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6|回复: 0

土楼,最古老最奇特的圆楼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3 22: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遗传承人 土楼 徐松生
文:上海站记者 李晓璐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风格:五凤楼、方楼、圆寨。这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为常见,也常常并存。它们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徐松生为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
策划:赵洁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办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土楼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以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它因历史悠久、风格奇特、气势恢宏、结构巧妙为世人所惊叹。徐松生是现今土楼修建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客家人的他不止一次提起土楼的魅力,也是,那拔地而起的“奇葩”建筑不正是让他魂牵梦绕的“家”嘛。
土楼就是一个大家庭
采访徐松生不太容易,作为土楼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没有任职于国家任何建筑行业的机构,这几年也没有土楼的新动向需要他参与。待记者经过多方打探,终于联系到他时,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感慨:“我现在是空有一身技艺,却无处施展。”
土楼,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也是徐松生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徐松生说,土楼之所以也被称为“客家土楼”,是因为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造、所居住。“早年,我们客家人从中原迁移至闽西山区,初始建造的都是草木房,可是草木房经不起盗匪和野兽的袭击,所以我们慢慢建造了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土楼。”
徐松生记得,童年时候,居住在土楼的这几百户人家犹如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邻里的那份和谐、融洽与热情是居住在“洋房”里的人们所无法感受的。对于土楼的许多知识,徐松生也是在那里获得的,“晚上吃过饭,土楼里的居民们都喜欢围在一起闲聊,谈古论今,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最喜欢听老人们讲述土楼的历史和文化。”徐松生对土楼的感情,也是从那时建立起来的。
徐松生介绍,“当时客家人并不富裕,生活在山区又行动不便,聪明的客家人选择就地取材建筑房屋,所以土楼是以当地的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对于外界盛传,建造土楼还需掺入红糖与糯米饭这一观点,徐松生笑了,“这不是浪费粮食嘛!那个时候的客家人都这么穷了,就地取材就是为了省钱,怎么可能选用过年才能买到的糖和糯米,而且建造这么庞大的一个土楼,得耗费多少粮食。”徐松生说这完全是以讹传讹。
参与维修
广东省大埔县的花萼楼
曾有人评价,“客家土楼似古堡般巍峨苍朴,又似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宏;像大自然的蘑菇拔地飞腾而上,又像黑色的飞碟自天而降。”的确如此,土楼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仿若与天地相融,是藏匿林间的、弥漫着浓郁乡土生活气息的“世外桃源”。
“尽管土楼都是以土为材料,却依然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是非常适合一个家族一起居住的地方。”聊起这些,徐松生颇为自得,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土楼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怕水,“所以土楼常常建造在高于地面一米多的地方,而且一旦漏水就需要及时维修,不然瓦片、生土都会烂。”
徐松生说了一半,突然叹息道:“好久都没修建过土楼咯。”此言不假,徐松生上一次接触土楼修建工程还要追溯到2002年,广东大埔县的花萼楼发生大面积坍塌时,徐松生被邀请去维修。“我前后去了两次定方案。起先是花萼楼大门顶墙体产生崩塌,第二次去的时候,一层30个房间坍塌了7个房间。一开始,我也没有看出原因,后来我让工人打了三个3米深的井窟,才发现土墙倒塌是由于基础泡水、内外墙面下沉不均、外墙陷落倾斜而引发的。”探查出原因后,徐松生提出了生夯筑土墙的一套维修方案,并带着他的施工队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5个月后,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广东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圆形客家土楼重新对外开放。
