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02|回复: 0

客家族谱里的核心价值观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6 15: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龚文瑞
家谱或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特别是其中的族规、家训,及其记载的家族历史上一个个典范性人物,构成了一个个家族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家训所演绎的家道传芳、家风流韵,不仅为当时族人,更为后代族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家训所蕴涵的长久不衰的普世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当下,其极其丰富、朴实、深刻的教化意义,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家训浸染的儒学思想
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族训、族规中一类。家训条目很多,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慎婚嫁等规定;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要求;风纪类,有戒绝奸淫、烟赌、盗窃等戒律;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训诫。
家训传导了家族文化观、人生观、世界观,推崇家族所倡导的既符合家族利益又适应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也因此牵引了一代代家族后人遵循家训、成长自我。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极为出彩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有着经验式的教诲。
家训起于民间,却蒙受历代官府褒励。究其原因,皆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仁义,教诲族人明仁礼知廉耻,引导族人以和为本以孝为先,提倡族人大智大信勤俭廉洁,甚至以严厉的家法来明确要求族人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从言行举止上为族人立规矩、明伦理。家训涵盖的内容包含了和善、包容、开明、责任、担当、天下为公、人伦情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很大程度帮助了国家与社会稳定本族人团结,鼓舞本族人积极向上、向善。所以说,家训是国家法规的一个补充,是社会和谐的民间力量。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别称。而家训则是国学中儒学的家族式教化形式。家训呈现的最大特点是以家道名义,融儒学于对人的日常要求,主要体现礼、义、仁、智、信、忠、孝、廉、俭、和、善、敏等儒学核心理念。发祥于钱塘江的钱氏一族,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大家族,自吴越王钱镠钱王始,钱氏精英不断涌现,近代以来更是子孙鼎盛,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涌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钱玄同、钱永健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这个家族就是在传衍一千多年的《钱氏家训》的影响下世代英才辈出的。在此不妨以其来诠释中国家训的儒学思想--
仁。孔子曰:“上下相亲谓之仁。”“仁”,即把对方视为己。钱氏家训有:“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爱他人,如爱自己,便是仁爱。
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故有义不容辞、舍生取义之说。钱氏家训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表现了义的大义凛然之特质。
礼。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仁与礼发自内心、行于日常时,便成了圣人。钱氏家训有:“尊卑次序谨严。”强调礼从长幼次序做起。
智。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无忧。”智者如水,知行合一。钱氏家训有:“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真正的大智者,是将智慧用于国家与社会。
信。墨子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万善之首必曰信。”钱氏家训有:“信交朋友,惠普乡邻。”信,是人交往之本。失信者,失天下。
忠。司马光曰:“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钱氏家训有:“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忠,于国来说当精忠报国,于个人来说当爱岗敬业,于官吏来说当公正爱民。
孝。孟子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孝行,是人与禽兽的区别。钱氏家训有:“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孝敬父亲,一是“善亲”,二是“利事”,善待亲人、有能力为亲人处理事务,是行孝的两个基本点。
廉。孟子曰:“廉,人之高行也。”《后汉书·列女传》:“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钱氏家训有:“临财不可不廉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决不生贪念,才是廉。
俭。诸葛亮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钱氏家训有:“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勤俭持家,是家族繁衍之本。
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钱氏家训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和睦的家庭才有幸福。
