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3|回复: 0

论广东小小说四十年(1)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4 15: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弟 男,1974年生,文学硕士、副教授,现任教于惠州学院中文系。曾获第六届金麻雀奖。系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惠州市阅客文学院执行院长。
从1978年以来的近四十年,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的小小说发展呈现出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创作与理论批评齐头并进。一个例证是1996年3月,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等共同主办的全国微型小说个人作品集(1980-1995)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共有13部作品集和2部理论集获优秀作品奖,广东林荣芝的《野妹》、韩英的《文章即金子》和刘海涛的《现代人的小说世界》名列其中;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例证,是广东四个金麻雀奖(1985-2014)获得者中,申平、夏阳获的是创作奖,刘海涛、雪弟获的是理论奖。第二个特点是,地方、全省乃至全国性小小说组织、研究机构数量众多,各地“小小说现象”接连形成。如1995年,佛山市微篇小说学会(2010年改为小小说学会)成立;2007年,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成立;2009年,广东小小说联谊会和广州市小小说学会相继成立;2010年,由《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共同授予的“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落户惠州;2013年,惠州学院小小说研究中心成立;2014年,中国·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挂牌;2015年,顺德小小说学会成立;2016年,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这些地方小小说组织和研究机构或举办当地小小说大赛,或推出当地小小说选本,或举行当地小小说研讨会,或创办小小说期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小小说的发展,并渐趋形成了令全国瞩目的“小小说现象”。第三个特点是,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为代表的小小说栏目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小小说发表阵地之一,林荣芝(《中山日报》)、史佳丽(《佛山文艺》)、张子秋(《羊城晚报》)和陈美华(《南方日报》)先后被《小小说选刊》等单位联合评选为“小小说园丁”;第四个特点是,小小说进入高校(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惠州学院等)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由此可看出,广东的小小说的四十年,可谓是硕果累累的四十年。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1999:八牛拓荒
1978年,伴随着各地文学期刊的复苏,小小说再次崛起。李济超、林荣芝、陈耀宗、何百源、韩英、姚朝文、莫树材、丘陶亮、蒋馨舜、李德培、姚鸿彬、陈桂峰、郑培亮、关宏、张一颖、石磊和卢子生等人比较早地开始了小小说的写作。如1982年,李济超在《羊城晚报》发表了《电热水器的风波》;1984年,林荣芝在《青年作家》发表了《加工》;1985年,陈耀宗在《广东农民报》发表了《乐极生悲》。由于此阶段的小小说创作尚处于初步发展期,因此,他们可称得上广东小小说创作的拓荒牛。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林荣芝、韩英、何百源、陈耀宗、李济超、李德培、陈桂峰和郑培亮等。
林荣芝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创作方向是小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不过,更为人熟知的显然是小小说。此阶段可以说是他小小说创作的黄金期,《慰问》《因为有了那个信箱》《装门铃》《手势》和《鞋》等数十篇作品或被《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或在各种文学比赛中获奖,或被改编成电视短剧在电视台播放。林荣芝的小小说大多构思精巧,立意奇崛,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如获《天津文学》1989年度优秀作品奖的《慰问》,通过镇长在教师节慰问时连续两年认错同一个教师这一情节,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再如被《小说月报》1991年第3期转载的《因为有了那个信箱》,通过有无信箱而导致的不同结果,揭示了当时教师这一职业不被人看重的窘境。
