此县东有个沔渡墟,穿镇而过的河流亦称沔水,就这样一直沿用到至今。







[size=1em]红色历史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在韶关犁头埠碰到毛泽东派来联络的何长工,得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决定上山去找毛泽东。到达湘南后,在湘南特委的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湘南起义”。蒋介石闻讯,立即从湘粤两省抽调9个师的兵力围攻湘南。朱德吸取南昌起义的教训,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避敌锋芒,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为前锋开路,陈毅率领湘南各县农军随后跟进。四月中旬,陆续到达酃县沔渡集结。跟随朱德部队到达沔渡集结的各路农军是:唐天际率领的安仁农军;萧克率领的宜章独立营;胡少海、毛科文率领的宜章农军三师;邓允庭、夏明震率领的郴县农七师;黄克诚率领的永兴赤色警卫团;邝庸、刘泰率领的耒阳农军四师;宋乔生、李玉荣率领的水口山工农游击队;李奇中、黄义藻率领的资兴独立团等约12000余人。沔渡镇周围十几里的地方都驻扎了部队,到处是红旗招展,军号声声。
  四月下旬,毛泽东率部完成阻击任务回师江西宁冈后,得知朱德率部到达沔渡的消息。第二天,便率一团三营一连赶往酃县。在沔渡,朱毛两军正式会合,当晚还举办了两军会合联欢晚会。月底部队开赴江西省宁冈县,五月四日召开了胜利会师大会。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鼎盛时期。

  沔渡,这一边界客家小镇给很多老红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老红军在回忆录中留下了亲见、亲历的珍贵资料。1955年授于大将军衔的黄克诚在《永兴独立团上井冈山》一文中回忆说:“我带领的永兴警卫团和县委800多人,从南门撤出至资兴三都,住了一晚后,于次日到达资兴彭公庙。尔后,再经酃县中村、水口,到达酃县城。在酃县,永兴警卫团改编为红军独立团,我任团长,李一鼎任党代表。独立团在酃县住了三四天,经沔渡,到达宁冈大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唐天际在《安仁农军上井冈山》一文中写道:“由我率领安仁农军200多人经茶陵界首向井冈山靠拢,1928年4月中旬到达酃县的沔渡。沔渡是个圩镇,圩镇的侧面有条河。朱德同志率领的部队驻在沔渡圩一带,在这里我们赶上了朱德同志率领的部队,又见到了朱德、陈毅同志、还有何长工同志……会师后我编到二十八团一营二连当党代表。” 当年为毛泽东的警卫员,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的龙开富在《毛泽东同志在酃县的革命活动》一文中回忆道:“酃城战斗后,回到砻市(1928年4月下旬),听说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都到了沔渡一带,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我们到沔渡。毛泽东、朱德、陈毅同志会面后,一起到部队驻扎的地方去看望和慰问了部队官兵。毛委员说:“有根据地就好办了,伤病员有休息的地方,老百姓又好,给部队送粮、抬担架,军民打成一片,就能战胜困难,打败一切敌人。”






[size=1em]客家文化



[size=1em]  [size=1em]沔渡镇以客家人为主,据统计95%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他们的祖先在南迁的时候,带来了大量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客家人自身勤劳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标志性建筑──方屋围独具特色,成为世界很多建筑专家考查、研究的对象。客家方言温和婉转,《诗经》、唐诗、宋词中的用韵随处可见客家方言的语言特征,因此客家话又有古代汉语“活化石”之称。

(1)沔渡人为省市县文艺演出和炎帝陵大型祭祀活动演出数百场,其中三人布龙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2)2006年炎陵三人龙、客家山歌已成功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望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由镇自编、自导、自演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全国“泛珠三角地区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大赛获金奖,另还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观众面前尽情展示了我镇的客家民俗文化风采;
(4)我镇三人布龙节目参加广东华人华侨嘉年华巡游大表演获优秀表演奖;
(5)精心组织人员收集、整理,由市领导题写书名的《客家山歌》一书已出版问世。
(6)1998年沔渡镇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龙狮艺术之乡”称号。
(7)2008年8月,沔渡镇的“炎陵姐妹”组合登上央视“星光大道”。
(8)2008年11月,炎陵三人龙参加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获“丰收奖”。
(9)2006、2007、2009年举办了三届中国·湖南·炎陵·沔渡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