善。左丘明曰:“养三德(恩德、断德、智德)者为善。”对人对事无分别心,凡事能圆融处置,凡事有利他心,此人为善者。钱氏家训有:“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修桥、修路、造船、造桥、施粥、施茶、助弱、扶贫……这些都是善行。
敏。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钱氏家训有:“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少说,多思,健行,才能成事。
客家家训,中国家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崇先报本,有着深厚的宗族意识,族谱之于客家人有着一种血缘与文化认证的作用,因而备受客家人的重视。
客家地区的族谱编修大多始于明代,特别是正德之后,客家民系基本形成,闽粤赣客家地区的宗族社会进入了一个和平兴盛时期,民间族谱大量涌现,家训也随着家谱的修造应运而生。客家家谱、家训极其丰富,在存世的中国家谱中,有608个姓氏的家谱流传了下来,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是世界上收藏、保存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大的图书馆,共收藏了313个姓氏1.2万多种家谱9万余册,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从赣粤闽客家地区收藏得来。家谱是家训的最主要载体,因而可以说,客家家训是中国家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家训不能不研究客家家训。假若说,家训对一个家族衍至一片地邑有教化之功,那么,客家地区族群仍保留得相对完美的勤俭、淳朴、善良、坚韧、团结、勇敢、担当等优秀人文精神秉性,则相当程度上当归结于客家家训的传承与实践。
诚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有多种传播与影响形式,但家训由于其有着血脉源流的同宗同族性,而显现出巨大文化力、传承力、执行力、影响力,这些力量因为整合而凝聚,显然是其他文化传播与影响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在赣粤闽边际地区,客家人家家家有家谱,客家家谱本本有家训。仅就赣南师院客家研究院、赣县江西省客家博物院、河源客家文化学院、龙岩上杭客家家谱博物馆收集的大量客家原乡各姓氏家谱而言,民国及之前编撰的家谱或族谱几乎均有家训、族训内容,而改革开放后新编家谱则稍逊,有的完全沿袭家族传统家训,少部分家族编制了新家训,也有少部分缺失了家训内容。这些旧谱或新谱,一般敬奉在祠堂正厅以供未来续编之用,更多的是敬存于各家各户供各家子弟传承阅读,而其中最值得阅读的则是饱含家族文化情怀的这些旧家训或新家训了。每个族群的弟子无不从家训中了解内涵,学习先贤事迹,明白为人的规矩,懂得处事的道理,如此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其结果是家训家规与社会法规、公共道德的自然融合,一个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青年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客家吴氏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同乡共井,相见比邻,虽不敌家人骨肉之亲,然亦当和睦以相向,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无相济。”他们不仅把家训写在族谱里、写在祠堂墙壁上,还把它铭刻在村口的碑石上,俨然为村规民约。在赣粤闽客家地区的其他家谱里的家训中,随意可以阅读到“不学礼,无以立”“明礼义,识纲常”“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一类倡导人们文明、和谐的训语。纵观客家地区文化面面观,不难发现,往往是有家训且家训运用得更普及的村落或姓氏,其民风尤为淳朴、和谐,人人有礼,事事讲义,民主风气相对浓郁,家居生活也相对富裕。
彰显文化传承性
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家家训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交相辉映,文化的传承性与有效性,通过家族家训得到了较好的彰显。
客家家训中一直就有要求族人为人品行要高贵、自由的训语。例如罗氏家训“清清白白处世,堂堂正正做人”“自立才能自主,靠人不如靠己”“恬淡为乐,知足常乐,各得其所,自有其乐”;客家家训也十分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如叶氏家训“亲戚要长情。交接常来往。莫论富与贫。贤愚都要看,两般总是亲”“买卖要公平。秤斗各一样,举目有神明。万事有天理,皇天不负人”;客家家训法治意义同样很丰富,如伍氏家训“讲信义,禁非为”,罗氏家训“社会之利利众人,社会之害害众人”“社会权利我分享,社会责任我分担”“公共守则,维护你我,不遵守则,妨害你我”“法律神圣,至大至公,藐视践踏,法理难容”“无规矩不成方圆,守法纪才有安定”“以法护身者智,以身乱法者愚”,叶氏家训“遵纪守法,严教儿孙;与邪者斗,与恶者争;伸张正义,坚持真理;教而不服,申报法庭”。客家家训很大程度上分担了社会责任,从家族范畴实现了对族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客家家训在引导族人培养个人价值准则方面更为重视。客家各宗族关于爱国的家训比比皆是,如邹氏家训“忠国爱家园,敬祖尽孝道”,贺氏家训“重教育,兴国家;勤耕读,扬家声”;关于敬业乐业的家训也很与时俱进,如张氏家训“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叶氏家训“士工农商,各安其份”;关于诚信的家训则更为普遍,如邓氏家训“正品行,贵信义”,伍氏家训“讲信义,禁非为”,宋氏家训“勤习文,争族光,勤与信,是良方”,马氏家训“正直忠良,轻财重义”,江氏家训“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练氏家训“为朋而信,为友而诚”,蒋氏家训“从商者诚信第一,货真价实”,苏氏家训“小小溪水汇成河,粒米积多会成箩,从小买卖获薄利,门庭若市顾客多。经营交易守信用,莫贪暴利莫苛刻,买卖运筹把商机,慢慢将成大富翁”。关于友善的家训也随手拈来,如傅氏家训“敬宗与行恕,尊亲与仁民”,朱氏家训“贫若亲邻,须多温恤”,马氏家训“事双亲,孝德彰,爱老幼,扶病伤”,廖氏家训“与人为善,积德满堂”。为人友善,待人诚信,爱岗敬业,爱家爱国,从个人修身做起,先学会齐家,先内化再外化,从而引导一代代族人真诚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是客家家训的有效途径。
