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4|回复: 0

传承客家优良家风之文化载体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4-25 15: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16-04-20 08:30   来源: 梅州日报

  随着市场经济功利主义逐渐主导人们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的趋势,传统优良家风倡导的真善美似乎在节节败退,诸如学生群殴、碰瓷假摔、为老不尊等社会现象反复考量人们的道德天平。客家族群在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挑战时,传统家风该如何传承呢?近日,笔者在兴宁坭陂镇汤湖村田野考察时,通过访谈地方文化人士和参与民俗活动,对客家优良家风传承的文化载体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

  位于坭陂镇汤一村的福公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当地王氏十七世祖王升福所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该屋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四横棋盘形围屋,建筑占地面积达4100多平方米。福公屋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上书“武魁”牌匾一块,为王氏十九世(王升福之孙)的王载青在嘉庆年间夺得酉科第二十八名武举人后获得朝廷的赏赐。

  福公屋中厅上方悬挂着一块上书“惠心任恤”字样的红匾,题头为“乾隆六十年仲夏吉立、一九九五年孟冬重立”,落款为“梅州知府丹山郭凤彩赠”;左右两侧楹联上书“邑有贤名称长者;野无菜色赖仁人”,说的是当地出了王升福这样一位具有仁义之心的长者,才得以让百姓不会挨饿而面露菜色。

  据王氏族人介绍,王升福早年在刁坊开了一间当铺,偶尔用船沿宁江水路运载大米到嘉应州出售获利。有一年,嘉应州连日发暴雨,大片农田房屋被淹,致使米价暴涨。王升福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认为天赐良机,有了赚大钱的好门道。他连忙筹集资金购买了两船大米,兴冲冲星夜兼程运到嘉应州。上得岸后但见昔日村落田野一片汪洋。地势较高的荒岭路边,跪伏着一群群要饭的灾民。有一对夫妻,牵扯着三四个有气无力的小孩在苦苦哀求,其中一个小孩已经饿得瘫倒在地。目睹这样的惨状,王升福顿时心如刀割,泪水一滴滴直往下流。任凭跟他同来的帮工一再催促他快点叫人把米扛上岸,把白花花的大米变换成白花花的银钱,王升福就是呆立不动。沉思一会儿后,王升福突然吩咐帮工把米扛上岸去并直接分发给灾民。一同前来的同伴迷惑不解,更有人骂他有钱不赚是个大笨蛋。王升福饱含深情地说:“灾民有难,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落井下石,乘机捞钱!我们要多做善事才对得起祖宗。”就这样,他把两船大米全部发放救济灾民。领到了这些救命粮的灾民,一字儿排开跪在王升福面前磕头不已,嘴里念叨着:救命恩人,善德救人;善德者载福,善德者福昌!

  嘉应州知府得知王升福的义举后,感动不已,立即赐赠给王升福一块“惠心任恤”金匾,以彰扬他的高风懿德。此后,王升福的善良美德激励着他的一代代子孙积善德,行善事,为建设家乡艰苦奋斗。

  按照王氏族人口耳相传的故事,王升福仁心义举获得地方官褒奖的事理应属实。不过,由于原始牌匾遗失,后人在重立牌匾时,没有考证当时的历史。因为根据《雍正朱批谕旨》的记载,雍正十年(1732)三月十九日,广东总督鄂弥达奏升程乡为直隶州,统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特奏明程乡原属“梅州”,但不敢擅自作主,“恭请皇上钦定佳名”,雍正情衷“嘉应”两字,故于次年十一月十六日钦定为“嘉应州”。如果王升福于乾隆六十年(1795)获得此块牌匾,赠送牌匾的州府官员当然不应是“梅州”知府,而是已沿用了63年的嘉应州知府。该匾提及的“惠心”即利民之心,《易·益》记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王弼加注曰:“惠之大者,莫大于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

