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65|回复: 0

总结建馆经验 开创用馆未来(林开钦)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12-21 2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林开钦先生授权发布
总结建馆经验  开创用馆未

林开钦

1.jpg
三明市客家博物馆

    在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有关市县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省和有关市、县客联会以及广大文博人员的积极工作,我省龙岩、三明二市博物馆等9个客家博物馆园,在“十二五”期间已胜利完成。这些馆园建设壮观大方重实用,版面展示内容各具特色不重复,内容丰富,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展示了客家源流,是成功的,成效是显著的。
    一、建设客家博物馆园的成效
    建设客家博物馆园,是客家生态文化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运用好客家生态文化的重要实践,客家生态文化又是汉族客家民系历史的有力佐证。 这是建设客家博物馆园最重要的两项成果
    闽西是客家祖地核心区,生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客家博物馆园的建设,是在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众多的古遗址、古族谱、古屋、古祠、古墓、古寺等,对其中比较知名和有价值的进行了必要的保护,有的还进行带有抢救性质的保护。除了对其实地实物保护外,省客联会出版了系列丛书四本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以各种形式分别在博物馆予以保护。这是客家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客家生态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在充分运用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史、方志对客家源流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以及专家学者对客家研究的成果,认真进行综合考证,客家生态文化资源,成了客家源流的有力佐证。使客家历史更加清晰,准确回答了什么叫客家?客家就是汉族客家民系。其核心内容并以《论汉族客家民系》《客家简明读本》的专著出版发行。
    闽西客家祖地博物馆等9个馆园,对南迁汉人何时何地进入闽、粤、赣边的“四条路线”,客家民系形成的“四个特征”,闽、粤、赣边都是客家祖地,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播迁等。各个馆在不同要求、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展示,这对客家史的研究,传承、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以及客家精神,对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好客家博物馆园
    客家博物馆园建设来之不易,要管理好、运用好:
    1.要办成传承弘扬客家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和客家精神的阵地;
    2.要办成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反对“台独”的重要平台;
    3.要办成全球客家人的寻根谒祖基地;
    4.要办成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示范场所;
    5.要办成促进招商引资的窗口桥梁;
    6.要办成旅游观光的系列景点;
    7.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客家学人才,充实博物馆管理层,使博物馆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正确展示客家源流,使版面庄重优美,常展常新。
    三、吸取建馆经验,促进用好客家博物馆园
    建馆的三条重要经验:
    1.尊重客家历史努力排除干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教科书、是营养剂、是清醒剂。客家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办好客家博物馆园对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凝聚人心更加热爱中华,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正本清源,才能与“台独”言论和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线。“台独”势力为了“去中国化”,极力宣扬客家非汉族,客家主体不是汉族,客家的根不在中原,把寻根谒祖诬为“血统论”“种族论”。极力否定篡改历史,宣扬否定了血缘和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客家博物馆园的建设是对“台独”言行的遏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客家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博物馆,一般博物馆只要有资料那里都可以建。筹建馆园时,有人提出把各县的文物、资料集中搬来建一个大的馆就行了,不必建那么多。这种观点是对客家生态文化保护与建设的不了解,许多生态文化资源是不能搬和搬不动的,是要保护的。如长汀县古汀州府的老城墙、永定世遗客家土楼、定光文化根在武平的定光庙、上杭县国家级保护文物“李氏大宗祠”(李火德祠)、号称百万裔孙的张化孙陵园、客家著名民居连城县培田村等客家生态文化吸引着许多寻根谒祖的人群,他们前来旅游观光,首先要到与其有关县的祖祠、祖屋、祖墓、祖寺祭拜和探亲访友的。所以这类游客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者。
