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8|回复: 0

客家培田古村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1 18: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培田古村——古村随想
作者:含烟
摄影:星光 / 68463646/虫二 等

我对古村的兴趣,源自于喜欢。

2013930日,我以朝圣者的脚步走近了客家培田古村。

走近古村生命的内核,走进去又将怎么走出来?伫立了几分钟,我的思绪很快就和它连接了起来,与它达成了默契,达成了一种心有灵犀。



  起伏在建筑群里的情感内核

客家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河乡境内。推开古村的大门,一条条由碎石铺就细长的路面像柔弱的少女,温和地依附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脚下,这种细长形态在我看来,就如依附在巷道与巷道之间的一条条水沟,是这座古村的精神脉搏,是这座古村的灵感血脉,它维系着整个古村家族的快乐与疼痛;是客家培田古村的情感线,串织着整个古村家族的兴衰;是起点也是终点。

在这座古村的表情里,我看见了岁月移动的痕迹:黑褐色的墙体缝隙里渗透出三十多代人的血肉和体温,并露出殷实的质感,当我的身体贴近墙体,再用心倾听,有一种自然音韵传出,这是历史的音韵。

透过“三台拱瑞”、“官厅”等连成一体,分成六个方阵“九天十八井”的建筑群;雕刻在建筑房檐上那不同格局的图案,可以想象它昔日的辉煌,中原古韵顺道随车舟呼啸着以同心圆的方式在此往返重复及繁华。

事实如此,明清时期这里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也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水陆的中转站。如今这个中转站虽然早已成为时代的符号,但它曾经负载过的历史痕迹仍然依稀可辨:“万福来客栈”、“大通公司”、“早珍号纸庄”“布庄”等37家商号。

雕刻在建筑房檐上那不同格局图案:有的莲花并蒂开放,有的兰竹争秀,有的佳山佳水……虽是千雕百琢,却很难发见一丝斧凿之痕,明明是木屑拼就的图腾,仿佛是处处吻合天开的意匠。

……

我,走在古村的古意中,古村,起伏在自己的情感里。

“大和山道堂”是戒鸦片的场所。明朝末年,帝国主义的鸦片输入,疯狂地吞噬着中国的白银和国民健康,面对鸦片的肆虐,福建官府大力反击,并与输入鸦片者进行了一场场殊死战争。

战争,最能体现国家、民族的强大,最能体现氏族的责任感、亲情感。为了戒烟,古村家族辈分最高的吴文贵、吴郭隆、吴祖宽、吴在敬拟稿了戒鸦片的章程:

“鸦片之害人,甚矣哉!其气芬芳,入骨髓而多虫毒;其味凉苦,沁心脾而易染沉疴……”为了拯救吸食者,吴再敬、吴孝林、吴良辅、吴容庵、吴建德五人等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赶到千里之外的江西请来老师在“大和道堂”协助吸毒者排毒戒烟。

“济美堂”,相当于现在的慈善机构,是吴昌同生前建造的四座华堂之一。

吴昌同,出身贫寒,17岁学理财,走遍大江南北。后来自己持家管业,两湖开钱庄,汀州办油行,潮汕、福州营纸业,赚大钱,捐万金福州建宣何试馆,方便乡人到省府应试……奖掖孤儿,敬老抚幼等。

“拯婴社”彰显了古村浓重的亲感、情感内核。

“拯婴社”建于明朝,是拯久女婴的地方。据说由吴肖泉、吴树均、污明永、吴敦等先祖等倡导创建。在那重男轻女,盛行溺杀女婴的封建社会,培田先祖们竟然能够如此大胆而理直气壮,如此对女性生命尊重,作出这般掷地有声的举动,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走近“拯婴堂”,耳边仿佛不时掠过一声声从远古传来“拯救女婴”的呐喊声,振聋发聩。

其实,这呐喊并非仿佛,而是从“连城县志”里飞腾出来的:

