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9|回复: 0

大国崛起,国学教育何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5 2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
大国崛起,国学教育何为
●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
●国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
●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常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嘉宾:
彭 林
柯小刚
蔡家彬
魏嘉瓒
曾亦
郭晓东
杨一鸣
蒋杰英
华介友
李素洁
继清明节释菜礼之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于秋仲月仲丁日(择周末9月10日举行,恰逢教师节)举行了释奠礼。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本次释奠礼由茹经书院承办,在礼乐专家指导下,依据《东林书院志》记载恢复而成。释奠礼后,书院与上海儒学研究会唐文治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东林会讲,再现东林书院会讲遗风。礼仪后、会讲间,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学者,捋一捋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的迫切性
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
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
记者:
彭林:
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中华是礼仪之邦,历来强调礼的生活化,以此移风易俗。顾炎武、曾国藩将礼治概括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梁启超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可谓深得文化分别大旨之所在之论。
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当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过于自我,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感。国学教育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
柯小刚:
曾亦:
以读经为目标的国学教育,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充分证明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时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以读经为主体的传统国学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不仅中国有着这样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主要强国,其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复兴。因此,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传统的国学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到了清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传统的国学教育亦日益受到诟病。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政府为了引进西式教育,而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全面否定,其中就包括在新式的中小学堂中,彻底废除了以读经为主的国学教育。显然,在废除传统国学教育的这数十年中,恰恰是中国国运衰颓、民族最为多灾多难的时刻。因此,当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复兴时刻,重新恢复传统的国学教育,实在是势在必然了。
不仅如此,从西方传来的新式教育取代国学教育后,亦逐渐暴露出其诸多弊端。其中最为主要的,莫过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此外,应试教育的弊端愈益明显,致使所学的诸多知识,在个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历程中,常常不切实用,亦无益于人生的成长。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频发,亦足见现代教育的弊端,而反观数千年传统教育之中,几乎没有这类问题。
郭晓东:
如果把国学教育仅仅视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意义。因为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通过对古代语言与经典文本的学习,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这一角度上讲,在中小学引入必要的国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语言文学之美,更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我们这一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
蒋杰英:
其次,国学教育可以极大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和爱国信念。
再其次,国学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一鸣:
实际上,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还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对教师文化和教育素养的作用,以及通过学校文化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教育从来都是对“完整人”的培养,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绝不是应景的事情。
华介友:我今年83岁,一直在青少年教育一线工作,对传统文化教育匮乏身有体会。我在东林书院坚持青少年国学教育已经13年,上万名学生受益,为体制内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经典教育不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涵养住他们善良、本真、活泼和创意无穷的天性。
中小学生最适合学习的国学内容
小学阶段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和射礼的内容
中学阶段应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
除文学作品外,中学古文课程应多选取思想性较强的四书五经、史书、诸子篇章
学生所学国学内容要能解决和应对现实的成长问题
记者:
柯小刚:
建议小学阶段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诗词和古文之外,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和射礼的内容。中学阶段应把古文内容从语文课本中独立出来,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中学,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西方古典语文)就是独立的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从文学角度选取古文和诗词之外,中学古文课程还应该选取思想性较强的四书五经、史书、诸子篇章。大学各专业应该加强中西方古代经典的跨文化通识教育,不但读中国古典,也应该读一些西方古典。
蒋杰英: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就曾经说过,孩子是最适合读诗的。对学生来说,学习阅读古诗词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加强他们的文字感知能力、节奏韵律感,还能通过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渗透在古诗词字里行间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自古就善于思辨,我们有诸子百家等丰富多彩的思想学说。浅显地学习一些中国古代哲思,有利于中小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观念的培养。
杨一鸣:
学习的发生基础在于主体的需要,不能只从应该学什么入手来设计学习内容,更应当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所学要能解决和应对现实的成长问题。很多学生学习国学,可是一转身却发现在生活中曲高和寡。如果所学内容在现代生活中有所应用,那么学习就会得到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最好循序并在各科展开国学教育
