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67|回复: 0

《世界客家文库》 2015年12月24-26日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12-31 22: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十三五”规划《世界客家文库》 2015年12月24-26日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5-12-30     世界客家文化之旅
                                                                                                                                                                                                                                                                                                
       2015年12月24-26日,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世界客家文库》专家研讨会在广州珠岛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广东、江西、福建、上海、四川、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文化研究的学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完善了《世界客家文库》的编撰方案、专家团队的确立等事宜。
此次大会因在年底召开,部分专家未能前来参加会议,但是纷纷发来了关于文库建设的宝贵意见。出席此次大会的领导、嘉宾和文库项目组成员有:

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桂科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曾莹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肖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主任编辑、《世界客家文库》总策划  钟 菱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陈春声
嘉应学院校长、客家研究院院长  邱国锋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客家研究所所长  谢重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王 东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  罗勇
闽台缘博物馆馆长  杨彦杰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佑周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执行院长  周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  谭元亨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  罗肇锦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林文映
深圳市文联主席、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杨宏海
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  曾令存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  宋德剑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主任  肖文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执行院长 吴良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郭一丹
广东人民出版社《世界客家文库》项目组成员  郭军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世界客家文库》项目组成员  李丹瑶
广东人民出版社《世界客家文库》项目组成员  曾 鹏

领导讲话  
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董事长王桂科:
       客家文化是广东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出版人定位为“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人”。为什么要叫守望者?就是因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文化守着、盯着,别丢了。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广西、四川、海南、湖南、香港、澳门等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都有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觉得我们出版人最大的职责就是把文化传承好。客家文库是个浩大的工程,按照计划是10年内出版600种,20年内出版1000种。对于1000种书这么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出版界是极其罕有的。除了我们出版社的容庚藏帖、岭南文库以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出版界最浩大的一个工程。广东人民出版社是全国著名的人文社科、古籍整理、地域文化整理出版社,对广东文化的传承、整理出版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我们把世界客家文库作为今后20年的重大选题,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去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最近省里面也很重视“十三五”的出版规划,2016年是“十三五”的重要开局之年,所以我们要把《世界客家文库》这个“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出版项目作为我们省的一个重大文化传承项目来完成好、出版好。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曾莹:
       本次会议是《世界客家文库》项目在广州举行的第一次大型的专家研讨会,在此之前还没有组织过这样隆重、盛大的,由各地客家文化研究精英参与的文库建设会议。