“兹告四邻:有生女苦养而愿生养这,社内报明,给钱五白,薄助布姜;不愿养者,将女送至,给助如前,即抱助姓乳娘为媳;其畏累多者,这人送至,报明某姓,给此抱配如前。幸勿投之杀盆,留出一条生路,庶多一女必多一母,多一母必教子……行之四年,拯救女婴颇多,不惟贫富肯留,稳婆劝缚,即富室亦不溺矣。”

这是一段拯救女性的劝导文,也是这个客家古村的一部心灵史,更为当今社会改变男尊女卑视角的一个窗口。

看到“拯婴社”这个机构,我心里无数次产生这样的疑问,“拯婴社”的创建,是不是因了这座古村的先祖吴八四郎们那个时代没有官倒、妓女、流氓?是不是因了这座古村的先祖吴八四郎们那个时代很少行贿受贿,没有证券公司,没有盗版歌牒影牒者?是不是因了这座古村的先祖吴八四郎们那个时代客家培田古村还不上三百人口,百姓们过着天上人间,逍遥自在的日子?还是,于现在相比,先祖吴八四郎们的心灵更纯?天空的云彩更白?护村河的流水更清?四周的山峦更秀?……

其实,“拯婴社”的创建,应源自于先祖吴四八郎亲人那份血亲的精神因袭和受儒家文化熏陶所致。

先祖吴八四郎生于元代,卒于明洪武年间。文韬武略江浙为官。泰定年间,元乱,方国珍占领闽西两省称王,以婚姻关系笼络他。恰遇战乱,吴八四郎便由浙江逃离宁化,继而宦游汀连。为了得到一方能让跟随他一起逃难的亲人们过得舒心的环境,可以想象,他一定像堪舆术士一样,竭尽全力释放自己的智慧,毫不吝啬地消耗自己的心血。每到一个地方,都把自己所有的思想和对亲人的情感融化进去。

儒家传统文化,即孔子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把孝敬父母,供奉师长,慈心不杀,修行善业作为完善道德人格的要义,以此作伦常教化。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淫下,他们才有这种开阔的襟怀,有如此深切,滞重如山血亲的爱、亲感、情感。

“容膝居”据说由先祖吴乃青等创建,是女子“可谈风月”的学堂,是女子的一个自由天地。它向世人彰显了古村特有的个性,体现吴氏先祖们尊重女性,尊重生活的特质。

在看到“容膝居”之前,我是先看到了它照壁上四个“可谈风月”四个大字。

“风月”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自然景观,二是指男女之事。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教社会“可谈风月”那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事情就是这样,“容膝居”还真是女同胞们首先该学习“风月”知识,然后才是学习“四书五经”,学习怎么相夫教子,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学习婆媳、妯娌之间相互尊重与爱护的地方。

“容膝居”建于清朝。“容膝居”的创建起因,有人说源于从外籍嫁进客家培田村的一个姑娘,姑娘出嫁后不久就跑回娘家哭哭啼啼。经了解,是她不懂得尊老爱幼,闹得家庭不和。又有说,是这姑娘出嫁到郎家几个月了,连作为一个女孩怎么才能变成女人都不懂,于是,丈夫万分恼火,一气之下把她赶回了娘家。

因此“容膝居”的创立,不仅仅是吴氏先祖们尊重女性,尊重生活,在深层次上,“容膝居”创立者是内心经验的整体面对这个女子一次又一次被逼无奈时,他的血亲的爱,亲感,情感被融动了,而且,这份血亲的爱,亲感,情感自然也是整个吴氏家族的宗族情怀,精神整体倾向。

在“容膝居”的天井上有一副对联:“庭来竹友心胸宽,门庭松冈眼界宽。”还可见创立“容膝居”先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除了人性血亲直觉之外,还少不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内心的良善。

到“容膝居”门口,我突然私心大发,独自冲了进去,自作主张让实神守住躯体,让缘神穿越时空,看是否能遇见那些身穿旗袍,脚着绣花鞋,手捧四书五经的旧时女子,问她们经过“风月”之事都可谈之后,是否可以大胆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学自己想之学?爱自己所爱?有酒可以醉一回?有歌可以吼一回?

