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3|回复: 0

寻根来此馆博览客家珍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5 10: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
中国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坐落于梅城东山大桥北端,于2005年奠基兴建,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华侨馆、客家匾额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展览中心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2009年4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博物馆现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统一战线基地和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它是读懂客家的必经之处,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民系族群。客家民系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其源流始于秦朝征伐岭南百越时期。迨至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由于北方战乱频发,衣冠南渡,中原民众逐步向南迁徙,到达了江南以及更南的闽、粤、赣等地。经过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最终形成了客家人这一相对稳定的族群。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六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随着明清时期直至民国的下南洋,客家人迁徙散播到了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现在,除了中国本土外,还有约1500万客家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海外80余个国家和地区。
【问迹寻踪】
有句话说得好:“凡是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散播各地的客家人,最远相隔上万里,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在世界客都梅州,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汇聚展示了各地客家民系的风俗特征,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汉族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之地。它就是中国客家博物馆。
饮水重思源 一览客家情
沿梅城东山大桥北端前行约百米,就来到中国客家博物馆。博物馆正大门为圆形的两层牌坊结构,形似客家土楼,上书“中国客家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口古井,井栏刻“饮水思源”四字,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对“根源”相当重视,时刻不忘“根本”。
博物馆主馆是一座圆台形建筑,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向人们展示悠久厚重的客家历史和文化。
进入主馆一楼大厅,墙上一个大大的“公式”字映入眼帘。“公式”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我”的代称,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是沟通各个客家民系的一条重要纽带。沿着楼梯盘旋至二楼,来到主题展区。五个展厅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主题,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第一厅“客从何来”里,一条巨型腾龙模型立于正厅,左右大柱子木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曰:“晋唐南迁,始河洛继赣汀终聚嘉应,皇皇客都中州,文明光大地”;下联曰:“明清西徙,历婆罗踵五域,更布全球,泱泱华夏乡邦,俊杰展鸿图”。这副长联道出客家民系千年辗转,由北往南,再由国内往国外迁徙的历程。在此驻足可了解客家话、族谱、姓氏堂号等有关客家渊源的内容。
第二厅为“客家风情”。此厅展出了不少客家生产生活用具、手工技艺、以及各类非物质遗产类客家民俗文化,如客家龙灯、五华石雕、架子床等。在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所展示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勤劳能干,撑起了半个家庭,用客家老话来说是“四头四尾”(旧时对客家妇女美德的概括,包括:“灶头镬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家头教尾”)。
第三厅名为“地标围屋”,主要介绍各种客家民居建筑。典型的客家民居有圆围、方围(均称土楼)和半圆的围龙屋,以及走马楼、四点金、府第式、合杠楼等建筑。其中,围龙屋是客家梅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对汉族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含了中国传统礼制、伦理道德及风水意识,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客家人秉承先志,注重礼仪,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梅州在清代就有“文冠岭南”的说法。第四厅名为“人文秀区”,展示客家先贤的生平,如黄遵宪、丁日昌、丘逢甲、宋湘、朱德、叶剑英、叶挺、张弼士、胡文虎等人,他们或为治经博士,或为登科循吏,或为戎马将军,或为商界巨贾,在各行各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厅“客家腾飞”,则着重介绍了当代客家地区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规划蓝图。
在展厅外的廊道里,安放着宋湘、丁日昌、黄遵宪、姚德胜、丘逢甲、张弼士、罗香林、李惠堂等“梅州八贤”半身铜像,他们的品德和事迹,成为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馆藏丰富 博览群物
经过数年努力,客家博物馆馆藏日渐丰富,目前有藏品万余件,主要有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类型丰富,含纸质文献、陶瓷、杂项等。
据中国客家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秋珺介绍,客家博物馆馆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含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数十件,如该馆藏的孙中山楷书“博爱”(君勉上款)书法作品一幅,属于国家二级文物;两件精美的国家三级文物——清光绪青白釉把手盖盆两件和清木活字粒一套。在“地标围屋”展厅内,有一座乾隆十九年间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型,通体呈暗褐色,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其结构与清朝皇家建筑主梁架基本相同。
此外,馆藏中尚有不少未列入级别的珍贵文物,如“中国现代美术之父”林风眠的3幅画作《秋林山居图》《秋林栖鸟图》《双鹭图》,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的墨宝,以及客籍知名书画家钟孟鸿、钟正山等人的书画作品。
