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始祖太华元至正年间(1347-1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吉水县)迁云南之澜沧卫(据简良开考证,澜沧卫即今云南永胜县。作者向管理毛氏宗词的毛氏二十四世后裔毛先生发问:“你是客家人吗?”他答:“我是客家人。”又,被称为“客家人的宣言书”的徐旭曾(1751年—1819年)《丰湖杂记》,始提出“客家”概念。那么,毛氏后人何以知晓其祖上(十四世纪生人)就是“客家人”?
云南永胜的客家人
叶智彰
关于客家人在云南的情况,属于零散分布的类型。生活在云南的客家人及其子女约有1万余人。据有关资料表明,客家人迁入云南始于元朝,历代都有客家人因不同的原因来到云南。我们对早期来云南的客家人及他们的后裔的情况了解很少,因此决定开展这方面的调研活动。2005年1O月24日至29日的赴云南永胜的调研活动是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开展云南客家研究以来的首次较具规模的正式调研活动。
一、客家先民毛太华及其后裔在云南永胜
由于对毛泽东家族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毛泽东先祖毛太华的身世和经历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据韶山《毛氏族谱》(乾隆二年修)记载:"始祖太华,元至正年间(1347一l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县)迁云南之澜沧卫(经考证为今云南永胜县)。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138o)庚申,以军功拨人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从毛氏族谱记载可以看出,毛太华还在客居地云南永胜留下后裔。江西吉水县今属吉安市,属客家地区,客家学研究者黄莺等人据此认定毛太华是客家人①。根据这一认定,韶山毛氏家族和云南永胜毛氏家族都属于客家后裔。
毛太华"元朝至正年间因避乱,远迁云南澜沧卫,后参军戍边......"(韶山《毛氏族谱》)。他是避乱远迁云南而后参军戍边的,而不是充军来云南戍边的。通常客家人避乱远迁都是成批成群结队而行的。可以认为当时不只是毛太华一人来云南,而是一批人来云南。由此推测,当今云南永胜一带可能有不少其他姓氏的客家后裔。如果他们仍操客家方言和保持客家生活和文化等习俗,当然被认为是客家人,如果他们已失去了这些特性,只能被认为是客家后裔。
为了进一步了解客家人及其后裔在云南永胜的情况,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赴永胜调研组,亲赴永胜作调研。首先我们调研组与永胜县委宣传部张部长等4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了解永胜县所用的语言、方言、生活习俗、文化状况,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丧墓葬,汉族移民及中原文化的传播、汉族移民的祖籍地及迁入时间等,并向县委宣传部索取了一些有关永胜县志内容和毛氏宗族研究方面的资料。其次,我们还专门请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简良开先生举行了一次有关永胜县史和古代迁入永胜的汉族移民情况的学术研讨会。简良开原是《永胜报》副总编辑、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长篇小说《带伤的玉麒麟》、《神秘的他留人》、《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和发表了一批文章,对永胜的历史颇有研究。在研讨会上,他同时给了我们一些有关永胜的研究资料。再其次,永胜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马主任还亲自带我们到毛氏家族发祥地程海风羽毛家湾考察,参观了毛氏宗祠,并亲自见证了毛太华的次子毛清二及其后裔的几块老墓碑,还引见了正在编修永胜毛氏族谱的毛老先生,他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第五修正版的《韶山毛氏族谱》和《永胜毛氏族谱》草稿本,证明两地毛氏均为毛太华的后裔。
