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08|回复: 0

【桂平民俗】“跳禾神”:土味十足,返璞归真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1 17: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平街坊微信号:guipingjiefang点上方“桂平街坊”桂平生活起居,吃喝玩乐,一手掌握。
 
   桂平市的民间舞蹈“跳禾神”,就是原始巫文化流传至今的一种“变异”。所谓“跳禾神”,即把稻禾当神一样信仰,当神一样祭拜,并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舞蹈,先是在壮族、瑶族人民之间流传,因其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渐渐地,汉族人也学会了“跳禾神”。“跳禾神”一般分为跳田公跳地母、跳狮跳龙、跳锣跳鼓和跳歌跳诗,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祭祀舞蹈,是田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它来自民间,也活在民间,土味十足,返璞归真。


  • 跳田公跳地母

    
   跳田公跳地母从开春时节开始。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以驱虫。播种时,人们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以求禾苗长齐。到了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仪式,设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仪式,人们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同时演唱古老的民间山歌,边唱边跳。到了十月,农事完毕后,白天有舞狮舞龙的,也有一些人抬着一把稻谷或者一株果树,从村头抬到村尾,从田头抬到田尾,一边放鞭炮,一边上香祭禾神。


   “跳禾神”大体分三大段,一段播种,一段灌溉,一段收割。主要演员有两人,一老一少,老者演田公,少者演禾娘(即地母),并伴以舞狮舞龙、抬稻谷果树等环节。禾娘一般男扮女装,头上装个假蟠龙大髻,身穿大红衫,类似新娘装束,因为男人扮禾娘,场上看热闹的人多,总想看看男人扮禾娘化妆化得怎么样,入不入戏,演绎是否生动引人。当然也有女人扮禾娘的。禾娘在台上演唱时,田公在台下手持一根水烟筒,上挂一面铜锣,叩碰着为禾娘掌板和音。


    禾娘一般都是身材肥胖之人,很少有瘦小的,因为肥胖代表土地丰腴,代表农作物丰收。禾娘除了要在田野上“跳禾神”之外,还要到各个村庄走家串户。据说哪家要是没有禾娘踩点,来年就不能有好年景,禾娘越是肥胖,踩点当然也越是有力气。


     田公则是配角,衣着比地母朴实,不用太多的语言,动作也少,点到为止。





  • 跳狮跳龙

 
  跳狮跳龙即舞狮舞龙。“跳禾神”突出在“跳”上,仅是舞不行,必须跳,跳得越来劲,红火的日子才有奔头。


    舞狮舞龙一般出现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而桂平人却把它移植到“跳禾神”上来。南木镇的“跳禾神”别具一格,表演者是清一色的女子舞狮队,老、中、青结合。女子跳狮由村里自发组织,没有任何报酬,乐于奉献。老年的带中年的,中年的带年轻的,一代传一代。


    跳狮跳点在田野上,在田埂上则叫跳龙。龙不是舞龙的龙,而是指田埂,田埂就是一条龙,因此跳龙也叫跑龙。田埂无论长短都必须跑完,一条一个跑点,中间不能停顿。一条田埂接着一条田埂,一个女子接着一个女子,直到跑完为止。当地人说,跑龙跑来风调雨顺,跑龙跑来颗粒满仓。


    桂平的“跳禾神”,有北区和东区之分。北区“跳禾神”,有跳狮的,也有跳龙的,但跳龙不是跑田埂,而是跳山,在山上跳。北区有句谚语:“跳龙跳上山,六畜兴满栏;跳龙跳上山,果树果满山。”每逢传统节日,村民无论男女,早上从村中出发,然后沿着各个山头,一跳龙,二跳凤,三跳树,四跳果,最后跳箩筐,祈求丰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健康长寿,人们也通过“跳禾神”来达到健身的目的,正所谓“跳龙跳年头,九十九不用愁”。


    东区“跳禾神”,也有跳狮跳龙,但不张扬,最突出的是抢花炮,也就是抢彩头。抢到花炮者,第一个捐款。然后就是庙会现场拍捐,拍卖品有经过香火的碗、床、对联、头巾等,所得款项,全部用于修建乡村道路、桥梁和助学等。