(10)2009年3月客家民俗文化走上湖南经视《越策越开心》栏目。
(11)2009年6月客家饮食在中央电视台2台《为您服务》美食宝典节目中作了全面推介。
(12)2010年客家民俗文化节成功入围“看我中国·最佳经典民俗节庆”评选。
(13)2010年8月4日株洲日报B2版新闻关注大力推荐客家饮食文化。
(14)2011年1月29日县电视台在我镇长江村拍摄的客家人过大年节目选送湖南电视台“家”系列节目播放。
(15)炎陵县沔渡镇(三人龙)通过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评选工作,被命名为2011-2013年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size=1em]客家小吃
烫皮
这是炎陵县客家人用米浆制成的小吃,又称带子饭、簸箕饭。制作时先把粳米放在水里浸泡数小时(也可辅之以少许黄豆),磨成浆后用小勺盛置在簸箕上,放入滚烫的开水锅里快火蒸,遂成为白色粉皮,铺上瘦肉、鸡蛋、豆腐皮、榨菜、豆芽菜或者香菇等为馅,折成带子状。口味佐以油盐、花生米、葱花之类的佐料,食之口感柔韧滑爽,十分可口。

豆辣子
豆辣子是炎陵客家一种油炸米面食品,客家方言叫豆辣子(音译)。将粘米碾成细粉,加入清水搅拌至粘稠状,将洗好的黄豆、食盐加入并搅拌均匀,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剁碎的葱、芝麻等。置油锅(平底锅或者专用锅)炸至金黄,成薄饼状即可。金黄的豆米脆入嘴咸淡相宜,香脆爽口。是炎陵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待客装盘的传统小吃。


艾叶米果
艾叶米果,是炎陵客家人的一种常见小吃。制作时,将采自山中具有独特香味的嫩艾叶洗净,在热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按1:1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精细的糯米粉,兑上适量的水,几个人用手使劲揉和,制成一个个圆饼状,然后加入用由鲜笋、腊肉、大蒜等佐料炒成的馅,包成饺子状。蒸熟后,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口感滑嫩而不腻,软中兼韧,是当地客家人很喜欢的一种小吃。
为什么要包成饺子状呢?因为客家人是中原南迁的汉人,到了南方后没有面粉只好用糯米粉代替做成饺子形状的包饺。民俗学家说,这是客家人思念中原,缅怀先祖的中原情结。


印花米粿
米粿是炎陵客家人喜爱的一种米制食品。取上等粳米、糯米各半,淘净稍浸泡,碾磨成细粉。另取山中黄荆柴烧灰泡水,滤取黄汤汁,调和米粉,揉轧成面团。再手工团成斗笠状,笠尖涂饰红点,以示喜乐吉庆。排放于新鲜的箬叶上,旺火蒸熟。粘上白糖,沁心的甜蜜。也有喜欢以椒油醇酱蘸吃的,其辣劲十足,味重香浓。

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久负盛名,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
把豆腐斜切成约一寸见方的三角块,投入油锅中炸一会,再横切开,在里面塞入猪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其味鲜美无比。正月期间有客来访,这个菜被作为整个酒席的头道送酒菜,献给亲友。
酿豆腐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客家人过年的保留菜式。
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客家人聚集地有名的菜式之一,吃起来又甜又香,肥而不腻,老少皆宜。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食之软烂醇香。梅菜吸油,五花肉带着梅菜的清香食之软烂醇香。梅菜吸油,五花肉带着梅菜的清香和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可谓恰到好处。


客家十碗荤
十碗荤是炎陵客家人办喜事、重大庆典、招待宾客最隆重的酒席,因其特色荟萃,成为客家特色菜的展台。
主要材料是,三鱼、三肉、三养生(客家人称家禽为养生,即鸡鸭鹅,又称三鸟)。在出菜顺序上也有要求,第一碗菜俗称头碗,又名什样锦。有肉丸子、鸡蛋、香菇、木耳和杂烩。肉丸子有两种,一种是用蒸熟的糯米饭用手抟成小球状的丸子,再放到油锅里炸成棕黄色,这叫"大烧丸";还有一种是糯米饭加上瘦肉末,用刀剁成泥茸,再挑一点放在手心上用刀两面一拖,拖成有脊背的条状,俗称"帮刀丸"。是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相祝福。客家十碗荤的烹饪特点是:油重、色浓、味辣、量足、主味突出,具有浓厚的客家风味。


