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50|回复: 0

办校新模式:嘉应学院,校市合作步入新境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4 16: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景如画的嘉应学院校园。 (张奎根 摄)
●本报记者 杨瑞春 李莹
近日,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学界的关注中揭晓:由嘉应学院校长邱国锋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汇集该校八大学科23位教授、博士共同编制的 《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8-2020年)》成为本届评比中全省地方院校唯一的一等奖。这一奖项实现了该校专升本十年来省部级科研政府奖项“零”的突破。
在这一“校市合作”硕果的背后,是一个实践多年的办学理念。
2006年12月,嘉应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省内同类院校最好的成绩后,新的选择摆在学院领导班子面前:按部就班前行,还是调整发展战略定位?时任党委书记李俊夫、校长程飚等学校决策层选择并坚持了后者。于是,“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日渐形成,“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新鲜出炉。这,也翻开了该校与地方密切合作的新篇章。
服务地方经济,高校的优势在哪?大力引进培养师资人才,是办学根本,也与梅州发展资源共享——
智囊之路:校市合作,实力团队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合作要出成果,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作支撑。近年来,嘉应学院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建立了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一五”期间,学校自筹经费1738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802人,其中教授83人、副教授276人,博士80人,硕士476人;名师队伍日益壮大,郭柏春教授荣膺全国优秀教师,苑星海教授当选广东省教学名师,谭兆风等20多人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此外,3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3人先后入选梅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这支“实力团队”致力于科研创新,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2009年以来,该校在科研立项中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共获国家社会和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和社会科学项目22个,在全省同类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承担省部级以上立项达80个,全校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841篇,被国际权威检索工具SCI、EI、SSCI、ISTP及国外其他知名专业文摘检索和摘录共230篇;出版著作、教材108部;获国家专利18项。
这些智囊,既是办学根本,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07年9月,在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李嘉的促成下,《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嘉应学院全面开展市校合作方案》落地。随着市校合作办公室的成立,市校合作成为一种常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该校派出专家组先后承担并完成了 《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8-2020年)》、《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梅县旅游景区标识语英文翻译》等30多个地方课题,参与起草梅州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及梅州市创建国家、省级园林城市的规划等。
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绿色崛起”,嘉应学院与地方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达近百个。与此同时,该校加大了与地方企业实质性合作的力度,实现“产学研”结合。2009年以来,该校与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合作举办两届 “梅州经济发展与产学研结合教育论坛”,共有190家企业参与,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校与市科技局和市社科联合作,共同确立了113个市级科研项目,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三批共11人。其中,唐春保教授为梅雁铜箔公司开发 “低应力双光超薄铜箔添加剂”,已获国家科技部立项;黎松强教授的国家专利 “生活污水深度强化处理方法”成功转让给兴宁鸿源机械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胡均万博士为梅州市风华喷雾喷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承担除尘喷雾装备自动仪表研究,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4项,等等。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使毕业生更快更好地成才?必须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育人之路:定向培养,实用人才切合地方社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使毕业生捧上恰当的“饭碗”,无疑是每所高校可持续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使更多毕业生在其中大显身手,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2003年,嘉应学院与市委组织部联手打造了 “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定向培养基地。目前,该培养工程已选拔培养八批学员共491人,其中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被择优录用为选调生的有221人。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2011年,市委组织部与该校再次联手,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目前,第一批近200名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已开班。从2004年开始,嘉应学院先后与中国移动梅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梅州分公司、市政建设集团公司、鸿艺集团等10多家企业联办了30多期 “定向人才培训班”,输送了2000多名经营管理战略后备人才。作为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嘉应学院一直为梅州的基础教育事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嘉应学院毕业的中小学教师2.6万多人,占骨干教师总量八成以上。
身处欠发达山区的地方院校,怎样才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只有打响独特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特色之路:立足本土,客家品牌弘扬地方文化
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300多所,上至名校清华北大,下至私立职业院校。如何才能在各类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树高千丈,根在脚下。作为世界客都的最高学府,梅州的人文环境和有待开发的客家学研究,成为嘉应学院特色办学的一块沃土。将客家文化传承和研究作为独特品牌后,该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客家研究先河,并率先于1989 年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客家研究所。2007年整合全校客家研究机构成立客家研究院,该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从成立伊始,客家研究院(所)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性客家学术研讨会,先后接待国内外学者千余人次。2009年还远赴昆明,在云南大学承办了以“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会议。这是迄今为止客家学术史上层次最高、参会学者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会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客家研究院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客家社会历史、民俗、文学、建筑、艺术等不同视角对客家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发表客家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承担各级课题60多项,成果斐然:如房学嘉教授的《客家文化导论》、曹知博教授的《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粤闽赣客家民居写生》、曾令存教授的《客家文学禅》等著作先后问世;《嘉应学院学报》“客家学研究”栏目两次被评为全国大学学报优秀栏目。为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该校专门成立了客家音乐研究会,聘请山歌大师汤明哲为兼职教授,在校内开设客家山歌课程,培养了大批善唱、会写、懂演、能教的山歌人才,举办的客家山歌进校园创作演唱大赛,曾吸引湛江、普宁,甚至四川等地山歌爱好者前来切磋。立足梅州,面向世界,正是在打响客家研究品牌后,嘉应学院走出了闽粤赣,成为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客家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阵地,也提高了世界客都梅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成绩属于过去,“十二五”已经开局。新形势下,嘉应学院应如何继续发展,努力前行——
未来之路:提升水平,打造平台力促国际交流
市长朱泽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挥嘉应学院专业人才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开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据此,《嘉应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服务型本科大学”,明确了 “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升格为综合性大学”三大目标,旨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人才是根本。为培育引进人才,当前,“固本强基”和“学术造林”两项人才工程在该校如火如荼开展。从今年开始,该校正式启动“十二五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筹集10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选拔20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打造一支在省内乃至国内有竞争力的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学术造林”,即通过引进、培养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到2015年拥有 “150名教授和150名博士”,为创办国内知名特色大学打下坚实基础。在采访中,嘉应学院院长邱国锋透露了学校的最新动向: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该校拟筹建“客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他满怀信心地说,该项目将对客家文化传承保护、推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互动、打造国际交流平台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链接: http://www.meizhou.cn/news/1106/15/11061500003.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16 12:05 , Processed in 0.1254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