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0|回复: 0

甘坑村:在开发中保护的“客家小镇”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13 18: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坑村还保有以前的建筑布局。

在村里行走,园林风格也可见到。



精美的木雕,出自本土的工匠。


这样的小楼是否很怀古?

策划缘起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一声炮声,将深圳带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在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时候,散布在深圳的逾千个自然村落却在黯然消失。但是,那些悠远绵长的客家山歌,那些欢腾威武的麒麟劲舞,那些盛满亲情的宗亲大盆菜……却始终都在深圳土著人的梦里出现,在新深圳人的口中传扬。探寻一座城市的发轫,总能瞥见斑驳光影里渐行渐远的旧时村落。正是出于这种考量,《晶报》推出了大型年度策划“寻访远去的村落”活动。深圳著名书法家侯军先生应邀为本次活动题字,特此致谢。甘坑村是这一活动的第一站。
晶报记者 习风/文 高雷/图
在龙岗区布吉街道,有一个不太知名的社区叫甘坑。一听这个村名,我们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四山环抱、活水长流的小山村。
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谢文明、卓美发就是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才留了下来。当然,要在这个瑶族人控制的地区定居,冲突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很快,瑶汉两族便从冲突到和谐。随后,邓姓、张姓、钟姓、彭姓、李姓、叶姓、刘姓、陈姓客家人也结伴迁居至此。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村就有了100多人。
甘坑之甘者,甜也。什么甜?水甜。甘坑遍布泉源,泉水清凉透澈,如甘露一般,先民们无论在哪里劳作,都可以就便找到泉眼。让我们静下来设想一下,先民们劳累口喝之时,顺手掬一捧甘泉,解渴提神、沁心润肺,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好山好水,加上人勤,自然有好收成。甘坑村种植的菠萝大个糖心,甘坑村种植的桔子皮薄肉厚,甘坑村种植的沙梨肉爽多汁,甘坑村种植的柿子金黄流蜜。仅以沙梨为例,世人难以见到的“暴梨”在甘坑随处可见,当地村民有“一个一斤多,一餐吃一个”的说法。
如果说村民们的主业是种水果,那么凉帽制作则是这里最大的副业,以至于在甘坑,有一个自然村就叫凉帽村。
凉帽是个什么物件?对于如今的深圳人来说,或许较为陌生,但是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的话,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你仍旧可以从忙碌工作的环卫工人的头上看到。如果对惠安女的形象有所了解,那我告诉你,惠安女不离身手的那个帽子就是凉帽。
甘坑的凉帽手工精细、轻薄如纸、款式多变。满山遍野的“赤竹”,是凉帽的制作材料。但是要制作这么一顶看似简单的凉帽,却并不那么简单,据说仅主要工序就有33道之多。中国南方的客家妇女当年都以戴甘坑凉帽为自豪,其原因正在于此。
“荷坳屋,雁田谷,甘坑菠萝布隔粟,草埔蕃薯煮麦粥,石碑头米西仔多过谷。”流传于宝安县的这个民谚道出了本地各处的特产及其依存关系。甘坑正是以其水果和凉帽作为交换的产品养育着一代一代的甘坑人。
甘坑的水果与凉帽能成为名品,自然与此地的交通便利有关。布龙路还没有开通前,龙华、观澜一大片地区的居民要赶集香港、深圳,必须经过甘坑,累年积月,甘坑也就成了客商云集之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甘坑村被原宝安县确定为国家水果出口基地并享有特殊政策。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甘坑村收摘的全部水果都低价卖给国家出口创汇,甘坑凉帽也出口到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当然,国家也没有忘记这个创汇的小村子,大量的进口化肥配给,使甘坑村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村民们粮食短缺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村民们还清楚地记得1970年国家奖励的手扶拖拉机进村时的热闹场面,也记得丰收牌拖拉机、日产三菱汽车开进村里的情景。