当然,最终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固守在建筑群里的感恩情怀

若说“大和山道堂”及“济美堂”“拯婴堂”“容膝居”体现客家古村血亲的爱,亲感,情感,那么现在仍然固守在古村里的一颗颗心灵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孝悌观和感恩情怀了。

济美堂(济美堂)

改革开放之后,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高楼大厦户户都建。特别是在2010年,在客家培田古村隔河对岸建起了几万平方米的高楼大厦。古村人全部搬迁高楼大厦住,这种“移情别恋”自是人之常情,可大多数人仍然住在古村。

在“官厅”,我亲眼见到一个老人,佝偻着背在庭堂的天井旁煮稀饭。室内肮脏破败。我问他怎么还住在这里,是不是没钱建新房,他听了瞪起双眼,忙不迭地解释,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我家新房大得很呢,在隔河对岸,现在我的两个儿子一家都在那住着。也许是怕我误会他的孩子们的不孝吧,老人见我们要离开了,又强调似的说,是我自己不愿意住新房,是我自己要住在这里的。

老人的行为和回答,让我感到特别困惑。任何古村和现代化建筑相比,就是被现代人装扮得怎么华丽、时尚,它给人的意象,也只是一个空空的躯壳,内心深处的伤痛,繁华散尽,萧瑟落寂,重门深锁,残墙破瓦间,常常有寒霜冷月撒落,暮蔼沉沉中淡出一个苍凉的剪影……说不完的伤心事,而这老人却能够淡定地住在这里……

不想在整个古村一栋栋房子里又看到了同样现象,房子尽管怎么样的古老而破旧,但里面都住着人,而且这些住户并不都是老人,房子的厅堂中还栽种着各种花卉。因是早饭前的七八点钟,每家每户的大厅里都设有一个神案,神案上都烛烟缭绕。看到此况景,忙问同我一起采访的刘荣忠今天是什么日子,他看了看手表说,农历二十六。农历二十六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他们怎么烧香?

这时,恰好一个闲逛的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听到我的问话,他说,还用问吗?你我每天都要吃饭,他们也要吃呀?他说的“他们”是指神案上受敬拜的吴氏先祖们。

幡然醒悟了。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乡的客家鱼街(古村)也有这种现象。

宁都县小布乡鱼街我在一篇散文里曾经写过。全村一百零四户人家,都是以前的老住户。鱼街外,他们大多有新建的红砖瓦房,却十年八载闲置着,有的索性租出去,宁愿住在老败深幽的鱼街。在鱼街织夏布,玩纸牌,默默地,静态地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我曾走进几家居室观察,里面的家具竟和古老的鱼街一个调子:土星灶,紫砂壶,竹锅盖,木饭甑等。就这种布衣饭菜,还可乐终身。

然,对于鱼街的固守现象我也曾经困惑过,他们对鱼街的固守,是不舍鱼街曾经给予的一份惆怅和伤感,还是对一份美好岁月的眷恋?是固守一份无忧无虑的怀旧心情,还是怕触及芳华暗换,流年似水的提醒?于是有了下面貌似杜撰的故事:

有人问,为什么还住在鱼街?

为什么不住在鱼街?老太太反问,不住在鱼街,每天谁来供奉刘彩文?