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即今吉水县,属吉安市。这一地区属客家人居住地区,故毛太华被客家学研究者认定是客家人。历史上,客家人在遇到战乱和饥荒时,有成群结队远迁的习性。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始祖太华元至正年间(1347-1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吉水县)迁云南之澜沧卫(据简良开考证,澜沧卫即今云南永胜县。见《云南日报》1997年7月25日)。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据简良开等考证,应为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即公元1400年)以军功拨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据简良开调查,澜沧卫即今云南永胜县,是因永胜境内澜沧山得名。毛太华留下来的6个儿子在澜沧卫继承军户,延绵嗣续,繁衍生息。光阴荏苒,星移斗转,6个世纪过去了,现今永胜境内汉族毛姓已成望族,有3,000余人,约占全县汉族总人口的1.25%。相对集中居住并以毛氏命名的村庄有:程海乡河口毛家村,110户,近600人;凤羽毛家湾北、南两个村,140户,1,000余人;金官镇西湖毛家湾,50户,300余人;翁彭毛家村,53户,358人;清河毛家井,20余户,100余人;片角乡毛家洼,30余户,160余人。另外,梁官、期纳、涛源等乡镇均有毛姓村民(简良开,1997)。据简良开ISl述,毛太华可能只有4个儿子,其中两个到湖南韶山,两个留在永胜,这个推论是因为后4个儿子现在找不到后裔传人。同时现在在韶山和在永胜的毛氏后裔均为3,000多人,均繁衍到24世,大致一样。
毛太华是避乱由江西吉水远迁云南永胜的,据考证,当时正值元末,元军与朱元璋的起义军在江西鄱阳湖一带激战,导致了百姓的避乱远迁。通常客家人避乱远迁都是成群结队而行的。经考证,的确如此,他当时与其他吉水老乡共5人一起走四川,经历了3年时间才到达永胜。离吉水时是元末1365年,于明代洪武元年即1368年到永胜。据简良开调查(2005),毛太华等人在永胜高土司家务工。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云南,北胜(今永胜)土知府高策率众归附。毛太华应招从军,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他娶当地彝族女为妻,安家落户。这期间提升为管辖112名军工的百户长,并参加了澜沧卫筑城工程,立功受封,被赐封为"武德将军",时在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庚辰(1400年)以军功官人楚省"。
二、明代其他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云南永胜
据简良开(2001、2005)绪述,与毛太华一道西迁落脚澜沧卫的江西吉水同乡共有5人,其他是蔡长甫、戴有伦、郭会、李氏,他们都在澜沧卫留下许多后裔。其中毛太华和蔡长甫同是吉水仙茶乡人。当时统治永胜的高土司收留了他们5人。明洪武十五年,朝廷派王佐率部队进入永胜,毛太华说服高氏土司归顺明朝。就在这一年,毛太华和蔡长甫一起参军。蔡长甫和毛太华一样,一起过着屯戍生涯。蔡长甫有3子,与毛太华一起回内地到湖南湘乡落户,带长子、次子同行,留下三子蔡桂勇在永胜继续父辈的屯戍生涯。
毛太华、蔡长甫、戴友伦、郭会、李氏5位客家人都在永胜留下了许多后裔,这些客家后裔现在的情况如何呢?由于毛氏家族在当代出了一位伟人毛泽东,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把韶山和永胜的毛氏家族情况都调查得比较清楚了,这两地的毛氏人ISl都发展到3,000余人了,都传到了24代。而蔡氏家族在湖南湘乡和云南永胜的情况以及戴氏、郭氏和李氏家族在永胜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元人进一步调研,只知道他们"在澜沧卫留下许多后裔"①。
在与永胜县委宣传部张部长和简良开等人的研讨中,一些史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那就是"高土司"。高氏家族曾当过大理国的宰相,统治西昌,包括永胜。1048年高氏家族定居北胜州(今永胜),成为统治永胜的土司,直到1946年,统治永胜900年之久。高氏家族是宋代大理国国相高氏的后裔,原籍江西井岗山,与吉水相邻,同为客家人居住区,所以这个高氏家族应该同样是客家人和客家后裔。一个汉族家族在一个当时基本上是纯少数民族地区当土司,确实是少见的。当时永胜基本上没有汉人,"属高氏土司统治的'蛮荒之地',当时世居的是彝、傈傈、白、纳西、普米、傣、苗等土著民族,社会相对安定"(简良开,2001、2005)。看来毛太华等5人与高氏土司由于同是汉人,同是客家人,同是江西同乡,因此高氏土司收留了他们,且给予了良好的待遇,使他们留在永胜而不是无目的地再往西走。他们因是逃难,兵荒马乱,前途未卜,没有确定的目标,走到哪里算哪里,有活干能维持生计就停下来,不成又走,故途中滞留时间较长,约有3年,到达永胜时已是明朝初年;毛氏等5人与高氏土司之间的良好互信关系也表现在明洪武十五年毛太华说服高土司归顺明朝而立功,也使得高氏土司继续统治永胜很长时间。现在永胜高氏家族这一支客家后裔的分布和人口数量等情况如何,未进一步调研。
三、明代以来大批汉族移民改变了永胜人的民族构成