另一方面,大量带有客家自然人文元素的文物藏品,是客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大特色。如上述主馆展区内展出的各类客家服饰、农具、餐具、族谱、梁架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梅州本土名窑水车窑和大埔高陂窑所生产的陶瓷等。博物馆内还珍藏有不少珍贵纸质文献,如侨批和契约等,以及著名乡贤黄遵宪先生的藏书,共500余种、8000余册。在分馆客家匾额馆内,还藏有各类珍贵匾额近200件。
民居巧变身 建成特色馆
客家公园内除了主馆外,自南向北还坐落着大学校长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和将军馆等建筑,除主馆是新筑外,其余都是征用当地民居改建而成,保留了传统客家元素和原生的建筑形态。
主馆旁边一座中西合璧的漂亮客家民居“达夫楼”,由毛里求斯华侨黎达夫先生所建。达夫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楼顶有一座西洋大钟,非常洋气。梅州名人廉吏馆设置于达夫楼二楼,内设“梅州名人廉吏事迹展”。整个展陈以“景仰先贤、忠孝清廉”为主题,以宣传忠孝清廉精神和弘扬浩然正气,营造崇俭尚廉的社会新风尚。达夫楼一楼则为展览中心,是博物馆对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大学校长馆位于先勤楼内,原屋主为张鹤贤。先勤楼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座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馆内主要展示了晚清以来235位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
将军馆则位于纯厚楼内,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了从辛亥革命以来(1911—2016)的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六大部分,共展陈545位将军,其中上将13人,中将116人,少将416人。
在客家公园旁的东山小溪唇,还有黄遵宪纪念馆,由人境庐和荣禄第组成。作为客家博物馆的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变法先驱、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专题馆,相邻的恩元第被辟为客家匾额馆。
将传统建筑、名人故居、现代馆和谐交融在一起的客家博物馆,作为一座地标,以它的特别风韵展示着客都梅州的文化内涵。
漫步于周溪河畔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周围,但觉烟柳笼罩,清幽静谧。这个梅城东北角的一隅之地,还有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名字——攀桂坊。
攀桂坊是嘉应州的人文秀区,在科举时代,这里涌现出了18名翰林进士,80多位举人。历史上的攀桂坊面积并不大,南临梅江,东有周溪河穿过,西以老梅城东门从虹桥头蜿蜒而来的护城河为界,北至东较场原关帝庙、旺巷口,今天的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攀桂坊的核心区域。在这客都人文胜地,出现了诸如禄善堂黄家、世德堂李家、旺巷口李家、双魁第杨家、盘龙桥李家等书香门第、簪缨世家。梅城的三大书院之一的东山书院,也坐落在周溪河畔的东山岃下,以其百年弦歌,传承着文脉薪火。
攀桂坊里最有名的人物当属黄遵宪,这位著名的外交家、变法先驱、诗人就出自这里的禄善堂黄家。禄善堂黄家人才辈出,是梅城三大书香世家之一。黄遵宪的堂叔黄基是一名进士,他一生官职并不大,但他专心实学的作风,对堂侄黄遵宪的影响非常大。离人境庐百步之遥的椿荫堂,则是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的祖居。
不远处的杨桃墩世德堂李屋,曾出现了科举时代嘉应州文举功名最高者李仲昭。李仲昭在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殿试中高中二甲进士第一名。作为传胪,名次仅仅位列一甲状元、榜样、探花之后,也就是殿试第四名。旺巷口的李屋同样出现了李黼平这样一位翰林进士,他才华横溢,满腹诗书,是嘉应州五大诗人之一。
攀桂坊杨屋同样人才纷涌,其后裔杨恭垣著有《一日通韵》、杨穆吾著有《客话本字》,是研究客家话的重要资料。他们的前辈举人杨炳南与谢清高整理合著的《海录》,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国内最先介绍世界概况的著作。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开放风气,不仅仅浸润到了文化层面。水运交通便利的攀桂坊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培养造就了一批视野开阔、敢于创新的工商业人才。在客家博物馆大门对面,有一座客家民居崇庆堂。1917年,崇庆堂的黄诒荪,与海外华侨和县属亲朋集资,主持创建了梅县光耀电灯股份公司,第一次为古老的梅城带来了工业时代的光明。巷内黄屋的裔孙黄佑盛开设的裕隆泰钱庄,经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在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都设有网点,是梅州近代金融业的雏形。
【逸闻轶事】
将军馆原是将军第
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区内,有大学校长馆和将军馆这两座一文一武的建筑,记录了客家儿女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和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将军馆所在的纯厚楼,其原主人之一就是一名将军。
攀桂坊杨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其祖屋四冶第就在黄遵宪故居荣禄第、人境庐的对面。四冶第后裔人才辈出。在文举方面,早在乾隆年间,杨勋就考中进士。其弟杨熊、杨照一同考取了乾隆十三年广东乡试举人。道光十九年,杨炳南、杨时南兄弟再次同时中举,成为双魁,所以他们所在的分居命名双魁第。直到清末的1898年,双魁第后裔杨沅还考取了进士,成为了科举时代梅县的最后一位进士。在武将方面,出现了武进士杨奎猷、中将杨少穆等人。
纯厚楼原主人之一杨幼敏(1886-1976)是一名将军,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部中将参东编遣区第一师参谋处长、参谋长,陆丰县长、梅县县长等职,1936年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站在纯厚楼前,记者发现,纯厚楼以正大门为轴,左边有一个横屋和一扇门,而右边却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左右不对称的结构呢?这里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地富户杨谦楣想在此地建房,有钱但是用地不够,于是请求时任梅县县长的宗叔杨幼敏出面,协助买到了地皮,建起了纯厚楼。
杨幼敏的儿子、下市话传承人杨伟煊向记者介绍道,房屋建成后,按照协定,两家分了房。杨谦楣家是富户,所以在正门左侧多建了一横屋,而他父亲虽是县长,家里并不富裕,没有能力在另一边建起横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纯厚楼,属于左右不对称的结构。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肖舒丹
撰文:梁威 摄影:连志城
校对:刘洁瑛 版式:涂未然
本期协助采访:王秋珺
   


来源链接: http://mzrb.meizhou.cn/html/2016-10/26/content_125797.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1:26 , Processed in 0.1308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