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46|回复: 0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不同地域间的大规模移民?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7 07: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描述如下:

感谢各位答主的回答。题主能力有限,提问当时没能很清楚的表述出自己真正想获取信息的重点。看完一些答案有了更清晰的需求,所以修改如下:
题主是湖南人,现在基本上活动在川渝和贵州地区,一直觉得这几个地方有很多的共性但又有很多的差异。现在知道了曾经有过例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类的大移民,还有历史上祖先们总的从黄河流域向四周迁徙的进程。所以其实真正想了解一下的是:
1、不同省份地区的人相互之间有什么渊源,例如哪些不同地区的人是从同一地区迁徙而来(不用扯从黄河来这么远)?
2、同一地区迁徙往各地的人保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异(语言、生活习惯上等等),变异是怎么产生的?
3.、假如你对自己祖上的迁徙比较了解的话,谈一下你的看法,或者对其他分散在各地的这些可能同祖同宗的同类们有什么看法和想说的话。
谢谢。

参考答案如下:

说几个现在你我身边还能经常感觉到影响的: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l倍。

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还有:
1955年4月。920名身穿绿军装的上海姑娘,编为4个中队,踏上了西行列车。西上天山的女兵中,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青年女子是刚刚离开“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的妓女。随着一声悠长的笛鸣,列车徐徐驶离熟悉的黄浦江,驶向陌生却又充满向往的人生彼岸。
这些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新疆,结婚生子,落地生根,使后来的几十年里新疆涌出了一大批文化素质远远高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周边地区平均水平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成为了各自行业里的翘楚。
2、清朝大批文人士族被流放宁古塔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这些文化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蝴蝶效应,显著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家不觉得黑龙江人(尤其是哈尔滨附近)的言谈举止跟吉林辽宁的明显不一样吗?
3、明朝初期山西人口大规模外迁
明代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 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此地”即山西省洪洞县,就是 @朱大春的回答中说到的。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至于能感觉得到的影响,我家就是。小时候听我爸说村子里郭姓都是一个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过来的,现在郭姓是村子里的第一大姓,而据说是村子里原住民的贺姓,只剩下了三两户。

参考答案如下:

啊!看到这个问题后,竟然直接想到的不是北民南迁,而是义门陈家的事(我果然太有家门意识了)。
先来说说这义门陈氏,话说当年陈氏祖先在江西做官,于是就选了江西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这地定居,本来也没啥大事,但陈家祖先定了一条不同于别家的家规——不准分家。这么一来陈家人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一锅吃饭一屋睡觉,白天男人们一块去种地,女人们一块洗衣做饭,就连家里养的家畜都要同食同寝。多年过去这陈家已有几千号人口了,这就导致了这一块都被姓陈的给包了。
再来说说迁徙这事,话说这事发生在宋朝嘉佑年间(包拯那个年间),当时陈家已在长乐里生活了几百年了,一直平平安安、无纷无争。可人皇帝看不下去了,强行让陈家分家(陈家人真心不想分啊T^T),还派包拯去监督,于是陈家家长无奈,只能把陈家几千人吃饭的大锅砸了,碎了291片,陈家就被分为291户,分布全国。
等这291户到了朝廷安排他们定居的地方时,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门楣上挂上“义门陈氏”的灯笼,据说到民国时都还挂着。
这虽不是史上最有名、最大规模的迁徙,可应该算是最无厘头的了吧。
   


来源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434426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5 07:06 , Processed in 0.1400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