根据永胜县志有关资料,在明代以前,永胜县基本上是纯少数民族居住的由高氏土司统治的"蛮荒之地",当地世居的是彝、傈傈、纳西、普米、傣、苗等土著民族。据《云南简史》,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率元军从甘肃出发,经川西北过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通过此地,善巨郡守高俊内附。元至元十五年(1278),将永胜东部改为施州,西部改为顺州。施州和顺州的来历,是根据唐代从昆弥河移来的"施顺部落"(即今彝、傈傈、白等族之先民)而命名。至元十七年(1280)元朝又改施州为北胜州,北胜一名,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永宁土知府与北胜直隶州合并,划为永北府。永北一名沿用了235年。民国元年(1912)改为永北县。1933年,省议会决定将永北县改为永胜县,沿用至今。
据《永胜县志·地理志》,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为征南将军,仅7个月时间,以30万大军在滇东消灭了在昆明的梁王,滇西消灭了世袭大理的段氏总管。洪武十五年(1382)z[[5胜府知府高策率众内附,高氏改为土知州,高氏数百年的封建领土制从此受到削弱。洪武二十九年(1396)统治云南的沐英,在朱元璋"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政策推动下,以北胜为边疆重镇,把率领征南的中原军队3千人留在北胜州,在北胜城南建澜沧卫城,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调卫"的屯民实边政策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所谓洪武调卫是指明洪武年间几次的屯军屯民措施。洪武二厂卜八年(1395年8月)立澜沧卫,调原驻昆明一带的云南中卫于北胜州,派江西人万户候王氏率6,500人调入澜沧卫,加上家属共9088人。其中70%为湖广人(大部来自现今的湖南长沙湘乡一带),20%为江西人,10%为江苏人。实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洪武二十年,朝廷下令湖广官军26,560人征云南。洪武二十二年,朝廷下令移山东、山西、江西、湖广、江南富户和居民80余万实滇(《明实录·洪武实录》)。以上调卫一是留滇的征南军,二是增调的征滇屯军,三是迁移来的屯户。其中的80余万屯户看来只有一部分人到永胜落户,因为这个数目是现永胜人1:338万人的2倍还多,其他应是到云南各地落户了。
澜沧卫的军屯制度是,"三分操练,七分屯粮"。即以30%的军人操练防卫,以70%的军人种庄稼,屯储军粮。据《明实录》,留戍云南的军士,有妻者随往屯营,无妻者与当地"妻女"成家,军士的兄弟父母也可随营居住,"数传而后化为农桑"。由于"府卫相兼"、"军民交错",内地来的军民多与本地土著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便促成汉夷融合,故永胜有"夷娘汉老子"之说。明朝的屯田政策最终使永胜乃至云南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构成,成为以汉族和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地区。
据永胜县的有关资料,永胜县现全县人121有38万人,约70%为汉族,其他为彝族等少数民族。在汉族中,据县委宣传部张部长称,有80%的人自称是客家人。与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赴永胜调研组座谈的永胜县委宣传部4位工作人员中,有3人自称是客家人,还有一位是彝族。我们调研组对永胜县汉人所使用的语言、生活习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礼丧葬、墓穴形态等情况作了初步的了解。永胜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云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没有发现有人使用客家方言。丧葬习俗方面没有发现客家人的"二次葬"习俗。山野间的墓穴形态也与客家墓地不同。民居建筑没有发现客家围龙屋。总之,初步印象是在永胜没有发现客家人留下的印记。
四、讨论
客家人是我国汉族中一支重要民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在历史上由于战乱和饥荒等原因而南迁,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下来并形成了客家群体。由于客家人的迁徙习性,进一步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扩散。现客家人121约有6,500万至8,000万,有的资料则认为达到1亿。据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估计,在云南的客家人及其子女约有l万余人。
