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1|回复: 0

中国古代的字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21 1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描述如下:

为什么明朝以前的皇帝都没有字辈,且大多单字名(比如汉、晋、唐、宋),少数双字名的皇帝也没有字辈,而从明朝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是双字名(包括入关后的清朝皇帝),并且名字中有字辈?

比如燕王朱棣这一只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一直传到『由』字辈国灭。清朝皇帝的字辈:胤、弘、永、绵、奕、载、溥...

参考答案如下:

字辈,名字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字辈,是宗族内规定族人取名统一使用的表明辈(代、世)次用字(偏旁)联缀的成语、对联或诗句。各族谱中对字辈的称谓不统一。称呼“字辈”的有资中《陈谱》;称呼“字派”的有《罗谱》、《马谱》、《王谱》、内江《钟谱》;称呼“班次”的有《朱谱》、《马谱》、内江《钟谱》、《邓谱》、《周谱》;称呼“班行”、“班排”的有内江《钟谱》;称呼“班派”的有《王谱》;称呼“班辈”的有跳墩坝《张谱》;称呼“班位”的有资阳《叶谱》;称呼“辈数”的有染坊坝《张谱》;称呼“派名”的有《周谱》、《李谱》;称呼“派弟”的有内江《钟谱》;称呼“派行”的有简阳河东《钟谱》;称呼“名次”的有简阳城《钟谱》等等。有的同谱内也称谓不一,《马谱》不同称谓有三种,内江《钟谱》不同称谓达五种。这是无规范统一的名称或同谱多修等原因造成的。我国按照字辈取名起源较早,称为“排行”,即“兄弟双名,其上一字或下一字相同”,“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左传》中有长狄兄弟四人,名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这是排行之始。”汉末的刘琦、刘琮兄弟,三国魏的应璩、应玚兄弟,都是用“玉”作偏旁(《中国文化史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李谱》“派名”中说:“命名之谊详于中(申)繻,班次则肇始羲和。成周八士,分伯、仲、叔、季,后世昆季,以一字联缀,谊实本此。秦、汉以来,二名特少,如元方、季方,其仅见也。新莽禁二名,迄于魏、晋,此风少歇。右军、大令父子同派,斯实紊矣。”其中关于命名问题,提及了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经问名于大夫申繻的典故(《左传·桓公六年》),但认为“班次则肇始羲和”是不可信的,羲和是神话人物,在屈原《离骚》和《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记载;同时讲了先秦已经有了“以一字联缀”昆季的命名,但在秦至魏、晋间,“二名特少”,有王莽禁止二名的原因。至于认为王羲之和王献之因为“之”字而是同辈“实紊矣”,则是不知道晋至南朝间的人,取名喜用“之”字缀后,父子间也如此,非以字辈取名。