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5|回复: 0

放眼东南 讴歌改革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4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0:00 东南早报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掌门人”张胜友前来厦门为经济特区25年周年庆典抒写“海恋”,并为《东南早报》题词——

  □早报记者郭桂花文/图

  今年月份是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庆典之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掌门人”,中
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应邀来厦门,总撰了电视政论片《海恋:厦门经济特区25年》(以下简称《海恋》),将力争于今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推出。

  在厦期间,早报记者采访了这位闽西大山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引发中国出版业改革的第一人。

  在张胜友看来,大海是厦门的底色,诗意是厦门的音符。厦门,“无处不飞花,无处不绿茵,无处不优雅”。离开家乡近30年,张胜友近日重返厦门,奋笔疾书,将让世人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这座令人神往的国际花园城市。一周来,记者在厦门见证了他采写《海恋》的全过程。

  早报讯(记者郭桂花)张胜友远离家乡近30年,却时刻关注着故乡的发展,如今的他已58岁了,却仍然无法停下抒发情感的那枝笔。在厦门采写政论专题片时,在早报记者的诚恳邀请下,他欣然为早报题词“放眼东南,讴歌改革”。

  此次来厦门采写政论专题片时,很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做,因为“划不来”。朋友们都说:“你名气早已十分响亮,何必再做这样的‘苦差’?”可他并不这么想,只要能为故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物名片

  张胜友

  年出生于龙岩永定,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先后荣获国家级及各类文学奖项20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语文教科书。

  他在作家出版社主政整整九年,对他离任时的《任期责任审计报告》表明,作家出版社出版各类获奖图书达100多种,年图书发行总码洋由1200万元飙升至1.8亿元,增长15倍;国有资产年平均增长率31.15%,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年均增长率39.55%,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67.60%。

  ■记者:您每年往来厦门,都是行色匆匆,此次住下来采写厦门25周年特区专题片,有何深刻体验?

  ■张胜友:厦门作为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与深圳、珠海、汕头以及海南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它们共同担负起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场与排头兵的角色。然而,厦门经济特区作为独立的“这一个”,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厦门经济特区除了保持它的高速发展之外,特区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协调发展,比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经济与教育、经济与科学,尤其到了后期非常讲究以人为本,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厦门,除了它的高楼大厦以及不断涌流的社会财富,包括快速增长的GDP数据,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厦门、和谐的厦门、美丽的厦门、可持性发展的厦门。

  另一方面,厦门具备独有的区位优势,与台湾一水之隔,可以说从特区设立的第一天起,就担负起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神圣使命。所以,厦门特区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成为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也将成为两岸三通直航的重要码头,厦门特区在对台作用方面是中国的其他经济特区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我这次写作的思想冲动与文学冲动之所在。

  ■记者:您曾采写过有关泉州、石狮、海沧、海西等专题片,据说,当年邓小平还特地调看了《十年潮》和《历史的抉择》这两部影视政论片,这在当时引起怎样的反响?

  ■张胜友:《十年潮》的写作始于1991年9月,定稿于1992年2月,《历史的抉择》则于1992年9月定稿,这正是小平同志“南巡”发起新一轮改革热潮时期,所以小平同志亲自调看了这两部影视政论片,小平同志看完后给予了肯定和赞许:“这是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我所看到过的一部很好的电视片。”《历史的抉择》还作为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片,在大会期间向全体代表播放,《光明日报》也于此期间全文刊发了这两部影视政论片的解说词,央视曾采用滚动播出方式,反复播放了《十年潮》(四集),应该说这是中国电视报告文学的盛事,在当时的社会上确实引起了强烈反响。

  ■记者:福建省委以及卢展工同志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胜友:我曾在上一部电视专题片《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如此阐述:“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缘相邻,血缘相融,文化相合,经贸相通;同时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赣、皖、湘广阔内陆腹地,毗邻港澳、独具连接两岸三地的区位优势。”就文化来说,此乃河洛(闽南)文化、闽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交汇的东南经济活跃之地。

  福建作为东南沿海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它一直走在前列,人们常津津乐道于改革开放之初,项南同志主政福建时所提出的“大念山海经”,给予福建所带来的巨大观念上的冲击。而今日福建省委以及卢展工同志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我以为是这一届福建省委力图有所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站在一个更开阔的视点上引领福建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举措。我作为一个福建人,为之欢欣鼓舞。

  ■记者:您曾写过《张胜友观察:2005,出版业应“以人为本”》这篇作品,也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引发中国出版业革命第一人”,您认为2006年的出版行业将有何种发展走势?

