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9|回复: 0

发掘客家姓氏文化精神内涵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7-7 1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06月26日 21:46 来源:人文岭南第51期  作者:周云水



  姓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以血缘宗亲的特殊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独特作用。客家移民源自中原汉族,推崇“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儒家伦理本位,不仅有传统的宗亲情结和抱团取暖的精神,更注重培育现代社会急需的正能量。在粤东北梅州的客家乡村,不仅有保存完好而结构精美的客家宗祠——围龙屋星罗棋布,更有各个望族大姓依托传统积极建构出的丰富多彩的现代姓氏文化。
  位于广东兴宁市黄陂镇岗背村的刘氏总祠,以其精美的装饰和庞大的占地空间在当地著称。世界刘氏联谊大会前主席刘耕表示,刘氏总祠不仅是刘姓宗亲缅怀先祖之地,更应该是中国人传承与发扬汉文化的圣地,并力主将刘氏总祠建成华夏宗祠文化基地,除了宗祠的必备构件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汉文化长廊,其中就包括姓氏文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W020150626790980974124.jpg
                     ■刘氏总祠           资料图片

  弘扬传统孝道精神
  在岗背村“象山”南麓的开七公墓地,历经岁月沧桑,早已淹没在杂草丛中。但在21世纪初兴起的客家姓氏文化研究热潮中,刘氏宗亲合力捐资将墓园建成园林式孝园,旨在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刘耕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亲文化自古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宗祠文化基地组成部分的孝园提倡中华儿女应该弘扬“大孝”精神。
  在当今传统文化逐步缺失特别是孝道文化、道德观念迷失的情形下,华夏宗祠文化以弘扬中华孝道为主旨,继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相亲相爱的文化传统。华夏宗祠文化基地落成寓意着华夏子孙“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的同根情缘得以继承,也昭示着世界各地宗亲有了传承汉文化的新方向和新使命。
  无论是刘氏总祠在设计上向华夏宗祠文化基地靠拢,还是将刘氏兴宁开基祖开七公的墓地拓展为孝道文化传播基地,都体现了客家宗亲组织的文化变迁,反映了昔日单纯的姓氏文化,如今已经被演绎为以儒家伦理本位为基础的社会行为准则,深入到民众的日常行为之中,并将其影响从单一的姓氏扩散到全社会。将开基祖的墓地进行文化包装与定位,显示了兴宁刘氏作为当地大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传统客家姓氏文化适应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提升的需要,也是对当今市场经济冲击传统宗亲文化的回应。借助每年农历正月十九的大型祭祀仪式,周边其他姓氏的群众作为旁观者,也能充分领略孝道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传递民间互助正能量
  兴宁刘氏宗亲会专门负责族谱编撰的刘选仁,在收集整理各房族谱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农村基层还有很多因病致贫或失学的孩子,于是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成立“兴宁市善小助学服务中心”。客家山村人多地少,虽然近20年来不少村民走出山区到沿海打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过去较为贫困的生活,但仍有部分特殊困难的家庭需要社会的关爱。善小助学中心发起人刘选仁说,他之所以选择“善小”,一是源自刘氏先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训,二是想跳出刘氏的姓氏局限,让全社会在“积善成德”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传统的客家宗族在扶危济困方面,解决了宗族内部特殊人群的需要,比如通过设立蒸尝,用公共土地上获得的租金或收成,资助族内贫困子弟上学所需的费用,这种机制不仅让客家地区走出了很多文臣武将,也为海外客家华侨在异乡打拼提供了后方稳定的保障。时至今日,类似“兴宁市善小助学服务中心”这种以某个姓氏的经济精英为主的社团组织,通过广泛吸收多个姓氏的各类民营企业主参加公益慈善的模式,无疑是当代客家姓氏文化的变异,这种以点带面的文化机制,对于客家社会的内涵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4年,在善小助学中心资助的16位贫困学子中,只有两位刘氏宗亲子弟,可以说善小助学中心已经跳出了刘姓的局限。刘选仁认为,海内外刘氏宗亲正是在广传公留下的勉子诗“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需顾祖炉香”的影响下,才能不远万里回到兴宁寻根问祖,也正是祖先留下的朴素族规“和乡邻”,让他能够义无反顾选择民间慈善,扶助其他姓氏的贫困群体,弘扬社会正气。
 (作者系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W020150626790981171754.jpg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3:10 , Processed in 0.1269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