相较于其他建筑专家提出的现代技术维修方案(用成钢箍墙),预算经费高达50多万元,徐松生靠着自己多年对土楼维修的经验,竟只花费了18万元,不由人不感慨其巧夺天工的土楼营造技艺。
72道楼梯 竟然不用一个铁钉
投身建筑行业半辈子,让徐松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土楼修建经历莫过于修建集庆楼。徐松生记得,那是2001年的6月的一天,初溪村书记徐谋光找到他并邀请他修建集庆楼,“当时的集庆楼屋面大部分檩椽都腐烂了,瓦顶透光,挑梁腐朽,墙体严重变形了,楼内柱子歪斜的最大角度超过30度。”
如果这座素有“最古老最奇特圆楼”之誉、占地2826平方米、距今近五百年历史的土楼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无疑是土楼文化的一个重大损失。即便如此,这个维修工程之大、危险系数之高、启动资金之少(只有永定县博物馆下拨的2万元)让许多建筑师都不敢应承下来。可是徐松生却答应了,“当时村书记和我说:‘如果你不做,没人敢做了,整个村子都要废了。’”徐松生一听,心都揪起来了,他视土楼为家,那是能让他心灵安定的地方,他不舍得。
然而,修复的困难却超乎徐松生的设想,“要修土楼,就得先拆,可拆的时候一开口,有任何细小过失,整个楼就可能全毁了,当时状况非常危险。我们死掉事小,可这文物费掉那就太可惜了!”徐松生回到家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决定将土楼一分为二,然后再全部拆开。徐松生选择从歪斜程度较轻的一边开始动工,“锯第一根抬梁的时候,我们整整花了三天时间,20厘米左右的木头,我们只敢3毫米接着3毫米慢慢锯。就怕一旦抬梁变动,土楼就会因为向心力而倒下。这根抬梁快锯断的时候,我甚至让其他师傅先离开,然后交代和我一起锯的老师傅,如果土楼发生坍塌,你立刻从身后的窗户跳下去。”
三个月之后,集庆楼顺利出现了一道口子。八个月之后,集庆楼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维修。提心吊胆了八个月,徐松生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除了忐忑不安,这一段经历也让徐松生收获了不少经验,“集庆楼第一层53个单元,我修的时候是将整层都拆下来,竟然没有找到一根铁钉。”这一发现让徐松生大开眼界,前辈们的智慧也让徐松生惊叹不已。“集庆楼的外圈有4层,72道楼梯,竟不用一根铁钉,实在是太令人佩服了。”
担忧土楼营造技艺失传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洋房”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徐松生也曾住过公房,但邻里间的冷漠与隔阂让他十分不习惯,后来他搬到镇上,受地形限制,他为自己和家人盖了一座“洋房”,“这座房子是依据土楼结构盖的,上可观天、下可看地,四个儿子一人一层,互相也能有个照应,中间还留出一个天井。”可是,在他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居住在土楼的日子。
也因为如此,曾住了二十余年的潘庆楼是他最钟爱的土楼,他笑称自己是“生在土楼、长在土楼、建造土楼”,但无法建造一辈子土楼让他始终耿耿于怀。“现在没有施展土楼营造技艺的平台咯,我们这一代懂土楼营造技艺的除了我,其他人都七八十岁了,我真怕这项技艺就要失传了。”
这句话是徐松生在采访中聊得最多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松生却感到内疚与惭愧,“不要叫我大师,也不要把我夸得多厉害。我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介绍,让更多人对土楼、对土楼营造技艺感兴趣。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技艺告知他。”
徐松生说,两年前,厦门园博苑曾找到他意图建造土楼。徐松生高兴坏了,来来回回去了厦门四次,进行设计论证、土质论证、工期论证。徐松生比划着说道:“如果这个工程做起来,我还可以再带一批徒弟。”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因为各种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徐松生说着说着,声音就低沉了下来,“真可惜啊。不然这项技艺还能再多维持几十年啊。”
从14岁第一次随父亲参建土楼,到2002年最后一次参与修复花萼楼,三十六年间,由他设计、施工、维修的大小土楼多达10余座。现今,虽说没有机会再参与土楼营造,可是每年总有一段日子,他要回去看看,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添一片青瓦、摸一摸柱子,算是聊以慰藉。
(感谢蔡琳霖女士、谢顺昌先生提供照片)
   


来源链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3/22/content_2574469.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8 02:08 , Processed in 0.1214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