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5|回复: 0

打造龙岗版“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9 0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时九个月调研形成的六万字课题报告《龙岗区客家文化综合开发研究——探索客家文化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日前正式出炉。
这份由龙岗区政协经济委牵头的年度重点课题报告指出,客家文化是增强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沟通桥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龙岗作为深圳市副中心、客家文化集聚区,寄托和彰显了“千年榕树一条根,四海客属一家亲”的家国情怀。面对国家战略,龙岗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建设,将龙岗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课题组重点提出“1+8+9”建议。即:以龙岗河为纽带,打造一河两岸客家文化风情带;以打造“一街道一特色”,形成八大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的特色项目;在全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点,打造九大基本项目。关于“1”,课题组甚至提出充分利用一园、一河、两岸打造龙岗版“清明上河图”。
该课题报告受到龙岗区委的高度重视。近期,在区委常委会议上,龙岗区主要领导专题听取课题汇报,高度评价调研成果,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深入挖掘龙岗客家文化,加快推动客家文化与产业融合。另外,课题报告中关于“打造龙岗河一河两岸客家文化风情带”的重点建议,已被直接转化为龙岗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东方 (图片由龙岗区政协提供)
谋略传承客家文化 推动“文产融合”
两百多年前,清政府一纸“迁海复界”,使得生活在赣、闽、粤边境的客家人迁徙到龙岗,一卷辉煌的客家拓荒史就此打开。如今,龙岗区户籍人口中超过80%是客家人,来深圳打拼的外来客家人也有不少选择落脚龙岗。两个多世纪的文化积淀,锻造出勤劳勇敢、崇文重教、开拓进取和包容开放的客家精神。
“龙岗客家文化具有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鲜明特质,是一种新型的客家文化。”课题报告指出,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地居民到龙岗定居,龙岗客家文化融合了外地移民传播的文化,吸收和容纳形成了深圳独特的移民文化,其文化内涵是多元和包容的。课题报告认为,保护与传承客家文化,是提升龙岗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客家文化是深圳的根、龙岗的魂,发扬客家文化是增加龙岗深度、深圳厚度的重要抓手。同时,伴随着大量外来人口融入及移民文化的冲击,客家文化日渐式微,龙岗区亟须重视客家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客家文化也是增强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沟通桥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题报告认为,龙岗区作为深圳市副中心、客家文化集聚区,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寄托和彰显了“千年榕树一条根,四海客属一家亲”的家国情怀。“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龙岗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建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和智慧,将龙岗区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之所以提出上述构想,课题组作了深度分析。课题组认为,龙岗区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客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圳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龙岗区共有189处客家文物点,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客家围屋,鹤湖新居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龙岗区保存了客家方言、戏曲、传统工艺、岁时节日、民风民俗、祭祀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舞麒麟、布吉甘坑凉帽制作技艺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岗皆歌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客家围屋,共同承载了城市形态和社会心理的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艺术价值。”课题报告还提到,龙岗区具有良好的文创产业环境优势、强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优势、雄厚的教育与创客优势、充裕的文创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实践。
课题报告就龙岗客家文化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和策略。发展目标是,挖掘龙岗客家文化内涵,融入时代发展要素,拓宽传统的客家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延伸客家文化产业功能,推动其与城市各项资源的交叉、融合、渗透,达到客家文化产业增值的目的,形成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网状产业价值链结构,带动龙岗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实现龙岗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策略为,坚持“保护性、多元化、创新性”三大原则,采用“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共融共生、有益融合、产城融合”五大发展策略,探索并形成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岗模式。
关于发展策略,课题报告特别提到,要顺应城市特征由“千城一面、特色缺失”向“延续文脉、山环水润”转变的城市转型思路;通过客家文化产业化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构建龙岗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另外,课题报告认为,要构建客家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事业的反哺机制,细化客家文化资源保护制度,健全和落实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定向资助、专项奖励等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公共客家文化服务。
课题报告还就龙岗区客家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提出建议,认为可采用“客家文化+”的发展模式。“客家文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家文化产业化”,是指以往在经济发展中被忽略、被牺牲的客家文化,借由创意、想象力与科技之助,重新赋予生命力,重新加以再造,而形成一种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二是“文化产业客家化”,是指将原先的工商业导向的掠夺式、入侵式、剥削式产业,以及失去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农林渔牧业、手工艺品业等,转型为兼具客家文化内涵的产业。
路径“1+8+9”打造龙岗版“清明上河图”
谋定而后动。在明晰龙岗区客家文化发展战略后,课题报告提出了“1+8+9”实践路径。其大意为:以龙岗河为纽带,整合龙岗河沿线的龙园、鹤湖新居、梅冈世居等客家文化资源,打造一条客家文化风情带;在辖区8个街道遴选试点,打造“一街道一特色”,形成八大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的特色项目;在全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点,打造九大基本项目。