  在客家宗祠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记载祖上功德的牌匾,尤其是赋予家国一体传统之中华帝国皇帝恩赐的牌匾,更为族人看重而津津乐道。譬如,位于汤二村的另一个宗祠“大厂下”中堂正厅梁柱上悬挂的圣旨牌,上面写道:“公于道光年间副榜捐授四川邛州府厅吏目,后擢升督捕同知,为官十载,道光十八年(1838),邛州大旱,中柱公请赈未果,为救民于水火之中,开官仓以活民,百姓焚香三日,叩首以谢,发赈后数日,趁夜自尽于衙中,官民感其德,为公褒扬,不日钦差带来圣旨,恩准放粮赈济,后又为公追禄其功,优恤其家,灵柩运回故乡厚葬,并赠送金匾亦同时运回家乡,因其灵柩奉旨穿城(州县)过境而至。”落款是“道光十八年立,二零零五年重修。”可见王中柱当年为了黎民百姓不至于饿死,而敢于牺牲个人身家性命,的确是忠烈与善行并举。

  在坭陂汤湖村,作为当地望族的王氏,不仅重视宗族功德背后展示的家风,而且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将仁善家风融入民俗活动之中,创造了独特的节日文化。

  民俗延续仁善家风

  兴宁坭陂镇的王氏族人,除了元宵期间热闹的“上丁”节之外,每年二月十七日还会举行颇有神秘色彩的“粄子节”。当天,妇女们利用各种材料巧妙地制作客家米粄,有艾叶粄、葱粄、芹菜粄等,然后蒸熟放在格箩中挑到第八世祖公及祖婆太的墓地边,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但奇怪的是周围其他姓氏的客家人却并没有这个习俗,原来这个特殊的祭祀习惯,涉及到王氏家族曾经的痛处。

  据近十年来专注于研究王氏宗族文化的王林祥先生介绍,坭陂的王氏八世祖娶了第一个夫人,生下两个儿子后夫人不幸早逝,八世祖后来续娶一个夫人又生下两个儿子,由于她生性心胸狭窄,担心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将来孱弱会被其同父异母的两个兄长欺负,于是心生邪念,在给四个男孩制作米粄时做了手脚,把有毒的东西掺入其中并特地做出两个较大的米粄。随后吩咐佣人在送饭去学堂时,千万不要弄错,一定要将两个大的米粄给两个兄长,两个较小的米粄分别给两个弟弟。在素来强调兄友弟恭的王氏族人看来,这个合乎情理的安排,体现的是八世祖续弦的大爱。不过,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学堂很快给八世祖传回消息,第二个与第四个孩子饭后昏迷不醒。听闻此事,八世祖的续弦立马昏厥,随后病入膏肓,很快撒手西归。原来,在吃米粄时,素来娇生惯养的四弟吵着要吃大的米粄,而最年长的大哥毫不犹豫将自己那份大的米粄递给了最小的弟弟,没想到这个善良的举动却意外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经此变故,九世祖去世前立下遗嘱,日后每年祭祀他时一定要族人每家每户都制作米粄前去供奉,以此告诫族人心底一定要善良本分。此后,大哥与三弟分别成了王氏九世祖的大房与二房,而两百年来两房人口繁衍的速度却大相径庭。长房开枝散叶,业已遍布坭陂镇的多个村庄,而二房却人口逐渐萎缩。王氏族人谨遵祖规,每年二月十七祭祖时一定要事先准备各种各样的米粄。

  此外,每年二月二十一日,王氏族人还会组织老人宴,让本族年满六十岁的长者到下老屋聚餐,席上除了由宗族理事会成员公布上年度集体财务状况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向每位长者征求本族宗祠维护修缮的意见。这种近乎雅典式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坭陂王氏宗族内部和睦,数百年来没有出现族人争吵内斗现象。

  从坭陂王氏看,客家人通过宗祠牌匾、祭祖穆宗、上丁敬老等文化载体传承优良家风,使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持久地在后代的耳畔响起,在他们的心田培育良善的种子,使他们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城镇化过程中,客家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民间团体发起的宗族文化复兴活动,更离不开民众日常生活对优良家风的坚持和守护。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14 01:31 , Processed in 0.1246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