      《世界客家文库》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出版集团立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目标是收集整理、出版世界所有主要客属地区的客家文化精品,以继续弘扬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优秀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中,展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型文库出版项目纷纷先后启动,其中有《湖湘文库》《浙江文库》《新疆文库》等项目的落地面世,也有我们广东人民出版社建设了二十余年的《岭南文库》,这些文库的出版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都各具特色,并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在这个各大文库出版项目纷纷落地的时刻,我们经过总结,发现中华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脉——客家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出版,这无论是对于出版界还是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领域,都是一个缺失、一项空白。实际上,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广东人民出版社已经意识到,必须尽快填补这一空白,将一部分濒临失传以及零散地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文化成果,通过整理和抢救,进行系统的梳理、出版。
       作为出版行业的一员,广东人民出版社深刻认识到,客家族群人数之众多、分布之广泛,使客家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而对客家文化著作的编撰、点校和出版,也绝不应仅仅立足于广东本地,而是应该像优秀的客家文化一样,立足于世界,并借助新媒体时代的种种先进的传播手段,以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最终达到出版的目的,使《世界客家文库》项目成为能够传承文化、砥砺后人的优秀出版物,成为经典。经过多年的策划、筹备,目前《世界客家文库》项目基本完成了专家团队的建设,并且在2015年全面启动,此外,也已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成为一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然而,要做好这个项目,并非凭借一己之力即可完成。这是一项需要凝聚人心的工程,它既需要一个大型的、专业的编撰团队不畏艰难地凝注心血,也需要政府、学术机构、民间组织、出版单位等各方力量的协助与支持。从我们自身出发,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已计划重点投入人力、物力,打造这套精品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山歌大典》作为《世界客家文库》的第一个重点子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并在紧锣密鼓地编撰之中,该项目以梅州市文广局、梅州市文化馆、嘉应学院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龙岩学院、贺州学院等单位组织人员进行编撰,并且已经获得了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被列入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项目。
       目前,《世界客家文库》的学术团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文库由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学术造诣极高的教授、学者领衔,世界主要客属地区的客家研究院和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加盟,打通了学术殿堂和民间精英之间的对接桥梁,并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于弘扬推广客家文化的力量支持。此外,为了与全媒体出版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文库项目组从实际出发,积极借助互联网资源,联系了上十家的客家网站及微信平台支持,目的是让文库的影响力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并远及海内外。
       根据目前的筹备情况,广东人民出版社对《世界客家文库》项目的发展前景做了综合的评估和考量。在出版形式方面,力求将文库打造成集图书、音像、数字出版、按需出版、数据库服务、影视制作、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客家文化传播交流工程,并最终实现文库建设的终极目标——打造客家文化基金会和客家文化产业,在各主要客属地区成立客家文化产业创意园。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是为了研究、讨论、确定具体的编撰方案以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其中主要涉及文库的目标定位、内容构架、实施方案等。这些都要留待在场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商议。前面提到,做好《世界客家文库》这个项目,并非凭借广东人民出版社一己之力即可完成,而要靠社会各界以及全体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得以汇聚来自广东、上海、江西、福建、四川、台湾、香港等地的英才,真正实现跨领域、跨地域的思想交流,其所产生的火花,终将引燃这一场群英荟萃的精神盛宴!

专家发言
上午,主持人:文库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春声
请拟订文库编撰方案的罗勇教授对方案作基本的解说

罗勇:
      《世界客家文库》用世界两个字,既涵盖内容广,又有客家文化特点。要熔学术性和通俗性于一炉,这是文库比较新颖的。这个编辑方案一是目标定位,二是内容架构,三是实施方案。
       第一目标定位,既然广东人民出版社牵头,就应该注重高品质。在当今时代,粗制滥造是肯定不行的,一定要高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世界客家人所认同,所以要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二内容构架,既要考虑学术性,也要考虑普及性。内容构架分了四个方面。
       一是文献资料编。首先是1949年以前的历代方志,无论是已经出版还是没有出版过的,所以要具体界定一下。目前是暂时根据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来划定的。方志、族谱资料、碑刻、契约文书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收集。
       二是客家著述。有些非客家人在客家地区留下的作品,与客家地区有关的。还有就是今人有关客家文化的研究性著作和通俗作品。比如谢重光、王东的著作等,都可以纳入进来。从普及性的角度考虑,就要包含一些文艺作品和普及读物。
       三是专集编。比如已经在进行的《客家山歌大典》。我这里列举了一些,比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历代书法选》《客家历代绘画选》《客家古村落》《客家建筑大全》《客家会馆大全》《客属社团大全》《客家与中央苏区史料》《客家经济史料选刊》《客家楹联大全》《客家民间歌曲集成》《客家民间舞蹈集成》《客家民间歌谣集成》《客家民间谚语集成》《客家民间故事集成》等。
       四是人物编,一是历代客家杰出人物传(已故),二是客家杰出人物口述史。
谢重光:
       这个方案很博大,很振奋人心。但是真正要实施起来不容易,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比如方志,用罗香林当时所界定的纯客县和非纯客县来筛选,不够科学。因为现在的研究已经比当时有很大发展了,所以不应当完全引用罗香林的那一套。比如我比较熟悉漳州这边,西北部的客家人很多,尤其是迁到台湾的很多,谈到这个地区的方志,可能要参考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到底哪些是纯客县,哪些不是,县上还有地区域级的。另外,同一个地区,有不同时期的方志,到底是都入选,还是只选部分。比如《漳州府志》就有很多时期的,究竟选哪个历史时期的最有代表性?