客家大姓黄氏的家谱中新编了黄氏族人道德规范格言,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省自律、豁达人生、和美家庭、孝敬父母、恩爱夫妻、教养子女、爱国奉献、维护公德、遵纪守法、敬业乐业、爱护自然、节约资源”14个方面编制了42条家训,几乎涵盖了社会、自然、家庭、个人的所有方面,其中不乏“见贤思齐,闻恶自警”“教子德为先,身教胜言教”“天地万物,互养共荣,自然生态,贵在平衡”类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时代精神的训语,堪称是当代版的《朱子家训》。客家古姓叶氏家训更为丰富,收录了叶姓祖训、家约九条、十劝世人,又有36句《新家规》,还有50句《新家训》,也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如《新家规》“穷则安份,富则济贫”由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演变而来,“伸张正义,坚持真理”则充满现代精神。在叶氏家训直接影响下,叶氏一族乡风淳朴,名声极正,出了诸多著书立说、办学兴教之人,仅近二十年来便涌现出十多位族人成长为县处以上领导。客家老姓张氏家谱中家训内容也很多样性,有家规十条、八礼、六戒、六禁、八勉、十勿,堪称家训大全,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着极为现实的教育意义。张氏家训不仅丰富,族人践行也相当到位,仅以家规中“重教学言,养不废教,精育人才”而言,从民国年间编制的家谱中可知,张氏家族虽没有出现大人物,却每一个人丁均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程度如此整齐,这在很多家族是见不到的现象。
普世价值长久不衰
关于家训的普世价值,不妨从明代官箴和清代饶让巷说起。
明代泰安府内竖有一块碑石,上面镌刻着三十四字:“吏不畏吾严畏吾廉,民不服吾能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一副非常著名的明代嘉靖年间流传下来的官箴,作者是时任河北无极县的县令郭允礼。郭允礼是山东曲阜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赴任无极县令,他为人淳厚,为官严厉,为政清廉,为民勤政,处事公正,手下的官吏都很怕他,老百姓也很听他的话,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无极任县令的第三年(1524年),他总结了自己为官的经验,写出了上面这则居官座右铭。由于其书法飘逸,且这则官箴富有深意,很快便流传开来。不久,他官升通判。泰安府为了表示对家乡出去的名人的敬重,将郭允礼这则座右铭镌刻在了碑石上,并竖立在衙门内。时过234年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客家人颜希深在山东泰安府的仓库里,意外地发现一块明代碑石,他深以为然:“当官就得这样当呵!”他命人将这块碑石竖在了他的衙门,并确定为颜家家训,即颜家人做人做官的原则。他还让人把碑刻上面的文字拓下来,时常将拓片携带在身边,也要求子孙后代这样做,以时时警示自己。在颜希深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他的子孙均成为一代清官,以致当时有“一门三世四巡督,五部十省八花翎”的美誉,其显赫家声列当时全国著名的二十八户之一。其中,颜希深官至云南巡抚(正一品),儿子颜检官至直隶总督(从一品)(管理直隶、河南、山东所有事务),孙子颜伯焘官至闽浙总督(从一品),另一个孙子颜以燠官至东河河道总督(正二品)。颜氏先贤与家训的故事,2004年被写成书《公廉定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予以报道,赣粤闽客家人自古以来重视家训的传统美德至此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饶让巷的故事。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叶姓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无独有偶,几十年后,美好故事二度发生。紫金县内下厚街中段也出现了一条六尺巷--“饶让巷”。相传,清代刘家建大宅,江家建祠堂,引发地界争议,数年未决,刘氏亲属向在外任职的刘名载寄书求援,他回信的内容是引宰相张廷玉的“三尺诗”,教育亲人要谦让乡邻。后来,刘家主动让三尺,江氏也让了三尺,至今传为佳话。从此,“和”成为刘、江两族人最重要的家训内容,故事有口皆碑,家训世世相传。
所以说,家训作用功不可没,其内对族人、外对社会的正面影响甚广,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将家训这一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事项予以传承与发展,如何把中华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文本意义与现世实用相融合,是当下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文化课题。
解读中国经典家训或赣粤闽边际地区客家家训,从现实中出发,到历史中寻找,分析所有经典的家训之形成,很容易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即家训作者都是有思想有见地者、都是家业事业有成者、都是个人修养的典范、其家庭均是人口大家,且面临着传承家业与事业问题。当今社会,一味依赖学校教育,缺失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别是家教问题的缺失十分严重,要么是自由放纵过于溺爱,要么是扼杀个性过于保守,许多年轻人不明礼义不懂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对家训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不学经典家训,大多数家庭也没有自制家训,以致普遍存在道德准则缺失、处世标准错乱之世象。
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非常有必要重视家训的运用,政府、社会与家庭三个方面要自觉担当、高度重视,各个姓氏家长要带领孩子重读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各级政府要组织汇编地方家训,广为宣传,可以在每村每族竖一个家训碑、上一次家训课,同时要褒励各个家族结合经典与现实,与时俱进,编制新家训、新家规。
   


来源链接: 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5-06/05/content_107096237.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3-29 17:18 , Processed in 0.1296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