教育部门不要排斥民间国学教育机构,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它们补充现行教育的不足
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类为关怀
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跨文化的古典文明教育
民间的国学教育也应该开办体制内教育课程
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专,培养了众多优秀国学教育人才。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国学专修学校
记者:
蔡家彬:
高中生在考大学的时候,有一些加分的项目。建议把国学教育列为高考加分项目,以激励一些喜欢国学的学生多学习,并能为大学里的相关专业录取学生时作依据。
魏嘉瓒:
关于古诗文吟诵,从目前的情形看有点乱,主要是忽视了“吟诵是中国传统读书法”这个吟诵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抛开传统,自创新调。目前,一些根本就不是吟诵或者貌似吟诵的所谓“吟诵调”也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堂,令人堪忧。当今抢救、传承吟诵,主要是指继承传统。等到传统的内容继承好了,再去创新,也不是不可,但那是将来的问题。
柯小刚:
小学开展国学师资培训工作。二、中小学校在培训教师时,要注意鉴别,谨防传销性质乃至邪教性质的所谓“国学传播”进入中小学。目前各地中小学已有很多“中招”,教师、家长乃至学生中毒不浅。三、中小学古典教育应不限于语文老师和公民教育方面的老师,最好能在各科教师中展开。四、可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发形成经典读书小组。五、须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类为关怀。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如双语学校、外语学院附中附小等)开展跨文化的古典文明教育,不但学习中国古典,也适当学习西方古典内容。
曾亦:
郭晓东:
在小学阶段,传统的语文教材多选读一些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可选读一些诸如《论语》之类的著作,文字不难,但意义深远。到了中学阶段,则可逐步将经史名篇引入课堂。
初中阶段可读“四书”及“五经”部分,再辅之史部、子部与集部的一些著名篇章。
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深化。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人不赞成过多地将过去的童蒙作品引入课堂。与其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不如直接读经典作品。
蒋杰英:
二是端正国学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批林批孔”,再到当下的“国学热”,百余年间国人对于国学的态度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国学教育应本着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扬弃地学习、继承。
杨一鸣:
国学教育要走出抽象,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一味形式化地读书、背书,就是在扼杀人性和扼杀文化的魂。
国学要能回应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生命问题,走生命教育的道路。一部《论语》,有很多内容就是孔子对学生的一种耳提面命,一种生命启示。目前流行的国学,却有一种无限上纲上线和神秘化的倾向,甚至有人妄图通过国学倡行复古追求,这不是健康积极的发展取向。学习国学,要让学生学真、求真、做真人。
国学的学习,还要考虑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只靠现在课室里背背书,这不是国学,而是另一种应试教育。人对人的教育,永远是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原理。
李素洁:
无锡国专在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方面已经做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这条路我们应该继续沿着走下去。
记者:
魏嘉瓒:
走出诵读经典的误区
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
国学教育的方法,就传统而言,通常是以诵读和记忆为主
警惕国学教育变成机械的“文言文”教育,学生心知其意即可
记者:
魏嘉瓒:
第一,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人读书的主要方式就是吟诵,或者吟,或者诵,或者吟和诵交叉运用。吟诵是读书法,不是唱歌,但吟诵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第二,对于学写绝句、律诗和词曲来说,吟诵还是一种推敲平仄的方法。
第三,吟诵是国学传承的一种渠道。吟诵没有复杂的调子,甚至是单调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适合课堂上读书。吟诵可以一调多诗,易学易记。
第四,吟诵是加深诗文理解的一种手段。在轻缓悠长、反复回环的吟唱中,最容易深刻理解诗文的内涵,体味诗文的情感,进入诗文的境界。我们经常看到老文化人在吟诵时动情得痛哭。唐文治先生的嫡传弟子陈以鸿先生曾经用“唐调”吟诵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也是情不能已,痛哭流涕。这说明,吟诵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文章。
第五,吟诵是一种陶冶性情、健身养性的乐趣所在。
第六,吟诵应该是有层次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在有韵律、有节奏的吟诵声中加深对诗文的记忆乃至理解;对于成人来说吟诵可以是一种情操、一种风雅、一种休闲;对于像唐文治前辈那样的研究者,则是从声音切入,研究为文之道。
记者:
柯小刚:
曾亦:
至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太过于强调理解,这完全是西方教育的误区,不符合传统对经典的阅读。因为西方人主张快乐教育,而幼时所读书籍都极其浅近幼稚,故理解不难;但在中国古代,除了少数蒙学读物外,少儿从小读的就是大人的经典,故不难理解,唯求记诵。因此,对于目前的国学教育而言,记诵足矣,实在不必强求理解。否则,违背了少儿的生理特点,反而是拔苗助长了。其实,人的记忆力是要训练的,幼时勤加训练,以后记忆力才会好。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记忆力好的人。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多多记诵传统经典。这样,既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又符合中小学生生理成长的特点。
郭晓东: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0日第08版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国学教育亟须研究哪些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在多少年欧风美雨的浸淫下,现代中国人如何回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汲取传统智慧?详情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详情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
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滋养。一个民族要发展繁荣,有赖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奉献智慧和力量。详情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基因
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既要有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熏陶,也不可忽视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研习。只有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吸取人类优秀文化(含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详情
   


来源链接: http://www.jyb.cn/Theory/jysd/201610/t20161020_677739.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6 20:37 , Processed in 0.1261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