       还有就是点校问题,我们点校人的基础很重要。有些老的县志,由于点校人水平有限,会出很多基础常识的问题。所以到底是点校还是按原样出版?还是只是标点一下?这都不一样。
       客家族谱,很多省里图书馆都收集了。美国犹他大学的族谱收集也很多。族谱里面好多资料是比较可信的,是丰富的资料宝库。但是有一些,按照历史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不真实的;但是按照文化学来说,又反映了文化心态、文化认同等。所以到底整个族谱都要出版,还是族谱里面资料的选编呢?这些都要细化。
       客家先贤的文集,这部分比较好操作,是符合先易后难的原则,比较好操作,且出版起来意义比较大。确定之后,就要确定一位专家来组织一个团队负责。
邱国锋:
       我主要从管理方面来谈。
       1.项目立意高,意义重大,确实是一个大思路、大视野、大成果,以后一定会有大影响。
       2.基础好,前景好。一个是客家研究基础,200多年来有很多研究成果,全国其他地方高校都有很好的研究成果。
       3.客家研究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这样客家文库会产生更大影响。习总书记今年2月在陕西的讲话上,谈到我们要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5000年的中华文化要有自信。我们客家研究要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的文库提供更真实、更高水平的支持。
       从刚刚罗教授介绍的编撰方案来看,我个人感觉思路比较清晰,大的方面没有太大意见。但是广东客家志方面,下面还有很多县,是否都要各自出方志?我赞同谢教授讲的,要有专门的学术队伍进行组织编撰,提出实质性的意见,要有总主编等。《岭南文化书系——客家文化丛书》是筹备了很久的项目,像这样的小工程,我们都做了很久。所以,要做客家文库的编撰,我比较倾向于在古代研究基础上,继续拓展。
       我们作为客属地区和客家文化研究的高校,应该联手,把客家文化研究做大做强。我坚信水涨船高,交流合作是我们共同的话题。今后嘉应学院愿意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为文库建设做出努力。
周建新:
       从出版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已经出版了很多专门的客家文化成果。比较有比如罗格文老师牵头的,在闽粤边区做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这是在香港出的。再就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岭南文库中出版了一些客家的著述和客家先贤成果。第三就是,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出过《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客家著名人物丛书》《客家风情文化丛书》等等,黑龙江出版社出版过《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学术文库》,福建教育出版社《客家研究丛书》,华南理工出版社《客家文化丛书》《客家与梅州丛书》《客家研究大讲堂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客家丛书》、花城出版社《客家学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客家研究丛书》。截止到2012年,总共出了十几套的客家文化丛书。我们《世界客家文库》最主要就是要大、全,这是从体量上来讲。从内容上来讲,我们现在客家文库应该兼具古今客家研究成果。
       我觉得方案里面有一个问题要注意,我们对海外客家似乎注意比较少,几乎目前还没有怎么关注,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客家。我们要花更多篇幅在这上面,否则“世界”这两个字就失去意义了。
肖文评:
       客家人在海外的人数不断有变化。印尼说是有200万客家人,其实最保守估计有800万。马来西亚至少有300万客家人,所以在泰国、缅甸客家人都不少。海外这一块,确实是我们客家人的一个大头,特别是我们现在在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要求互联互通,做客家文库,研究海外客家,在互联互通方面有很大意义。