而甘坑的后代的子孙们,也承接着前辈们先公后私的高尚品德,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牺牲自己成全国家的大局意识也被认为是一种甘坑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这几年,甘坑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甘坑村已经成了甘坑老村,在老村旁边的山上,230户原村民们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楼房。与这些楼房一起更新的还有学校,全新的甘坑学校已经成为社区一景。
甘坑人确实过上了幸福生活,过上了当年定居在这里的祖先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但是甘坑人也有随之而来的忧虑:曾经遍布山间的泉眼已经干涸,曾经为国创汇的水果树已被拔起,曾经饮誉东南亚的凉帽几乎绝迹……我们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可我们如何告诉后人我们来自哪里呢?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保护传统的忧患意识,当新一届的社区领导班子提出把甘坑老村打造成客家农耕文化村的时候,全体村民们用自己的行动投下了赞同票。短短的时间内,甘坑村的旧房业主就与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签署合同,眼下,第一期改造已经收尾,整个工程预计将于两年后完工。
按照布吉街道和甘坑社区描绘的蓝图,甘坑人将把这片闲置的老屋打造成集本土客家乡土饮食、传统民居生活、蔬菜种植、土特产展示、乡土文化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圳客家小镇。如果你想住客家老屋、听蛐蛐叫声、品深圳土菜、当一日农夫,甘坑农耕文化村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这或许就是甘坑村对于布吉街道、龙岗区和深圳市乃至中国的典型意义所在。
甘坑的传说
打虎英雄
相传,二百年前,牛尾岭中段山涧里面有一石洞(现在还在原处),石洞藏有一条老虎,这只老虎特大,专吃附近村庄的猪,每月叼好几头,但对甘坑村牲畜秋毫无犯。
当时受老虎危害重灾区是西边的樟坑径村。一天,樟坑径村村民们持各种器械一路呐喊着上山,其中有一位四方手青年举起三齿铁叉,狠劲插进老虎喉咙,将老虎打死,可四方手举着的双手却怎么也放不下来。正在焦急之时,一位私塾先生毛遂自荐愿为一试。先生把四方手带到人群中间站好,出其不意地把四方手裤子一扯,四方手本能地放下双手拉住裤子,四方手的双手活动正常了。
妃子村的灭亡
约250年前,甘坑村西北面3公里处牛尾岭山下有个小村子,叫“合罗口”。村子里世袭村长在苏州有一富甲一方的亲戚,村长家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都会送到苏州读书。
村长有一女儿,名慧玲,也被送到苏州读书。10年之后,原来的小女孩出落为貌美如花的少女。一天,乾隆在苏州河泛舟,忽闻岸上有古筝弹奏,乾隆被那优美的曲子吸引住了,然后沿着那美妙的声音寻去。后来,慧玲被乾隆派人接进宫中,成为妃子。村长得意了,将村名改为“妃子村”,开始仗势凌人,鱼肉乡里。附近各乡联名写状上告朝廷。皇上震怒,责令地方官员查实后,派官兵围剿匪民。清兵进村不见一人,正待撤走之时,几声公鸡啼鸣突然打破了大山的寂静。官兵循声展开包围,最终全村百余人无一幸免,全部被杀。这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公鸡报信惩恶人。
甘坑特产
甘坑凉帽
是甘坑人用竹子编成的用以遮阳的帽子,曾以手工精细、轻薄如纸饮誉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如今是深圳本土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这种凉帽以当地山上的“赤竹”为主要原材料,仅主要工序就达33道之多。
暴梨
甘坑盛产沙梨,且肉爽多汁,其中重一斤以上者被村民称为暴梨。村民有“一个一斤多,一餐吃一个”的说法。据传当年有张氏兄弟专门设计一种坚固的大桷,将暴梨运至广州香港一带销售。
   


来源链接: http://news.ifeng.com/a/20140513/40271518_0.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5 05:56 , Processed in 0.1259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