刘彩文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仙女,成仙之前,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也是鱼村的始祖。肉身去世后,应玉帝圣旨得著文一百篇,于是,她行吟山水,寻找一处优美的地方,修文炼字。在她费去九百九十九个地方之后,终于选准了小布这个地方,文章著成后,临上天时,她方知道这里百姓的疾苦,便顺手把手里砚台里剩余的墨水倒入梅江河中,一会,河水波光粼粼,硕鱼成群,接着她又用手中那管仙笔在沿河岸疾挥起来,挥动间,一条条街道随之竖起。于是小布人把河中鱼捞起在此街道上作交易,并称此街为鱼街。

试想,凡客家人都是中原迁移过来的。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迁徙”两个字的内涵,它意味着背井离乡、充满着远游的苦痛,充满着飘泊的疲惫和客居他乡的无奈。

他们的这份固守就是对祖先漫漫飘泊之艰辛,开基建业之疲惫,之心酸,之疼痛的一份孝悌和感恩情怀。而且这份孝悌、感恩情怀已锲入到古村人的血液里,并一直规范着他们的道德行为,成了古村世代难以更改的生命程式。

客家培田古村这份孝悌观,感恩情怀,来自于吴氏族人的上报孝朝廷,下孝父母吴氏先祖的影响,来自被皇帝光绪钦点三甲第八名蓝翎侍卫,并先后授任山东青州、登州守备吴拔祯的激励;还来自儿时因家境贫寒自小怜惜父母,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山砍柴供自己上学的吴祺阶等先祖们的感召。

“衍庆堂”对面有一个古戏台,它和古村一同诞生于明末清初,一同成长在古村人的情怀里,一同在古村人的心愿中延年益寿。舞台上,一群谙世事的孩童在追逐玩耍。一同前来的文友拿出相机要给孩子们拍照,可他们一个个往舞台后面躲避,戏台顿时空旷、肃穆起来,生出几分曲终人散的悲凉。也就在这一刻,一个腰束旱烟袋的老汉朝我们走来,告诉说,这戏台是专为谢祖用的,拒绝任何剧种在这里上演。

自己的舞台,只为自己的祖先服务。

他们的这种拒绝同样体现古村人对先祖的孝悌观、感恩情怀。

接着老人又告诉我们说,中午就要在戏台举行谢祖仪式,谢恩的中心事件是吴氏先祖护佑了谢祖主人一个应届毕生儿子如愿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学。

其实,我在许多客家古村都有看到过这种盛大的民间谢祖活动,我想这里的谢祖活动也一定如同一辙。因为客家人的情感细胞,像同一血脉的树,叶不同根相同,像涓涓流淌的清泉,道不同质相同。

中午,戏文上演了。所说的戏文还是客家闽西山歌,是表演者自编自导的《劝孝歌》。

台上演员虽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但没有任何一个古村的谢祖活动能超过它之浩大,之森严,之气派……

像这样的劝孝歌,所有客家山歌中都有,我听过、也读过很多,但大多属平铺直叙的说教式,而这里的《劝孝歌》,具有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鲜活的词话,以繁复的情感来叙说,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云山苍苍江水茫,父母之恩胜海洋

记得年幼那时候,年年艰难度春荒

食了上餐冇下餐,还冇莳田望禾黄

我年幼餐餐食白饭,娘亲餐餐食菜汤

逢年过节杀只鸡,块块往我碗上装

经济困难难周全,父母尽穿烂衣裳

总哇我读书莫跌苦,年年添制新衣裳

冬天做的新棉袄,夏天剪的的确良

深恩未报娘先走,我的姆妈喂

痛断心肝痛断肠,嗬嗬嗬……

舞台上,两位演员把对母亲恩重如山的追忆和自己过去对父母亲件件不孝的后悔表演得淋漓尽致。

山歌的内容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看戏的氛围:前来看戏的观众竟把个上千平米的场院填得满满的,有驻着拐杖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着装时尚的青年。种田的放下手中活,做生意的关了店门。每一个观众全神贯注,完全陷入山歌制造的氛围中,坚定不移的目光盯着台上。

显然,这氛围感染了我,我不时穿行在人群中去访查谢祖之外的另一份慨然。看戏的一个老教师告诉我说,在这宗族意识变得越来越稀薄,宗族情感日渐荒漠化的今天,就是没有人谢祖,每一个月必然会有人自动出资捐款请戏班来唱歌,或演戏。通过这种方式来聚集宗族的老少爷们在一起,和先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