    “跳禾神”,跳走了偏见,村与村的偏见,民与民的偏见,大家相互握手言欢。“跳禾神”,跳走了见利忘义的思想,跳出了乐于助人的好风尚。“跳禾神”,跳的是孝道、孝心,跳出了孝心村、孝心户,共建文明新村。





  • 跳锣跳鼓
  
   跳锣跳鼓即打锣打鼓。它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目的主要是烘托气氛,张扬精神。


   锣鼓能跳,一打就跳,跳的是节奏,跳的是锣鼓点。锣鼓点一上一下,分边点与心点,边点打出清音,心点打出坠音。


   锣鼓能跳,它的节奏是跳跃的,随着“跳禾神”时狮子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狮子祭拜时,锣鼓节奏慢一点,不祭拜时,为了展示狮子的雄姿与喜庆的丰收景象,节奏变化就大,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轻打一会儿重打。


  南木镇的“跳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打锣敲鼓也是清一色的女子。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小女子,不但能打,而且打出了锣鼓的节奏,锣鼓的神韵。


   打锣鼓融儒、道、佛、巫文化于一炉,博大精深,庞杂神秘。其演绎的内容有神仙老祖的承袭;有天、地、阴阳的成因;有虫、鸟、族王的诞生;有山、水、农田的形成。此外,还有天星二十八宿,五次洪水泡天,天、地、人皇的演变,以及秦汉以来忠臣、良将、义夫、节妇的道德情操等,折射出先古人类认识史上一些古朴的唯物主义思想,证实了祭祀封禅的源流。


  • 跳歌跳诗
   古代以不合乐者为“诗”,合乐者为“歌”。跳歌就是桂平“跳禾神”的唱词,唱词不完全是歌,但能唱的词,是民间独特的歌。唱词没有规定,即兴发挥,可长可短。桂平分东南西北区,唱词也分东南西北区,而东南西北方言不一样,东区、南区为慢板,西区与北区为快板。相同的地方,则都是使用桂平土白话。


    桂平土白话分两大类,一是城区土白话,二是乡村土白话。受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影响,桂平人也有说客家话、福建话的。少数民族地区则讲壮话、瑶话。各民族之间交流多讲土白话、客家话,民族杂居地的汉族人,大多会讲壮话、瑶话。
   讲土白话者以桂平城区以及金田、江口、石咀、石龙等圩镇为主;讲客家话者,以北区为主,客家话的一些字、词在读音上与普通话较相似,但有的与普通话也有较大差异;讲福建话者,大部分分布于江口的乡村以及毗邻的金田、南木、石咀、木圭等地一些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原来讲福建话的村庄,由于与土白话人通婚往来,有的已逐步为土白话同化;讲壮话者,以石龙为主,壮族民间曾使用过某些土俗字,是以汉字字型、字义结合语音创造出来的,壮族土俗字,也称“方块壮字”,一般用于写契约、祭文及山歌等;讲瑶话者,分布在紫荆镇的木山、元安两个村。桂平瑶族语言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金秀瑶话相似。瑶话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一些字有两种读音,有的用法各不同,如数字一至九,一种读音用于十以下的数字,一种读音用于十以上的数字,不能混淆使用。

    跳诗与跳歌不一样,跳诗者通过一边朗诵、一边跳来完成。


   “跳禾神”原来就有跳诗,但形式单一,随口而出。民间流传下来最典型的一句是:“天养人,肥质质。人养人,瘦出骨。”也许这算不上诗,充其量只是民间谚语,但却具有诗的原始性和自然本质。后来受到唐诗的影响,“跳禾神”开始出现了跳唐诗的内容。人们一边跳一边舞,一边朗诵。孩子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人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跳诗有舞台,它的舞台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在乡村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田野上。



  • 联系街坊
  • 个人微信:jiefang0775  Q
    Q:870531557

  • 互动交流: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进入社区参与互动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0NzY0MA==&idx=1&mid=200330203&sn=536093d9e0eba524dda7b5427b367498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6:45 , Processed in 0.1242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