  ■张胜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近日已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可以预言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年。在《意见》中对出版业的改革,有比较明晰的思路。全国各类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作为“党社”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外,其余都要转制为企业,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所有的出版集团都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而一些各具特色的中小出版社也要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发挥优势进军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所以,2006年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惨烈。当然,国家将加大整治市场的力度,严厉打击盗版,培育规范有序的竞争大市场。

  ■记者:您从一个记者、作家到“出版界的一匹黑马”,如何力求扮演好各个角色?

  ■张胜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既接受了文革前17年的系统教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深刻体验了上山下乡运动的艰辛与磨砺,又恰逢其时,参与了全国首届恢复高考,大学毕业后又有幸在《光明日报》这样重要的媒介担任记者工作,其后又在作家出版社这种国家级的出版单位领导实施了出版改革。所有这一切给予了我思想和观念极大的冲撞,给予我的写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极多的锻炼与提高,所以说我要感恩于这个时代。我以前曾经说过,历史给予这代人磨难,也给予这代人厚爱。

  ■记者:时下,“报纸消亡说”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张胜友:时髦的说法,纸介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直接介入传媒业,既带来空前的机遇,当然也对传统的纸介媒体带来空前的挑战。但是各种形态的媒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并各自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问题是纸介媒体在传媒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应从报纸版面到管理体制都不断有所创新,同时,报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报纸消亡说”了。

  ■记者:中国期刊市场将向世界开放,中国的期刊准备得如何?

  ■张胜友:我国现有期刊总量已超过9000种,可以用一句“空前繁荣”来加以形容,当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文化生活趋向多元,大众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快餐化。一批应运而生的期刊在期刊市场风生水起、左右逢源、风光无限。相对而言,约占到10%的文学期刊普遍陷入经营困境。这就对文学本身提出了一个强烈的警示:文学能否与大变革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始终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张胜友在《厦门文学》创刊55周年新闻发布会与文学报告会上称———

  谁说文化产业不赚钱

  早报讯(记者林泽贵)昨日上午,《厦门文学》创刊55周年新闻发布会与文学报告会在厦门文联大楼举行,张胜友出席报告会,并以一场生动的讲座《文学与市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拉开“著名作家系列讲座”序幕。

  “去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推进20多个年头。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掀开体制改革之页的时候,人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所有人的生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国家确认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的许多文化人也都还没有意识到文化人的生活和命运将发生改变。”这是张胜友的开场白,他说,2006年将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年,这是一个潮流,不可阻挡。

  张胜友说,以前文化被当成宣传、阶级斗争的工具。以前的经验中,文化是花钱的,其实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是一个朝阳产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一个最新数据,去年全世界GDP是44万亿美元,美国是12万亿美元,日本是4.7万亿美元,中国占了2.2万亿美元,全世界超过2万亿美元的强国只有6个。美国的12万亿美元中,文化产业创造的财富占到10%,差不多是1.2万亿美元,这比中国GDP一半还多。张胜友说,文化体制不进行改革,文化产业不做强做大,中国要变成现代化的强国是不可能的。

  《厦门文学》1951年2月10日创刊,当时名为《厦门文艺》,1985年7月改名为《厦门文学》,是厦门惟一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是福建省及中国最老牌的,极具“海西”和闽南特色的文学杂志。如今,《厦门文学》已经走过55个年头,已有多个品牌栏目在全国打响。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18 10:56 , Processed in 0.1421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