甜酒米粥
炎陵客家人喜吃大甑饭,米饭起锅之后,将留下的米汤与甜酒糟煮透成粥,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极佳。






[size=1em]历史故事
朱毛初会
  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一直在寻找南昌起义后的朱德部队。当得知朱德部队和陈毅的湘南起义农军向井冈山转移的消息后,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由中村出发前往湘南迎接。而此时朱德已离开湘南,向炎陵方向进军。4月中旬,毛泽东回师炎陵,19日到达县城,住洣泉书院。此时,湘敌已经尾随朱、陈部队开向炎陵。毛泽东闻讯后,旋即部署在县城西郊的接龙桥狙击敌人。20日下午,毛泽东亲自指挥狙击战,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溃湘军两个团。此时,朱德部队和湘南农军八千余人已顺利来到炎陵县沔渡墟。毛泽东随即从茅坪走山路前来迎接。三支部队在沔渡会合,两位伟人在十都第一次见面,并商定整编和召开誓师大会等事项。从此,“朱、毛”二字和人民军队、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宋代郡主墓

  赵玉蝶,生卒年月不祥。宋朝淑德皇后族尚宋诸王女、长沙郡主。后随夫尹鹏飞迁居酃县霞阳留田(今沔渡镇上关村)。死后皇帝遣专使谕祭。所立碑、碣俱依侯家礼制。
  赵玉蝶这位大宋皇族公主是宋朝炎陵籍大将尹鹏飞原配夫人。墓葬位于炎县城东22公里的沔渡镇苍背村黄烟铺。筑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并立碑。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碑仍存三台九级拜堂遗迹。墓碑为青石质,碑文阴刻楷书:“宋司马平阳侯尹鹏飞翁元配长沙郡主赵玉蝶之墓”。在离墓地约300米远的107国道旁有“下马石”的碑刻和“下马台”的小地名。宋盛时,凡路过墓前的官员都得下马祭拜。北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攻打曹成,由江西进入湖南,路过墓地特下马祭拜,并为其夫妇遗像合赞题词。民间相传,1928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时,途经墓地,也下马步行到墓前凭吊。
  2008年12月14日,赵玉蝶墓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size=1em]沔渡名人
  在沔渡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过惊天动地的人物,但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地方,在各个历史时期沔渡也都涌现过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 在清王朝间,沔渡出现了张雅园,罗星点(知县)、戴霁颜等举人贡生,太学生张楚麟被授职州同(副州官) 。在民国时期,黄埔军校1---24期(含分校),全县有学员124人,其中沔渡有14人,占全县黄埔学员十分之一强。出现尹宝南、尹楚琳两个少将,龙瑾、龙季翱等上校官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沔渡又涌现一批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其中佼佼者有:
  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发生:1930年参加红军,奉命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全国解放后任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
  何炳山: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何炳山任酃县独立新九营营长,1933年11月率部筹粮,途经九峰坳时遭敌伏击,在战斗中牺牲。是一颗过早殒落的将星。
  罗志诚: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全国解放后任陕西省西安市邮电局党委书记。
  张友生: 创办了炎陵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第一个初级社,第一个试种双季稻成功。一九五二年被评为首届省水稻特级劳模,先后出席省劳动模范表彰八次,县劳动模范大会诗词,两次当选省人大代表,五次当先县人大代表。
  张揆育:1959年10月参军入伍,曾任某高炮旅旅长、某师副师长、大校军衔。1968年出席全军战斗英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9年转业到地方,曾任衡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长助理等职。
  刘如珠:毕业于航空航天学院,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曾参加“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
  刘光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老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坐车了大量贡献。1993年后退休后回乡定居炎陵县老干局。
  刘瑞武: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现留美执教。
  曾筱萍:1979年5月至1996年5月在炎陵县图书馆工作,先后任副馆长、馆长,1992年任炎陵县政协副主席。1996年6月至2007年任炎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8年1月,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size=1em]沔渡简介