……

在这客家培田古村,看到了一份高贵灵魂的闪光,触摸到了今日渐行渐远的孝悌观,感恩情怀的真实与神圣……



   蕴涵在建筑里的堪舆文化

堪舆学是一门哲学,在深层次上一直维系着个体与社会的伦理秩序,有维系代际关系和教化人心的作用。它包含着人的道德境界、道德生活与道德世界……

我对于古村的喜欢也就在此。

客家培田整个村庄建筑被从西北方向宛然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这条山势特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局,主要民居朝向坐西朝东。河源溪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这种地貌在堪舆学里称之为“五龙山形”,相似赣县的白鹭溪古村。

“官厅”是客家培田古村最大建筑,其入口处向千里之米高的笔架山与官厅连成一水平线,村庄外周五个山头似五虎雄踞,使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矩障,南有水口把守,符合堪舆学述里的阴阳相抱。


培田官厅(培田官厅)

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在堪舆建筑学称为“阳宅应蓄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老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客家培田古村的选址最为重要的理由是依持村东对面的笔架山。这种地形地貌体现了吴氏先祖崇文重教,攻读入仕的民间理想,蕴涵了堪舆学述里所包涵的建筑学、美学、生态学、心理学。

以堪舆中的诗学角度喝形:“今岁从从贺稔年,花如锦绣柳如烟;三三两两添礼采,文章皆羡入表钱。”

堪舆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获取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境界。

而这种改造自然环境的手段首项是注重堪舆文化里山形地势的九星,注重山形地势的五行,注重运用九星法,注重喝形,注重消砂纳水,注重三合风水术,注重一卦纯清。

其星法就是星池。

星池在所有古建筑中都深入人心,培田古村里“官厅”门前“月塘”“外雨坪”和每一大房之间点缀着的那方池塘就是堪舆所需的星池。

这种堪舆文化在吉安美陂、宁都东龙、瑞金叶坪、长乐东华、广东河源以及堪舆发祥地江西三僚等古村都有。它们星罗棋布散遍在每一个建筑群里的要穴,肩负着主人对它的祈望,起到消灾纳财的作用。尤其是江西的三僚古村,星池的功用性特别明显。

相对于民居,祖祠所蕴涵的堪舆文化要厚重得多,每一栋祖祠的建筑风格都洋溢着主人的感情色彩。比如为了纪念,为保平安,比如祈盼添丁,祈盼文人辈出,还比如祈盼家业发达,钱财丰茂等等。

培田古村祖祠集这些祈愿为一体。

据培田古村族谱记载,古村始建于1344年,是吴姓先祖开基建业,迄今已历30世,时近800年,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故被称为“吴家坊”。

最为典型的有“久公祠”、“进士第”和“衡公祠”。甚或是“存活”于祖祠里的一文一物和作为装饰的图腾们也不例外。

“久公祠”建筑结构属典型的客家特色斗拱门楼,它外建石柱门槛。这种双重栏槛的设计即是堪舆文化中的聚财添丁之说。公然亮相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三山下彩绘“三娘教子”“状元跨街”。廊左右则画“麒麟送宝”等彩画不无透出主人的心思,彰显主人绵延子孙的紧迫感,言明龙生九子,添丁进口的希冀,寄寓家道中兴的心理诉求。

堪舆学还涉猎到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伦理学、美学,等等。

在堪舆学里,将各种各样的山形归纳成九种基本类型,即贪浪、巨门、武曲、禄存、文曲、破军、廉贞、左辅、右弼,每个星体各有九种变化,即贪浪、巨门、武曲、禄存、文曲、破军为凶。此法也叫‘流星定穴法’,乃寻龙点穴的上乘之法。