字辈在宗族中维护宗族制度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简阳河东《钟谱》“命名派行”里有一段话,高度概括了字辈的作用。“世系源流,国史赖以序始终,而家乘则赖以序昭穆。乃近世之宗支混淆,昭穆亦因之失序者,果世系之不明与,亦派行之未立故耳。故兹者公同酌定……预派五十六字,……挨行命名。且命名不得犯此五十六字,混淆派行,庶几归于画一。虽错处九州,而行列相符,甫一问名,而即知尊卑,别亲疏也。尚何有昭穆之失序乎?”我们从具体作用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字辈可以明确宗族内世系。宗族内族人通过字辈取名,确保宗族世系清楚明确,“一脉所流班次可据”。字辈未立,世系不明,宗支混淆,昭穆失序,这就关系着宗族制度的维护问题。《李谱》说:我族“子孙蕃衍,有名以辨之,派以统之,则伯霜仲雪,秩序厘然。于以永敦和睦,绵绵延延,传之无穷,不其伟欤!”
其次,字辈可以规范宗族内族人取名。依据字辈取名,使宗族内族人名字具有统一、整齐特点,有规可寻,“归于画一”。同辈间字辈相同,双名的姓名同辈就有两个字相同,单名字辈偏旁相同;不同辈间字辈不相同。客家人,民俗风情,文化研究,民居建筑,客家话,美食,山歌音乐,影视文艺。
再次,字辈在宗族内可以分辩尊卑。字辈中每字的先后顺序依序反映了宗族内不同的辈次,字辈某字的前一字高一辈,依序前推高两、三、四等辈;某字的后一字低一辈,依序后推低两、三、四等辈。依照字辈取名,可以知道宗族内族人辈份高低。辈份高为尊,辈份低为卑。辈份低的要尊重、尊敬辈份高的,“列以尊卑,纲纪正焉”。在修谱时,字辈还可以对不详的族人依照所属字辈排序。《马谱》中规定:“旧谱有序其名而不详者,为何人之子者,仍依班次序于其后而已,何敢妄加注解。”实际也是按照字辈分辩尊卑。
第四,字辈在宗族内可以区别亲疏。字辈通常是以每一个宗族为单位制订的,同姓之间能够区别不同的宗族。同姓同字辈就同宗族,自然就亲;虽然同姓,但字辈不同,一般就不同宗族,当然就疏。《马谱》“马氏祠规”要求,“凡老谱所未载,来历不清,班排不合,不敢窜入,庶非妄拜汾阳。”以避免乱攀、妄攀而乱宗族。乱攀望族是修谱历史上的通病,虽然经过苏洵、欧阳修等创立族谱编修新方法的冲击,但其风未绝。因而,各族谱中对此都努力杜绝,确难以完全克服。依靠字辈寻得同宗的事在内江《钟谱》里有记载:邑南“长峰镇钟氏一支,其祖正文公系逃遵义回内江者,与吾祖正良公同属一派弟,不识为兄为弟,亲疏何若耳。先是其祖常言,欲识宗亲,须向破堰寻觅。乾隆年间(1736—1795),其孙成琏、成瑞来访,见有正良公、正乾公字派,不禁跃然曰得之矣!”并于嘉庆四年(1799)合族捐资在破堰桥同修祖祠。这个字辈寻宗事中,同时还反映出一个“同属一派弟”,“亲疏何若”的问题,也就是同宗族同辈也有亲疏之分。同宗同支(派、房)的相对亲,同宗不同支的相对疏。还有同宗内不同支各自制订字辈的情况,又在同宗内支与支之间通过字辈同否区别亲疏。一般辈数越远的越疏,而辈数越近的越亲。这是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决定的。以自己上、下四世内计算,即从高祖至玄孙纵向为九族,九族内为亲,出九族相对疏;其中祖父的兄或弟称为从祖父,从祖父的子开始称为族父,族父的子称为族兄弟,而族兄弟的子就已经称为亲同姓了,这从横向表明不同支的亲疏关系。跳墩坝《张谱》有“谱之远祖则略,近祖则详,以先后之势然也。本支加详,他支从略,以亲疏传闻异也”的修谱原则,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亲疏问题。