  沔渡镇位于湘赣边界,井冈山山麓,炎陵县的东北部,地处两省(湘、赣)三县市(炎陵县、茶陵县、井冈山市)六乡镇交汇处。是湖南省的边界重镇,株洲市的东大门,炎陵县东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炎陵县城15km,距井冈山67km。1988年撤乡建镇,全镇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有耕地1143公顷,山林10100公顷,水域1020公顷;辖1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万(其中农村人口约1.43万)。

[size=1em]  区位优势明显。沔渡镇古有“吴楚要津”之美誉,是通往江西、广东等地的交通要道。镇区位于井冈山、炎帝陵、神农谷、洮水水库四大著名旅游景区的十字轴心,省道321和炎睦高速、衡茶吉铁路穿境而过,已成为湘赣边界交通枢纽。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生态环境优美,四周群山环绕,中部相对低平,属丘陵地区,沔水河纵穿镇域中部。山地面积9691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1%,盛产竹木、油茶、水果等,其中木材蓄积量达4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现已建成电站9座,装机容量8300余千瓦。
  经济发展快速。依托东片工业集中地优势,做大做强工业,全镇有企业44个(其中工业企业35个、农业企业9个),其中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4个,有规模工业企业7个(神农瓷业、恒达瓷业、华盛化工、玖琪电子、沔渡今成钽铌、青天木业、顺畅木材加工)。我镇的国人健酒和东佳实业“杉木指接板”牌产品被评为株洲市名牌产品。
  基础设施完善。沔渡镇多年被确定为株洲市城镇建设重点镇,城乡面貌变化大。边贸集镇初具规模,镇区面积0.89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4000余人,流通人口约2000人,已形成了“三纵三横一环线”的交通网络,居民用水用电、排水排污、街道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集市贸易兴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年成交额在1.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湘赣边境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的先后建设,1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形成了境内半小时经济圈。信息网络,金融银行,农村水利设施,农民新建房屋,变电站,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工程设施逐步完善。
  文化底蕴深厚。沔渡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1998年被湖南省授予"龙狮艺术之乡"。2006年,客家三人龙表演和客家山歌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2007、2009分别举办了三次规模宏大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暨元宵灯会,2010年沔渡客家民俗艺术节成功入围“看我中国·最佳经典民俗节庆”评选。2011年7月份沔渡镇(三人龙)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2011-2013年度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11月份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石洲乡简介
  石洲乡地处炎陵县东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邻十都镇,南靠策源乡,西倚龙溪乡,北接沔渡镇,古称“上九都”。距县城21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40米,辖7个村,44个村民小组,人口5000人,是原中宣部部长、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的故乡,原酃县县委机关旧址所在地。
  石洲是生态之乡。森林覆盖率85%,是国家级生态乡。
  重点林区之乡。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山林面积12.6万亩,活立木储蓄量90万立方米,年产原木7000立方米;笋竹林面积3.2万亩,年产原竹40万根以上。
  新兴旅游之乡。境内有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瓦仙、金钟仙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墓以及风光迤逦的笋竹林、天然阔叶林等自然资源,旅游环线穿境而过。
  客家文化之乡。95%以上的常住居民是客家人,客家风情文化氛围浓厚。
  和谐平安之乡。株洲市“平安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注:石洲乡将于2016年并入沔渡镇。)



延伸阅读:

  • {炎陵大院比较火}“冬笋”高达一米多!
2.【史无前例】发源地形象设计,喜迎元旦,巨惠活动引爆全城。
3.炎陵大院持续出现云海景观 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4.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剧《懒女嫁老公》(上、下集)

5.炎陵大院农场出现溪水结冰美景

6.双节狂欢购!1元秒杀(包邮)豪礼钜惠享不停!

7.我们这一代人...流泪看完...


[size=1em]点击下方[size=1em]“阅读原文”[size=1em]查看更多↓↓↓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169478&ver=1&signature=gPKw8aazcuIY8LPCkLLMWhD4xUl4RPxuCfpIGiH9JXk8uzQ70MDlFFLgNBDs6reaRVKKDFCUkXxu6sPKafKx6C*pomq3gWOhMu9QNZ6Cn-NHOAoEF4mRHT84XtUa7iEJAefpYCJ4IS4qsyzSneC2gA==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5 07:48 , Processed in 0.1360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