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家乡
我爱水茜廊桥
拾遗·想到水茜
穿过树林,一条小道。河湾,冰凉的风把老树吹得更黑。眼前,那大片的绿真是淋漓。泼得心灵舒畅。这就是唐诗一样的水茜。
过桥,黑乎乎的木结构,下面是蓝幽幽的水纹。必须很理性地想它的中心……
一定要在中心吗?如果为那唐诗心甘情愿,不得不去水茜了。
这是好汉们思考的地方。不得不想,那把古琴又如何弹奏得出这深深理想与真实距离之遥远呢?弹不出的唐意,迫人不得不往伤感深处去想。满山遍野都是以前就有的,山色水香,怎么不去醉它几回?时间还早,带上下酒的材料,伴着风铃一样的脆声,用上老手艺搅和在一起,犹如在泥土的芳香中沐浴,荡气回肠……
从天而降的快乐给了他们,落下的还有冰冷的水和漂亮的雪花,一同瞄准了中心。此时我一直都在旁边想阿乖唐诗般的水茜,他们虽和我毫不相干,满足或许是意外地拾到一笔心醉的惊喜,这样自由就来到眼前,就象去年拾到一个葫芦,从此好运就降临到眼前。
唐诗一样的水茜呀!这张“老画”只有用力掀开它,混入泥土,成了这样的风景。
拾得诗的山色旧香,用着疗伤的祖传秘方,离开喧哗的中心,不必磨光,尘埃是好的。旧痕如烟,新伤似血,揭开那层厚厚的尘埃就是梦中唐诗一样的水茜了……
那山·那潭·那桥连允文
早就听说,位于宁化县东北部的水茜乡有座古朴典雅、风景秀丽的蛟潭桥。直至今年稻果飘香时节,我才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和几位朋友一起扑进了蛟潭桥清新的怀抱。
驱车出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36公里便到水茜乡。再往西行1公里就到安寨村。我们沿闽江源溪流逆流而上,两岸岩石高耸,古树森森,稻谷金黄;河滩翠竹青青,野果串串,野花朵朵,好一幅秀丽的山村秋景图。
秋风徐徐,空气清新。正当我陶醉在自然美景中时,一位朋友惊喜地说:“你们看,远处不就是期盼已久的蛟潭桥吗?”我远远望去:蓝天下、峡谷间、碧潭上,好似一条黑色的巨龙横跨河面,静静地俯卧在青山绿水之中。那山,绵延起伏,峭壁耸崎;那潭,碧波粼粼,水光潋滟;那桥,险峻壮观,古朴简洁。蓝天、青山、碧潭、古桥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那美丽的画卷正招引我们加快了步子往前行,距离越近,桥身越清晰。一会儿,庄严古朴、傲岸峻拔的蛟潭桥矗立眼前。我兴致勃勃走进桥中,仔细端详着这历史悠久的古桥姿容。
这经风沐雨几十年的蛟潭桥虽显几分苍老,几许破损,但依然是虎虎有神,坚固典雅。这是一座1953年重建的单孔石拱屋桥。长约24米,宽约4米的桥面中间铺就了整齐的鹅卵石。桥面上施榱栋,用优质杉木建成楹植式的屋桥。桥两头简朴大方,榱栋穿斗式的桥身上盖着青青的瓦,桥面两旁是供过客行人休息的长条架凳及木栅扶栏加之别具一格的木板雨披。此种结构既遮风挡雨,保护桥面,又能使行人歇足无论天晴下雨舒适安全。桥中央设有桥心亭,亭顶呈八卦形状,颇有意思。其结构以杉木为主,造桥技术精细,一丝不苟。整个造型既简朴又得体,且不失雄伟。
伫立桥上,环顾四野,景色迷人,空气特别清新,我顿觉心旷神怡、烦忧皆忘。昂首翘望,桥岸两边的山:岩石突兀,青松翠绿,灌木丛生,悬崖峭壁,虽不很高,却有几分壮伟,几分仙气。俯视桥下,一汪深潭:潭水澄碧,深不可测,波光涟涟,倒影成趣。虽没江海之大气,却传有蛟龙藏焉,颇具灵气。这大概是“蛟潭桥”名字的来历吧。潭水从西款款而来,向东脉脉而去。有点“河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韵味。一阵山风拂来,站在这高高屋桥上的我便有几分畏惧感,因为上有危石突兀,下临万丈深潭。于是我在桥中漫步,仰头望望布满青苔的桥顶,俯首瞧瞧磨光棱角的鹅卵石,置身于历经雨雪风霜几十个春秋的蛟潭桥,我遐思翩然,一种古朴沧桑之感油然而生。蛟潭桥,你在这里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目睹了多少人世沧桑。岁月并没有剥蚀你坚毅的内质,却增添了你浓重的古韵。这里的每一片青瓦,每一块木板,每一个石头,好似都在诉说着它们的风风雨雨:这里的安寨村曾是历史上的邱家湾,是邱氏后裔为避战乱于唐末时从甘肃天水郡迁入此地。当年为耕作、经商、谋生的需要,邱家湾人在此建起长尾杉木屋桥。它曾几经毁坏修复,直至1953年重建,也叫“安寨风雨桥”。