1978年,韩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以小品文为主,后多是小小说。此阶段他发表了《剪彩先生》《狗囚》《会议中心的奇迹》和《总统套房里的老鼠》等数百篇小小说,出版了《韩英微型小说选》等十多部小小说集。1997年,因其突出的创作成绩,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和广东作家协会联合为他召开了“韩英微型小说创作研讨会”。获《小小说选刊》第七届(1997-1998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的《总统套房里的老鼠》,借一只贪吃的老鼠隐喻贪官的狡诈和贪婪,构思巧妙,视角独特;《狗囚》通过两个犯人的对话,展示了一个官员被金钱所奴役的灵魂,对话惊心动魄,主题震撼人心。
何百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诗和散文,80年代中期以后主攻小小说创作。此阶段他发表了《粮票春秋》《一夜富翁》《镇长剃头》等数百篇小小说,并出版了《浮生故事》和《结局并非如您想象》两部小小说集。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德叔落选》。这篇作品通过支部书记德叔三十多年来每次改选差一票就满票当选(德叔没选自己)和最后一次因只得一票落选的极大反差,提出了新时代条件下“什么是好官”的问题。《德叔落选》是《南京日报》1995年的征文参赛作品,当时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急需大胆开拓精神的彰显。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要求,经由德叔这个人物典型--大公无私但思想保守,态度鲜明地提出了“清官未必是好官”,“能带领大家致富的官才是好官”。如今,20年过去了,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仍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小小说到90年代末,陈耀宗发表了上百篇小小说作品,仅在《杂文报》副刊就发表了三四十篇。其中,《变味》《感冒》《辞退》《指标》《裂缝》和《学习》等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变味》中,村文书写的一篇关于农民刘老七不计报酬义务牵头修村道的报道,经村长、乡政府办公室K秘书、县政府办公室C秘书和市报编辑修改后,刘老七和有关他的事迹的段落竟然都被砍去了。作品以极具戏剧化的情节反讽了领导至上观念驱使下所上演的一场本末倒置的闹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自1982年在《羊城晚报》发表小小说始,李济超于20世纪80、90年代共发表百余篇小小说作品,并于1999年出版了《李济超小小说选》。李济超的小小说,大多属于“官场叙事”的范畴,其中有不少可圈可点。如《虚惊》以丢失的记事本为线索,经由“老李”一连串疑神疑鬼的反应,把一个胆小谨慎的官场小人物形象写得活灵活现;《那棵木棉树倒了》采用隐喻的写作手法,借一棵外表健壮可躯干已空的木棉树,暗示出官场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众多冷漠、相互推诿责任的官员在文中纷纷亮相。从艺术表现上说,李济超多从生活的细部开掘,用形象说话,不加只言片语的评说和议论,使得他的小小说情节集中,人物鲜明,给读者留下了较多的审美思索。
李德培于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有长篇小说“潮汕系列三部曲”(《风雨潮汕妹》、《青春断梦》和《魂断潮汕》)。1991年,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同时,他开始致力于小小说的创作。从1992年到1997年,他发表小小说两百多篇,并于1998年出版了《人生百味》和《爱的真谛》两本小小说集。李德培的小小说取材广泛,关涉职场、家庭、教育等,但主题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对爱的真谛的寻找和确认。如在《女儿的自豪》中,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父亲是养路工人一直羞于启齿,但在父亲处理一次突发的公路塌方事故时,她突然发现父亲也是很伟大的。至此,爱的真谛被找到并被确认。
陈桂峰的创作以小说、戏剧和故事为主,小小说《无赖》曾获《微型小说选刊》1998年“读者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不过,与《无赖》相比,我认为,刊于1997年第1期《客家文学》上的《迁客》更为优秀。这篇作品是对客家人最初迁徙的演绎,即便有史料作为依据,但更多的内容无疑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就创作初衷来看,作为一个客家人,作者很可能是想还原客家人的最初迁徙的图景,但此题材难度很大,无论是在情节的展开上,还是叙述语言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但作者做到了:文字粗粝,情节多变,主题厚重、大气。
郑培亮是个诗人,出版有《郑培亮短诗选》等诗集,但此阶段也创作出了《回家》《阿木》《孤独者》等数十篇小小说,其中《来访登记簿》十分震撼人心。此篇作品以辜大伯反复问询“我”的一句话--今天有人找过我吗--和门口挂着的来访登记簿为叙事线索,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写尽了一个老人的孤独和寂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人性中的冷漠等恶疾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批判,充溢着强烈的自我忏悔意识。
   


来源链接: http://barb.sznews.com/html/2016-09/04/content_3611565.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2 13:52 , Processed in 0.1229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