       客家人下南洋,年代比较早。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做田野调查,会有更多东西可挖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在海外确实已经有人在关注华人的文献收集整理。比如马来西亚的华社研究中心,收集了华人资料汇编达100多万卷。这些东西是非常集中的关于海外华人的文献资料。当然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和客家人有关的。
       按照罗老师的规划,还有其他很多海外作品有待整理。有很多成果可以展示,海外这一块怎么去做?编委会名单可以增加一些海外人选,他们都非常有心去做资料搜集整理。可以加强沟通联系。在海外客家这一块,跟我们当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可以挂上钩,切合国家发展战略。
       出版的问题,我觉得先易后难,或者把以前的经典先整理出来相对比较容易,比如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上一期应该是1990年重印过一次,后来兴宁文史点校过一次。这是研究客家最基本的研究资料,这个作为第一批推出,很有意义。还有《客家人总志略》等,这可以作为第一批传统素材推出来,奠定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基础,社会反响会比较大。要出版的话,10年600种,20年1000种,要大要全,有点难度。比如客家族谱,我知道民间的族谱,有价值的不少,光是族谱,就能出到这么多种了。还有其他民间文献都很多。这个规模、标准怎么选定,还是要敲定一下。
杨彦杰:
      《世界客家文库》是一个大作,这涉及“精品的标准在哪里”?并不是把所有都塞进去,而是要精挑细选。我的想法是,这绝对不是一次会议能够解决的,这是需要分门类的。比如方志方面,缺的也很多。每一种方志里面,都有很多版本,是不是每个版本都要收录?所以这个要跟总计划先联系,这个大的框架要定,然后再去精。不然是没办法的,铺天盖地弄下去绝对超过计划。所以部分书目是摆着好看,但是对学术扩展、学术服务能不能到位,值得讨论。
       我觉得从列的这些门类来讲,有一点没列进来,那就是档案。档案很重要,如果要推进客家研究,这套书要很规范、严谨、起基础作用的,收录前人很少做过的东西。很多档案都值得做,里面有大量客家材料。比如碑刻,我们做了很多田野调查,但碑刻没有一个县是完整的,里面太多碑刻了,能够把一个县一个县把碑刻全部做出来,那是很好的贡献。如果能尽可能把散落在民间的契约都找到,那就是了不起的工作。这是大量的工作,绝对不是讨论完就能解决问题的,要很好的组织。我们要沉下心做规划。
杨宏海:
       广东人民出版社做《世界客家文库》项目,在我看来,可用六个字概括——崇高,悲壮,辉煌。
我很赞同刚才罗勇教授说的,我们这一个世界客家文库的创新点,就在于学术性与通俗性熔为一炉,这和以前的作品不同。但是长期以来,包括迄今为止,我们在座专家的思路还是学术性的。但是这套书绝对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所以这些书如果要传承到下一代,就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结合学术性和通俗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对学者来说,是水火不容的。但这两者,一定要结合在一起。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我认为,要编好1000部书,必须分两大部分。第一,就是学术篇,包括方志、族谱、典籍,全部归于这个篇,让在座学者承担;第二,就是文创篇,属于民间故事、传说、人物故事、山川风物、节庆等文化类的作品,就归到文学篇或文创篇来操作。对学术篇而言,应该“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对文创篇而言,应该“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文创篇能够囊括口袋书、漫画书、旅游风情书,可以给影视创作提供素材。我感觉客家文化要传承,一定要沿着这两条道路来走,不然难以吸引年轻人。
谭元亨:
       我觉得通俗和学术之间没有矛盾。红楼梦在当年也未必是经典,这是有个演变过程的。《岭南文库》有一点可以借鉴,学术经典是一块,另外还有一个系列的通俗小册子,也出了一百多种,这是两种类型。即便是所谓文学、通俗的东西,未必不是经典的。所以我们要从精品的角度来选择,没必要将两者对立起来。