它曾铭记过荣光和骄傲,留下过伟人的足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曾率领工农红军从安远进入水茜时跨过这座古桥,并进入安寨村,总指挥部就设在“邱氏宗祠”,在水茜各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这里领导过群众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使人民得解放。它也承载过痛苦和苍凉。史载,就在离桥不远的棠地村曾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河下塅战斗:1935年初,闽赣省机关和红军独立团500余人撒到水茜棠地的河下塅时,遭国民党政府军52师1团与地方民团的围攻,战斗十分激烈,红军腹背受敌,伤亡100余人,被俘60余人。100多名红军惨遭杀害,英勇献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村庄,也染红了蛟潭桥,染红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春去秋来,天一如既往地在这儿蓝着,青松一如既往地在这儿绿着,潭水一如既往地在这里碧着,逝水东流,不舍昼夜。然而那场战斗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岁月所不能抚平的。
抚摸着斑驳的桥梁,凝视着静静的潭水,让我想到古代建桥工匠的胆略和智慧,能在这悬崖岩壁险要处建筑屋桥,造福人民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潭,这里的桥共同营造出一方风水宝地,也共同润泽着这里的一方村民,催生出一代英杰。史载,安寨村在唐宋年间就曾涌现出多位“光禄大夫”、“宰相”、“通议大夫”、和“剌史”。解放后,这里周围几个村人才辈出,经商办厂,读书深造,有多少人走出了山村,走向了祖国大江南北,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如今,有了党的富民政策,因了那山、那潭、那桥的滋泽,安寨村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新房栋栋,村道畅通,稻浪滚滚、鸡鸭成群、六畜兴旺……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风貌。
秋阳高照时,我们缓缓走出蛟潭桥,回望那明媚阳光下的山是那样的青翠,潭是那样的澄澈,桥是那样的古雅,它们组合的自然画卷是那样的和谐、清新与秀丽。我不禁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拍摄下来,让那山、那潭、那桥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Hot安寨村蛟潭桥
水茜乡安寨村蛟潭桥(又名高潭桥),建造年代不详。
Hot张坊村廊桥
张坊村廊桥建于1930年,桥下的溪水是闽江源头之一。
Hot水茜村双虹廊桥
水茜村双虹桥始建于宋代,清代改为石拱廊桥,历史上多有修葺。现桥长80米,四墩五孔。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80040658&ver=1&signature=FaLOg9BpDVu0jq-P*WIdrfb-LDqUTPcDdyimU6kSJIv5BQpMZjOtbkIr-y*uvJWSnK0XAP6mMvGQ7owLm0Mz9RCMEeUZ7Lz2GfcmCMI6brXlaaaDnETrb4HbwSzUwrQCOcZHYhlw96-NapmALbm*Q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