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7|回复: 0

《广东客家文学史》序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13 13: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远清
2013年,我和中学同学罗可群教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客家文化国际论坛”不期而遇,他当时送我《澳大利亚客家》新著。在我看来,他的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广东客家文学史》。
作为岭南文学的一个分支的广东客家文学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这个课题难度较大,因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一直未曾出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可群的《广东客家文学史》问世了。笔者与作者交往多年,早知他从大学读书时就注重搜集客家文学史料——尽管工作岗位有多次变动,但几十年如一日从未中止这一工作,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积累,终于取得了这一丰硕成果。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是首部将客家文学以“史”的面目出现的奠基性专著。全书论述了从张九龄到古直的文学创作,其中既有像宋湘这样的“客家才子”,也有像洪秀全这类革命文学家;有像黄遵宪这样“走向世界”的诗人,也有对广东客家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丘逢甲。所研究的对象从唐宋到近代,其时间跨度之长,是同类著作无法企及的。作者认为:“客家文学孕育形成于唐宋,生长发育于明清,蓬勃发展于近代。现当代的客家文学则已经有了自觉意识,逐步走向成熟。”这样的分期和论断,显出思考的严密和分析的细致,体现出作者扎实做学问的功底。
罗可群有关客家文学的分期论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论述每一时期的作家,作者均注意把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与对客家文学的影响融会在一起研究。
在如何对待史料问题上,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轻史料的收集整理,把文学史写成“史论”著作;二是单纯搞史料排比组合,把文学史弄成史料长编。罗可群的这部《广东客家文学史》,避免了这两种偏颇。即是说他既重视史料搜集,不搞“以论带史”;同时又对史料作出分析,并重视作家们的理论建树以及建构自己的客家文学史观。罗可群认为:“客家文学即是有客家人特色的文学,它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描绘客家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表现客家人的思想感情。”这与笔者认为“客家文学范围不宜过宽,如客家作家写的作品不一定是客家文学,即使有时用某些客家生活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李金发的《弃妇》),也不一定是客家文学”的看法是有差异的。笔者不想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罗著把《弃妇》及蒲风的客音体叙事诗《鲁西北的太阳》当作客家文学论述,符合该书的总体看法及体例,这自然也是一家之言。不过,笔者认为书中有个别论述仍与“客家文学”扣得不紧,像廖仲恺的诗词只能是“客家人的文学”而非“客家文学”,因其中并无“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描绘客家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内容。
从文化角度对客家文学进行研究,其终极目标是解读作品,是为了用文化学乃至民俗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开客家文学艺术魅力之谜这一问题。因此,作者在论述各个时期客家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又用不少篇幅对客家谣谚、客家山歌、客地说唱、客家民间故事这些最地道、最正宗、最迷人的客家文学作了细致独到的文本分析,使文人创作与民间艺人创作互为辉映,增强了这部论著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客家山歌的源流及其艺术特色的归纳,不是搬用现成的理论术语去套,而是用心灵去感受,用欣赏者与评判者的眼光去为读者指点迷津,致使客家民间文学的风格色彩得到强烈、鲜明的显露。第六章无疑是罗著提供文化意蕴最多的一章。
广东客家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岭南社会、时代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广东客家文学有助于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的整合和发展。作为一位客籍学人,笔者衷心希望罗兄哪怕旅居海外仍要持续不断研究客家。如今,《广东客家文学史》增订本的出版,相信一定能引起更多人对客家文学乃至客家文化研究的兴趣,并祝愿作者的客家文学史研究能更上一层楼,从而把整个客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推向新高峰。
(作者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本文有删节)
   


来源链接: http://www.meizhou.cn/2015/0814/409743.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30 09:37 , Processed in 0.1231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