       关于编委会名单,应收录罗可群、赖继丹,做客家的传记做得比较好,这些人可以考虑进入编委会,他们热心客家文化,手头上也有很好的资源。广东的图书馆、包括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都向国家申请了做客家大数据平台,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
有些必要的分工比较好,如果有具体的分工,学术归哪个学院,民俗归哪个学院,这么多大学研究院都能发挥很好作用。如果都杂乱无章,不得要领,那么做起来比较难。
吴良生:
       民间和学术,关系非常尖锐。因为民间和学术两套话语体系不一样,这两套话语体系很撕裂,这个问题在这套从书里要有解决。
       这套丛书的运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方案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套丛书产生的产业价值非常大,这是一个整合的时代,这套丛书在学术圈内和文化圈内也是一个整合,把大家整合在一起;在市场上也是整合,能够整合号称1.2亿的客家人,这些都是要通过互联网运作的。这套丛书产生的产业价值基本上是要在互联网平台里实现,所以注册、运作微信公众号,走传播的向度,是这个项目成功的核心点。这套丛书在我们现在开始讨论时,就要运用网络力量把资源整合进来,把公众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平衡学术、民间两套话语的平衡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这个运作过程,能够把客家人“圈”进来成为自己的粉丝,进而成为自己的用户,那么今后这套丛书、文化产业创意园才有消费基础。我们的《世界客家文库》怎么样在旅游或文创产业运用,需要很多创意,需要很多“落地”的东西。前面很多人做的客家文化产业工程,都在做“抄书”的事情,不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我们能否利用机会真正进行创作?这是很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真正能够实现宏达运作的前提。
张佑周:
       客家文化丛书很多,比如山歌集成、民谣集成等,都很多。如果要把它搞成客家文库,这些资料的选取工作要很多人力物力去做。再一个就是,方志出版的版权问题,一定要考虑到,还有一些非纯客县,但客家人数量很多的,应该怎么筛选?这些以后都要讨论。我赞同谭老师意见,要进行分类,还要进行分工,还要分片。所以这方面还要细化,才能落实。
曾令存:
       我有几点建议和想法:
       第一,这是一定要定位、定性的问题。这个定位和定性跟我们对目前客家历史现状研究出版要有全面了解。要对学术史了解清楚,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话题,都要心中有数。
       第二就是选题问题。选题一定要好好去做。十年五年出1000本可以凑,但是重复性工作没有意义,在网上关于客家的书多如牛毛。要做出别人能够认可的作品,需要考虑。选题中,家族文化、宗族文化,都是非常有代表性,这个我们可以挑选一下。选题一定要好好设计,每个大板块下面包括哪一些。
       第三,队伍问题。我觉得队伍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层面。首先是大的文库,到底由哪些人来构成,这个编委队伍要角色性、统领性的,要让别人认可的。下面可以分很多,比如文史典籍里可以有几个人来负责,比如方言、族谱等,下面又有各种。像金字塔形,自上而下。
人员构成,有一些要考虑,有些话题只能由一部分人做。比如我们学校必须要做文史典籍,因为做这一块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有这个积累才可以做。这一波人的挑选比较严格。另一些通俗性的,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第四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话题里怎么做,这是要根据对象来定。比如我们方志很多,方志到底怎么做?如果现在完全只是重印出版,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很省事。如果你进行详细点校,很艰难。所以可以结合,比如嘉应州志,挑出重要的版本进行点校,如《光绪嘉应州志》。其他《乾隆嘉应州志》,则可以标点一下。所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的工作不一样。
       理想非常远大,但要做得实在。否则就重复性,缺乏意义。
宋德剑:
       客家研究有200余年的学术积累,到现在,应该对学术研究、成果做一个大的总结了。既然做客家文库,不管做雅俗,文库首先要拿到市面上来,它的亮点在哪里?从个人来讲,要体现这么几个亮点。首先,我们做民国经典研究成果的出版。民国经典做出来,不会是重复。其次,8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参照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文库》的建设,它学术性很强,其中列了很多系列,比如海外研究系列、海外汉学系列等。如果我们可以对课题的成果进行整理出版,可以形成亮点。
       第一,海外研究。抓住海外客家社团,海外客家会馆。这里可以出很多亮点。
       第二,我们的编委会成员,客家研究不单是客家研究学者关注,客家研究为什么热门?因为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很多学科都关注的面向。我们在客家地区做研究的人参与进来,还应该吸收在各个领域有建树的人。我们现在的编撰名单,可以从中挑选出几个人专门带团队,这是以后可以细化的。
罗肇锦:
       很多客家相关的资料人物,我们没有注意,会忽视掉。希望编辑可以对部分被忽视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将来出版。
       畲族跟客家人的歌谣,无法分辨彼此。他们的族谱无法区分,畲族人也讲客家话。我希望客家文库,也应该收录一部分畲族的资料。将来会有很清楚的答案。
       另一个比较远的观点是,江西那边在做各地客家方言的录音,使这些方言能够保存下来。如果能够参照他们这样做,这对客家研究是很大的贡献。各地不同的客家话的原音就可以一直保留了。我们将来应该注重客家音档的建立。其中,歌谣、山歌、谚语的研究,也可以建立音档。
       不要纠结标点问题,标了不见得是正确的。如果可以照相影印,把原来的样子呈现给读者,会比较好。
王 东: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最不好的时代,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现代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一个多月前,我在龙岩参加钟菱召开的文库专家座谈会时已经讲到,《世界客家文库》这个集大成的事,很难完成,但不是不能完成。今天我们专家团队的成功建立,可以说文库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在罗老师这个编撰方案上,我们还可以继续深挖。
       我们可以从“地图”这个点深入进去,出版界、学界配合起来,做一个当代关于客家的“地图”。这个地图可以反映当代客家现状的,包括方言、人口、碑刻等。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我们应该力求把这个地图做得尽量精细,一个县、一个乡地做下去。
       此外,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近代有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客家地区进行传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部分是西方传教士用中文写的关于客家的文献,这部分文献至今为止没人去触碰过。所以我希望,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部分内容包括进去。我们应该尽可能从各自的知识体系出发来完善文库建设,尽管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但碰撞在一起就可以产生新的想法,集大成,做成传世的精品。
林文映:
      《世界客家文库》的编撰,是不能绕过香港的。香港是很重要的研究客家文化的地区。香港是海峡两岸的重要纽带,也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香港有200多万客家人,要做客家研究,绕不开香港。香港有很多客家社团,文化研究有赖际熙先生用时5年纂成十五卷本鸿篇巨制《崇正同人系谱》,此乃崇正总会之精神栋梁,更是现代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在海外影响巨大。
郭一丹:
       如果《世界客家文库》只依据罗香林的地域上的划分,是很粗略的。罗香林自己也承认罗香林老师的这个地图,是可以改写的。我们四川大学的崔荣昌教授,他做了33年的田野调查,出版了四川境内的《客方言》。这套书比较权威,可以借鉴。