据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最早来云南定居的客家人可能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他是在元朝末年至正年间因避乱由江西吉水远迁至云南永胜的。经我们到云南永胜调研,"高土司"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高氏家族原是江西井岗山人,井岗山与吉水相邻,同属客家地区,应属客家先民和客家后裔。高氏家族在宋朝就已统治滇西北地区,其成员曾任宋代大理国国相(范文润,1965),曾统治今四川西昌,包括永胜。这个家族后来成为统治永胜的土司统治永胜900年之久,1048年起到1946年才终止。一个汉族家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实属少见。如果高氏在当时是一名文官。被派到滇西北,后来成滇西北的统治者,似乎不可能持续千年之久。由此推测高氏可能当时是带兵的武官,是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滇西北地区的。这一推测如果成立,可能有很多客家军士一同远征进入滇西北地区,包括永胜在内。由此可以认为在唐朝和宋朝即有大量的客家先民来到云南,并留传下了大量客家后裔。高氏家族进入滇西北的确切时间以及何种身份进入滇西北,需进一步考证。
毛太华是在元朝末年因避战乱,由江西吉水远迁至云南永胜的。通常客家人避战乱远迁都是成群结队而行的,经我们到永胜调研,的确如此,同行并一同到达永胜的客家先民有毛太华、蔡长甫、郭会、戴友论、李氏五位江西吉水同乡。据简良开调查,这五位客家先民和高氏家族都在永胜留下了许多后裔,其中毛氏后裔达3,000余人,其他姓氏的后裔情况未作调查。另外,毛氏和蔡氏也在湖南留下后裔,其中毛氏后裔同样有3,000余人。
明代"洪武调卫"屯民实边政策结果,使大量汉人定居永胜,并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后代,至使永胜由"蛮荒之地"变成以汉族为主的地区。这些定居永胜的军士和移民,主要来自湖广和江西,其次是江苏、山东、山西等地。湖广指当时的湖广行省,包括两湖两广及贵州东部,据调查,当时来永胜的湖广人多来自今湖南长沙湘乡一带,洪武调卫的移民中,有一部分是客家人,但数量不详,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在永胜的情况不详,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调研。如果用调研毛氏家族在永胜情况的精力调查洪武调卫移民的后裔在永胜的情况,必定可以调查清楚并掌握更多情况。
明代的移民政策,使一部分客家先民在永胜定居,并留下了许多后裔。据调查,在永胜没有保留多少客家特征,客家方言、生活习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姻丧葬、墓穴特征等客家特征都没发有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来永胜的客家先民相对而言数量较少,使自己自觉地融入当地社会中。例如,在军队中,要求官兵统一讲官话,而不得讲各地的方言。就象现今零散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人,他们的子女多数都不会讲客家方言而只使用普通话。
在现今永胜的汉人中,据说有80%的人自称自己是客家人。例如,参加座谈会的县委宣传部四位工作人员中,有三位自称是客家人,他们的祖辈都是洪武调卫期间从湖南长沙湘乡一带迁来永胜的。在我们考察毛氏宗词时,我们向管理宗词的毛氏二十四世后裔毛先生发问:"你是客家人吗?"他答:"我是客家人"。由此看来,自称客家人有两种情况,一是祖辈是汉族移民,把永胜认定为客居地,故称自己是客家人。第二种情况是,祖辈是客家先民,他们认为自是客家人,如在永胜的毛氏家族成员。如果用客家研究者的观点来看,前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后者只能算是客家后裔,因为他们没有保留客家人的主要特征如客家方言。
永胜现使用的语言为云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系统(北方官话)。现祖籍为湖南长沙湘乡一带的永胜人自认为保留了较多的长沙一带现使用的语言。但有关调研报告认为两者差别很大。湖南长沙一带使用的语言为湘方言,而云南官话则属于北方方言系统。
据简良开调查,现永胜汉人中,有不少是古代中国名人的后代,如有不少是三国名将的后代,还有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根据客家研究有关资料,文天祥是江西吉水客家人。从这一点看,现永胜的确留下不少客家后裔。