    另一个观点,三明市客家博物馆不该建,三明市只有宁化、清流、明溪原属汀州八县的才是客家县,其他各县都没有客家,不属客家地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概念”,即“闽西就是汀州府,汀州府才是客家,其他县不是客家”。经过反复考证,古今中外都认同的闽西、赣南、粤东是客家民系形成发展之地,这个闽西是地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划。历史上从未有过闽西府、郡的设置,原汀属八县今又分属于龙岩市和三明市。闽西的地域概念,应包括闽西南和闽西北。
    更重要的是通过客家源流考证,南迁汉人是经过四条路线进入赣、闽、粤边的,四条路线闽西北占了两条。客家县是有史可查的,三明市除大田、尤溪二县只有部分客家人外,其他各县区(市)均是客家县。三明市建设客家博物馆,是需要的,是由客家源流决定的。通过建馆也澄清了混乱思想,加强了团结。
    2.统一规划,才能确保壮观大方重实用,各具特色不重复。
    在建馆过程中,有人说建那么多馆,肯定是重复建设。这些看法是不了解实际情况或别有用心。
    闽西孕育的客家人播迁海内外,不仅是客家生态文化资源多,海内外到闽西寻根谒祖的客属同胞也很多。如上杭李火德祠、张化孙陵园,每年自发前去祭拜的海内外客家人分别万人。寻根谒祖者,是谒自己的祖宗和公共祭祀场所,不会按别人指定的地方去祭拜。
    根据各县客家文化生态资源和客属同胞前往祭拜情况的实际,为了更好地为海内外客家人寻根谒祖服务的需要,通盘考虑作了如下规划,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文化园(内含客家公祠),长汀公祭客家母亲河母亲缘(内含汀州客家博物馆),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内含客家土楼博物馆),上杭客家缘(内含客家族谱博物馆),连城冠豸山客家文化园(内含客家民俗博物馆),武平客家文博园(内含定光文化馆),清流灵台山客家博物馆,上述各县一般是综合性的客家文化中心的馆园,其中建设了具有专题性的客家博物馆。
    还有二个总馆,一是三明市客家博物馆(总馆),除展出客家源流外,还展出三明市各县客家源流以及客家文化。一是闽西客家祖地博物馆(龙岩市),此馆是总馆,展示二大部分,一是全面展出客家是汉族客家民系,回答什么叫客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二是闽西在客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上述各馆名称,就可看出内容是有所分工不重复的。
    这样,既适应赴各县各类参观者的需求,同时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客家,在总馆对客家的总貌,有一个集中的展示,使参观者用不多的时间,就对客家有大概的了解。
    这样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市、县博物馆是总馆和分馆的关系,既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的系列推出,这样,又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对旅游观光也是一大促进。
    至于客家园里一般都建有演艺中心,图书馆,妇女儿童、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有的还有宾馆等生活设施,这是群众的公共文化事业,是民生工程,各县都需要,不属重复建设。
    3.客家博物馆园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关键
    客家博物馆园的建设不仅要有个好的规划,仍需相适应的资金配套,还有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版面设置等问题,都需大量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9个博物馆园等项目分别列入了省、市、县的计划,在“十二五”计划期间都胜利完成了。
    上述建设客家馆园的三条重要经验和启示,需要认真吸取,并结合管理好运用好客家馆园实际,发扬光大。如何运用好客家馆园,需要不断提高对历史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搞好计划,特别是需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博物馆园的领导班子、讲解内容、讲解人员选拔培训、向群众免费开放、各项费用开支等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四、客家社团组织在建设客家博物馆园中的独特作用
    作为客家社团组织,围绕建馆的三条重要经验开展工作,有可能大有作为。如果离开了三条经验,就会无所作为。实践证明客家社团组织在建设客家馆园工作上,一般都发挥了如下作用:
    1.在学习调查研究基础上,发挥建馆、用馆方案的参谋助手作用
    省客联会根据国务院对闽西关于建设客家生态文化保护与建设实验区的要求,结合福建客家实际和对台工作的需要,通过调研,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建设客家博物馆园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及时批示,为建设馆园起了关键作用。有关市 、县客家社团组织也结合实际,向党委、政府提出贯彻意见,党委、政府作出了建设馆园决定,从而使馆园建设纳入了社会事业发展的计划。
    2.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调查研究,在党委的领导下对工程进度起推动作用
    工程建设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社团组织及时发现、分析、研究措施推动解决。
    3.博物馆园展出版面的方案,从指导思想到版面设计大纲以及版面制作,在党委领导下起骨干作用
    客家源流的展示是客家史的核心。专业性、政治性、艺术性都很强,不能出差错。客家社团组织协同党委、政府的宣传文化部门认真审核,并向党委、政府报告,以确保展出内容准确无误。
    客家社团组织,在管好、用好客家博物馆园的工作上,只要认真吸取建馆的经验,结合管好用好博物馆园的实际,也是大有作为的,并将继续发挥独特作用。

  2015年11月22日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5-3 06:44 , Processed in 0.1438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