       我在田野中接触了很多客家人,他们写的自己的家族小说,只能在香港地区买书号,他们的小说,非常生动鲜活,这些作品都很优秀。还有我接触过的客家老农,写的自己村落的发展史。所以,如果纯粹出学术性的,会离老百姓太远了。能不能出一些像林耀华老师那样的书,如《金翼》等,或者《库克船长之死》《马丁盖尔归来》等,它们同样也是学术著作,但也能获得老百姓喜欢。
陈春声:
       第一点,定位要想清楚,我以为这套书是给图书馆准备的,要传世,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所有放在图书馆里面的,都应该是有价值的精品。
       第二点,工作机制比专家团队重要。我们必须每一本书都落到实处,编撰也好,点校也好,每本书都要有人跟,所以要有一个比较可操作的方案。我们不一定学《广州大典》,我们拿不到钱,所以我们要依靠各个大学的客家研究院。工作机制比专家团队重要一千倍。
       第三点,我们在讨论整个丛书的体例、工作机制时,还要有一些座谈会去征求非客家研究的学者的意见,我们有很多有经验的学者、实际工作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不然我们就永远在客家研究的圈子里。很多选题,不仅仅要在圈子内部做评审,还可以邀请其他领域的专家。很多学者尽管不是专门做客家研究的,但他们的眼光、视角是不一样的。应该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四点,是一些具体的建议。第一,关于方志,方志是做客家研究最基本的材料,大家刚刚也讨论很多。方志的出版和数字化太普遍了,我的电脑里有广东所有县市的地方志的电子版,每一个版本都在电脑里。方志的出版要很小心,我们可以考虑出一个总目,包括列举出有哪些客家的方志,列举出主要内容等,就可以了。因为电子化是很普遍的。第二,有一些没公开出版过的文史资料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每个县自己出的一些资料,都没有公开。但是这些都应该留下来,因为全世界各个图书馆都需要。第三,就是海外客家会馆的资料的选辑,我们每一个客家会馆都有馆刊,尽管有一些材料会重复,但是也不乏一些是用心的、好的材料。这些可以做,不难。还有可以做近代报刊的资料选编,这一类工作如果先做出来,没有一个客家研究院不买,没有一个图书馆会不买的。还有客家研究经典,即国内国外的,不要太多,大约100种就可以了。那个容易做,而且销路很好。第四,我们配合一个跟这本书的硕博士论文相关的。找一个学生做专门的学术论文。就可以构成一本书了。这样集子出来了,博士论文也出来了。
       我们要出一套全而不杂的精品丛书。我对这套书是有信心的。

下午,主持人:文库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罗勇

罗勇:
       王东教授提的客家地图的概念很好,关于传教士对客家的研究文献也是非常宝贵的,在新的文库方案,肯定要把这个放进去。
       陈春声老师上午做了归纳性发言,发言很有特点,很精炼。第一,是定位——要不要做得那么大?如果是1000册的规模,适合放在图书馆。第二,工作机制比专家团队更重要。今天下午,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三,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找客家研究的专家,而且应该找非客家人士来征求意见。
       我提几个问题:第一是方志要不要做?怎么来做?现在一些方志已经做了很多电子版。第二,文史资料,我曾经想过要不要把文史资料单独列出来,因为其中有些很宝贵的东西。越往前的,资料性越强,越有价值。还有地名志,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在里面。海外客家会馆专刊中也有很多宝贵材料。另外近代报刊资料也是很宝贵的。陈春声老师的发言似乎建议要精而不全,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要集中一下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内容框架到底怎么定,这个今下午要定下来了。这套丛书大的方面应该包括哪些?第二,每一个大的内容框架下面,我们需要确定到底由谁来细化。否则这个会没办法操作。第三,如何解决学术与通俗的问题。杨宏海老师提出,要搞学术篇和文创篇。这个涉及框架的问题。是现在这个框架呢?还是如何?还有一个就是罗肇锦老师说的畲族的资料,要不要另外通过什么形式纳进来。如果再有时间,专家委员会名单也要讨论一下,最好主要的人员要定一下。接下来,经费怎么解决?我们有时间,要就这个问题展开一点讨论。大家讨论后,思路会更加清晰。
       内容框架究竟是要大而全?还是精而不全?