中午时分,我站在现实与历史的临界点,展望“久公祠”对面的笔架山,用堪舆学的口诀来诠释,应该是“培田胜处一幽居,竟日嚣尘一点无”。

“进士第”建于明末,大门结构为三合门,在堪舆学里寓意“天时、地利、人和”。

走进“进士第”,心里不由升腾起万般感慨:奢华的门楼,华丽的飞檐翘角,静卧在屋顶上的灵兽,厅壁左右排列着精雕福寿双全图,昭示丰富多彩的艺术积淀。

正厅地板上用碎石摆着一张阴阳太圆桌,神桌上供放着吴拔祯和曾经游学日本的参加过孙中山留日同盟会,后来又任南山书院第一任校长的吴爱群先生的遗像,两旁厅壁挂着的匾是光绪皇帝所赐,王羲之联句“文化作造化,忠孝作良图”金匾。朱熹题写的“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的联书等等无不深涵着主人的精神力量和个体情怀,印证主人走马西南边地经商置业的历史,无不标榜曾经的尊贵权势。

流连“进士第”,仿佛有一只温柔之手牵携着,让人内心生出无限遐想,如果把这些图案拉直,然后再把它们圈成一只篮子状,那更是一个精美绝纶的工艺品。可想古人设计祠堂建筑装饰时,一定花去了很多心血,倾注了对氏族全部的爱。

“衡公祠”建于明末时期。门楼为三山斗拱结构,斗拱中镶入漆画三国故事至今仍清晰可见。天窗上雕刻百花争艳的花卉;多姿多彩的天女散花;数不胜数的飞禽走兽;象征迹象的金龙丹凤;鲜艳夺目的莲花浮雕;都一一呈现在天花板上,星罗棋布的出水芙蓉尽绘满堂,无不呈现古人建筑艺术,人类在生存繁衍中依附自然的生命意识,使得建筑的美感深化地发挥了出来,更体现出主人对文化的一种膜拜。

提到“衡公祠”,我还得把它与三僚古村联系在一起,它和三僚曾氏“蛇形祠”如出一辙,建筑结构里堪舆文化均体现在美学、建筑学里。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舒适、幽静、轻松、别扭、恐怖、惊诧……这是视觉反应的直接情绪,也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一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按排、比例尺度、装饰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美感其中又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

“衡公祠”对面山貌纡青拖紫,色彩瞬息万变,好像是铺开的裙裾;又似是一把美丽而倒挂的折扇,清新秀逸,映衬于晴空之中。这样的踪景在堪舆学中昭示后代读耕显丰,工巧商利。

“蛇形祠”对面山貌如画栋栖云,视四野如窥目下,指百里如睹掌中。遮风翠幕高张蔽日疏帘低下,移踪但觉烟消近,举目方之宇宙宽。这样的踪景在堪舆学中昭示后代“千年富贵,万载奢华”。

当然,“衡公祠”与“蛇形祠”所蕴涵的堪舆文化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后者涉及到堪舆学里的伦理学。

“蛇形祠”两扇大门完全违背了建筑常规,斜向正墙的左则;大门中,左边的那扇终年关得紧紧的,只有逢年节日,有人提了鸡鸭前去祭祀才可打开。而右边那扇,却时时大开着。房檐的翘角左边低,右边高,相比之下,像是被人偷偷地裁去了一角。整个建筑围绕着“蛇”的特性,设计得弯曲逼仄,完全不对称。堪舆学里喝形为“凡有星峰去作朝,此龍骨裏福潜消。譬如吏拴與臣僕,终朝跪起庭前伏”。

但也就是这些怪诞,显出与众不同,一波三折难以揣度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客家圈,是新兴的互动交友圈,微信号:kejiaquan 客家圈,客家人的同乡圈、聚会圈、商务圈、生活圈、分享圈。不论是同乡、同学、同行、同事,一起分享快乐,分享生活,分享经验,分享成就.......交流、沟通,一起成长!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0OTg4NQ==&idx=1&mid=10013718&sn=2bc4a3b13257b26016558f8c8b016be4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10 20:38 , Processed in 0.1401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