以上提及不少江西吉水客家人。吉水曾出了不少名人,以"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享誉于世。千百年来,这块古老的土地培育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周必大、解缙、陈诚、毛伯温、罗洪先、邹元标等名人学士。尤其是宋明两朝,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名有姓的进士就有622名,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是老苏区,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就有6,100多名志士为革命献身。吉水不仅是毛泽东的祖籍地,而且是刘少奇的祖籍地(简良开,2002)。
现今永胜有没有会讲客家方言的客家人呢?答复是肯定的,有!有一位广东梅县客家人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永胜县人民医院当医生,姓刘,现已退休,他还是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他的子女也生活在永胜。据罗铿馥所述,还有一位广东大埔客家人及其子女工作和生活在永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客家人口流动新形式--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有别于过去避乱逃荒而产生的盲流。
五、小结
l、在唐宋朝代,即有客家先民来到云南。江西井岗山客家先民高氏在宋代曾担任大理国国相。1048年至1946年,高氏家族以土司的身份统治云南永胜长达900年。
2、元末明初,江西吉水客家先民毛太华等5人因避战乱远迁云南永胜,并在永胜留传下很多后裔。
3、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朝廷采取"屯军屯民"政策,大量汉人移居永胜,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使纯少数民族"蛮荒之地"变成了以汉族和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地区。此即所谓"洪武调卫"。
4、汉族移民来自湖广、江西、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其中包括一部分客家先民。如移民后裔中有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文天祥是客家人,其后人和其他客家先民在永胜留传下后裔都属客家后裔。
5、虽然历史上开拓永胜的客家先民在永胜留传下许多后裔,但从这次调查看,这些客家后裔没有保持客家方言、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客家特征。
6、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毕业由国家实行统一分配工作成了客家人口流动的一种新的形式,取代了过去因战乱饥荒而产生的客家人口的盲流。现永胜有少数上世纪五十年代分配来工作的客家人,其子女也生活在永胜。
7、客家人及其后裔在云南永胜的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注释:
① 简良开:<从永胜到韶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l、叶智彰,1997,《客家人在云南》,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编印。
2、黄莺,1996,《客家情》,香港崇正出版社。
3、简良开,1997,《李纳永胜行》、《云南日报》,1997年7月25日。
4、简良开,2005,《从永胜到韶山》,云南人民出版社。
5、简良开,2001,《澜沧卫与毛泽东先祖父之谜》、《韶山报》,2001年9月1O日。
6、《云南简史》,转引自《从永胜到韶山》史料篇。
7、《永胜县志》,转引自《从永胜到韶山》史料篇。
8、《明实录·洪武实录》,转引自《从永胜到韶山》史料篇。
9、范文澜,1965,《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
l0、简良开,2002,《文山仁水,光彩照人》、《丽江日报》,2002年l2月7日。
[收稿日期]2005-12-24
[作者简介]叶智彰(1933一),男,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①黄莺:《客家情》。香港:崇正出版社,1996年。
(文章出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辑刊》2007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