谢重光:
       如果我们现在自己著作一本书,肯定是有学术性和通俗性的问题。但是出版不是这个问题。应该是基础性、经典性的问题。像陈春声所说的,如果把它定位为传世之作,图书馆要收藏的作品,它的基础性很重要,作为人家搞研究、典型文化遗产要注重的。经典性的,学术性的、通俗性的都可以归为经典。这两者没有很明显冲突。再提一个,专业性。不管你说做学术还是通俗,一定要在那个领域最有水平的专家来做。比如你做山歌,找顾颉刚来做,那肯定会做得好。他们的眼光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一般的人做这种,和大家来做,就肯定不一样。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所以我比较赞成陈春声所说的,比如方志来说,方志各个地方都出了很多,包括台湾出了方志集成,国内也出了,如果你再出,意义不大。除非你把方志里的客家相关资料辑录出来,给别人造成方便,这种情况是可以考虑的。同样,族谱也是这样的。我比较赞同陈春声的方案,他赞成要精,不一定是不全,因为全是一个标准问题。按照基础性、经典性来看,符合这两点的都收进去。如果说这个前提定下来之后,下面一步就可以考虑了。
王 东:
     我觉得尊重陈春声老师的思路,先做稀缺、未见的,会更有价值。

钟 菱:
       就这个问题我来做一下总结:我们都充分尊重陈春声书记的意见,谢重光、王东老师的意见也是跟陈书记比较统一的,我们要打造学术性、通俗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所以前面十年我们的定位为精而不全。比如各地方志,已经出版的暂时就没有必要列入了。第一期的出书规模:要在2017年10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商大会上拿出第一批,大概50本。
谢重光:
       客家先贤的文集,就可以考虑作为第一套。百年来的研究客家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文史资料选辑也可以考虑。如果这些都落实了,那就拟定谁领衔做,带领多少人的团队,跟出版社签订合同。这样就比较细化、比较可操作的机制了。
王 东:
      方志,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找到从未印过的。比如《虔台志》《虔台续志》就还没出过。尊重陈书记的意见,一些面上材料基本都有,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我主张有个编目叫《稀见、未刊客家地方志》。把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所有的地方志收起来,然后编《方志总目与提要》。
杨彦杰:
       日据时期的材料,很难拿到。如果能把以前材料中有关客家的材料辑录出来,那就很好了。做这种文选、选辑资料的采集工作,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很容易取得的,有的东西尽管出版了,却没有经常看到,那还是要做的。
       一定要做精品。最关键还是做精品。我们现在学术,忽悠的成分很高。学者队伍里,真正做学问的比较少。要做一个文库,能传世的,和普通的差距很大。
       要和出版社的考虑要结合在一起,涉及到经费怎么操作的问题,如何利用新手段把它产业化。不是像我们传统思维那样,是要在市场操作的过程中,把它变成一潭活水。学者不能太呆板。从出版的角度来讲,我赞成肯定要有现代的。第一期不能全是学术作品。我们最好由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要多发挥整个客家学界学术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年轻人的作用要起来。所以陈春声上午提到硕博士参与的方式,其实我的理解是,怎么鼓励这些年轻人进入这套丛书的建设。当然背后是老师在把关,通过这样的机制,把年轻的队伍带出来。这样跟学校的教学、科研,跟出版社相连。这套文库就像做国家课题,是跨省、跨界的大领域,要操作好不容易。
       第二,责任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课题,谁认了,就要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出版社给你资助,要落实到位,避免中间流产。这涉及操作规范问题。我也同意说,要做的时候,第一期简单先做,容易出彩的先做,成熟的先做,但同时,难做的就要开始着手了。时间很容易过,一个好东西要做出来,要费好几年功夫。
杨宏海:
       根据上午谈的观点,我再阐述一下。这套书要做就做成精品,精品的目标就是高端科学传世。应该一体两位。客家文化一体。精是一定要求的。在学术这一块,两位的第一位是学术,学术篇是主要的,特别是在方法论上来讲,我们怎么样比较快?把方志里的精品,学术珍藏点的东西选出来,编的话,就有的放矢。这一类叫抢救性整理。比如王东教授谈到的美国发现很多传教士留下的客家相关的文集,这一类的文献。
       第二位,就是文创篇,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还是纯粹的把各地东西编起来,是不够的。现在必须要能够对客家民系的文化传承的弘扬,需要新媒体新思维。比如做地图书、口袋书、漫画书等等。
       经过专家们激烈的讨论,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大会不但把世界各地专家们都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文库,而且确定了文库的定位和整体架构,也确定了各系列基本的编撰思路以及领衔专家。这是一次值得记入史册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会!文库建设任重道远,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再接再厉,将客家精神发扬光大,将《世界客家文库》打造成传世之作!
      
(钟 菱 李丹瑶 编辑整理)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9 17:59 , Processed in 0.1304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