“1”是龙头项目。课题报告提出,以“客韵龙岗、水岸慢城”为文化主题,依托龙岗河、龙园公园、龙兴寺、鹤湖新居、梅冈世居等资源要素打造客家文化风情带,使之成为龙岗区文化地标、深圳市慢生活体验区、珠三角重要的短期旅游目的地、全国顶级特色文化街区、“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全面激发龙岗客家文化产业的活力。该项目位于龙岗河盛平桥至新生桥沿线,河道全长约2公里。规划范围为河道及两侧拓展200米至1000米左右的用地范围,面积约3.5平方公里。
按照“功能分区”,龙园为项目“龙头”,龙岗河为“龙身”,总体功能分区为龙岗河客家文化生态走廊、滨河客家文化商业街区、客家生活风情街区。其中,龙岗河客家文化生态走廊主要项目有客家文化博物馆、奇石博物馆、客家船渡文化河等;滨河客家文化商业街区将以南京秦淮河、武汉楚河汉街为标杆,打造全国最繁华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商业街区;客家生活风情街区则围绕鹤湖新居、梅冈世居、台湾美食街等重要的客家人文节点,通过对片区旧建筑立面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的方式,重现客家人传统生活风情,打造客家生活风情街区,主要项目有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
“8”是启动“一街道一特色”客家文化项目。课题报告提到,龙岗街道的项目是“龙岗河客家文化主题博物馆集群”,项目以龙岗河为主轴,通过文物径串联沿线丰富的古民居古村落资源,建设客家文化主题博物馆、科普教育主题博物馆和企业文化博物馆;布吉街道的项目是“甘坑客家小镇旅游目的地”,项目以客家文化和工艺美术为内涵依托,以客家风韵建筑为空间载体,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地;坪地街道的项目是“新桥世居低碳博物馆”。项目对处于坪地国际低碳城的新桥世居,一方面充分发挥其客家文化属性,另一方面又要凸显区域产业特点,建设低碳博物馆;龙城街道的项目是“西埔新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位于龙城街道新老西城市更新单元四期范围内,根据周边居民的诉求和需求,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湖街道的项目是“大围创意办公基地”。平湖是龙岗区未来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平湖大围应依托这一优势,建设创意办公基地;横岗街道的项目是“茂盛世居客家服饰博物馆”,将依托茂盛世居这一重要的文物资源,建设客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以及集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客家服饰产业的孵化基地;南湾街道的项目是“南岭围休闲书吧”,将依托南岭围建设休闲书吧,发挥重要的文化传播和都市休闲功能;坂田街道的项目是“杨美村炮楼院创客空间”。坂田是华为所在地,是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集聚地,项目充分发挥这一人才优势,依托杨美村炮楼院,建设创客空间,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9”是实施九大基本项目。分别为深圳龙岗客家文化产业协会、龙岗老街客家文化主题夜市、龙园客家迁徙故事雕塑群、龙城广场客家文化活动基地、客家文化主题连锁餐饮、客家文化主题连锁酒店、客家文化生态休闲绿道、客家文化主题儿童教育基地、客家文化主题创意中心。其中,关于深圳龙岗客家文化产业协会项目,课题组提出,该协会主要承担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联合其他部门举办“世界客商大会”三大职能。关于龙城广场客家文化活动基地,课题组提出借助龙城广场、龙岗文化中心和“三馆一城”,举办深圳客家文化节、龙岗客家文化旅游季、客家山歌文化节、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等客家主题文化活动。
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激励客家建筑“保护性开发”
除了谋略布局,课题组还就保护客家文化、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提出了政策配套的建议。“客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需要龙岗区委、区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课题组建议,借鉴北京、巴黎等传统文化名城通过政治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契机,强化对文化产业作为龙岗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加大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课题报告共提到七个“政策支持”建议。“将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纳入龙岗区‘十三五’规划”为建议第一条。课题报告称,要树立客家文化资源产业观念,将客家文化资源当作文化产业资源来经营,整合本次课题研究成果,将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和理念纳入《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去。
“运用新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推介客家文化”为建议第二条。课题报告认为,当今时代网络媒体极为发达,利用网络媒体创新龙岗客家文化宣传大有可为。“建议运用新媒体力量,开通‘龙岗客家’微博微信,定期推送宣传龙岗客家文化;开设客家话电视频道和电台广播,引入独具客家特色的电视节目和电台广播。”
第三条和第五条建议提到,成立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专项经费、建立客家建筑修缮规划审批的绿色通道。课题报告称,客家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修缮费用往往让开发主体望而却步,建议政府成立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专项经费,以激发开发主体的投资热情;客家建筑修缮和改造过程中,往往面临项目归类难、规划审批难两大难点,由于没有绿色审批通道,致使项目迟迟无法实施。因此,建议设置专门的审批渠道,对于整改类项目,适当放宽政策,允许部分加建和改造,或允许周边空地一并纳入项目进行申报。
“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为建议第四条。课题报告指出,对文化遗产继承人从事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税收收入实行减免或优惠政策;制定传承人奖励机制,每年根据传承人等级、参与各类活动次数以及活动开展效果等指标,给予相应奖励;举办濒危保护项目传承人培训班,鼓励传承人自觉、自愿、自行地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建议是,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激励客家建筑的保护性开发。课题报告称,城市更新改造和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建议将客家建筑的保护列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申报及单元规划编制程序;对于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及附近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据文物自身价值,结合周边用地功能,探索活化利用模式;探索地价优惠等政策,激励客家建筑的保护性开发。
“出台客家建筑产权认定政策,提升客家文化产业的可操作性”为建议第七条。课题报告提到,龙岗客家围屋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产权问题。大量客家围屋建设年代久远,缺乏产权支撑,严重制约后续产业化开发。建议政府选择性放开政策,针对市、区级重大项目,建立“确权绿色通道”。或参照城市更新中老屋村认定相关政策,予以“一围屋一产权”认定。另外,客家围屋多为家族建筑群,权利主体多元,权利人分散,制约后续产业化开发。建议遴选试点,统一由政府出面进行统租,由政府主导或交由市场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活化利用。
   


来源链接: http://news.163.com/16/0120/07/BDOMTBDU00014AED.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2 11:58 , Processed in 0.1310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