参考答案如下:

正好这些天整理了一下关于字辈的资料,放上来供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字辈含义及其延伸

字辈,又称宗派、派语、派序、范字、昭穆和行辈等。一般来说,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作为每个族人所取派号之用。它的作用是为了确定本族人的世系辈分和血缘亲疏关系。关于字辈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字辈起源于周代祭祀制度下的昭穆制度;并认为《礼记·王制》所载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种严格的宗庙格局就是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和亲疏的,因此,“昭穆”一词后来就被用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依据主要是当时的一些有权势的大姓氏族子弟,竞相以字辈命名。其命名方式,一是兄弟共用某些汉字作为名字的偏旁;二是同辈人中分别使用某些相近汉字作为辈分的标志。比如说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之下。然而,这只能是萌芽,并非是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更谈不上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吉字,作为一种规范性,后代子孙必须遵循的字辈。另一方面,汉魏时期以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时人取名多为单字,字辈的区分更难明确。至于认为王羲之和王献之因为“之”字而是同辈更是无稽之谈 ,当时的人取名喜用“之”字缀后,父子间也如此,非以字辈取名。虽然当时所用的字辈尚不严格,没有章例;但是它已经初步具备了字辈谱的刍形。

也有人认为,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时期。由于隋唐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上没有留传下来,因此,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不过,这一时期,某些家族同辈确实在取名时,更为注重使用共同用字。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弟中著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颜曜卿、颜春卿等,大家都用一个“卿”字。而且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颜颢、颜硕都有“页”字偏旁,似乎也合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名弘式,与颜杲卿曾孙名“从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对于这个“卿”字,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明确确定字辈记载的是宋初时期。这个时期,经由张载等人借鉴了上古时期的宗法制度根据当时的宗族组织状况,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宗族制度。据《谱牒学研究》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至此,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宗法制度的特殊“礼”制,同时也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一般来说,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修纂族谱、族人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字辈的使用,对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孔门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能够分尊卑、别长幼的功能,也就为其他一些需要分尊卑、别长幼的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团体、武林门派等。甚至对于近现代社会以来的家族企业也有深刻的影响,比如荣氏企业。这样一来,字辈这种原来纯粹为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字辈的变迁与复兴

虽然我国较为严格和系统的以字辈起名的习俗,或者说比较严禁和规范的字辈谱的形成,是在宗族制度比较盛行与发达的宋朝。但是,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以前就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原始社会时期,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都用同一个姓,表示每个人都是这家族里的人。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同时门阀制度又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个时候,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了。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又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

字辈谱一般都是由祖宗或饱学之士撰定。有的含有忠孝传家,宁国安帮,克勤克俭,光大家业之意,有的则赋予其颂扬祖宗功德,敦励后昆奋进的内涵,也有的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六爻来撰选的。但是,所有的字辈谱都无一例外地饱含着强烈的憧憬未来,期盼繁昌,追求高尚的民族心态,昭示着中国姓名文化的深厚底蕴。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等。

在此,以孔门字辈谱为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谈及孔姓,也就不得不谈到孟曾颜这三个姓氏。在华夏众多的姓氏中,唯孔孟曾颜四姓使用统一的排行字辈,且为皇帝所赐准,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罕见。因历代封建王朝曾规定:孔子、颜回、孟子的后裔都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专掌祀典祀产,而曾子后裔却未享受这世袭的礼遇,故在1539年,嘉庆皇帝鉴于“四贤一体,皆有大功于吾道,而曾氏独无世袭,非缺典欤”,便下诏寻找曾子后裔,因曾据南迁江西后山东一直无曾姓人居住,因此曾质粹奉旨东归(从江西回迁山东),封为翰林五经博士;清康熙帝玄烨赐孔、颜、曾、孟四姓使用统一的排行字辈。由于孔子、颜回、曾子、孟子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注:孔子母亲是颜徵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历代皇帝恩赐给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的特殊待遇和荣誉尊称,这也是孔颜曾孟四姓使用统一排行字辈的根本原因。这也给后世关于字辈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思潮的兴起,人们取名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一些人在起名时就不在过于注重字辈谱了。期间也由于种种原因,兴起了一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姓名。比如“计划”、“方针”、“政策”、“建国”等名字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字辈文化的陌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一轮修谱热的兴起,一些地方的姓氏族人在编修新家谱的同时大都又新撰本族的字辈谱。这些在新时代编修的字辈谱,尽管仍然沿用了传统字辈谱的形态。但是,在内容上,则突出了时代特色,加入了“民主”、“和平”、“进步”、“发展”等新内容,充分体现了爱国、爱家、富民、强国的思想情趣,从而使字辈谱作为我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取名方式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需要谈及的是,当前中国重名现象非常严重,一直以来也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说的弊病。有学者建议提出了使用格式为"籍贯+姓氏+字辈+名字"的全名来解决重名问题。这也是新时期对于字辈的一个新用法,但是只是一时的新闻。如今很多家长为了别出心裁,将英文字母或者生僻字用在小孩取名上,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四字甚至五字的名字。确实有必要从古人的取名中汲取智慧。

P,S,由于文章简便需要,故而省却了参考文献,见谅。   


来源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9336958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5 17:30 , Processed in 0.1270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