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地处龙岩市新罗区西北角,其西、北面分別与闽西客家大本营的上杭县、连城县接壤,东与新罗区白沙镇、雁石镇毗邻,南与新罗区江山乡交界。万安镇政府距龙岩市区(新罗区)60余公里,驱车需一个多小时。
在当下“新罗”这一名号全新内涵的羽翼之下,万安古镇这一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古镇的竹贯、梅村等千年客家古村落,正逐渐褪去粗糙的岁月年轮,日益破茧重生。
一、晋时在长汀所设新罗县辖地涵盖闽西南
都说客家历史悠远。
早年,罗香林教授的五次大迁徙学说,奠定了“客家学”大厦的基础。爬梳浩瀚历史,今人不难发现,客家源流至少可以远追汉晋。即如我们今天造访的万安古镇,曾直隶于1700年前的苦草镇(治所在今龙岩城区),而苦草镇,则隶属于治所在今长汀县的古新罗县。
我们将时间前溯1750年,即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建立史上的西晋王朝。又15年,即公元280年,西晋灭了东吴,终结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状态。这是古代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次短暂统一,——西晋王朝仅维持了51年。
晋武帝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司马炎在今天的长汀设置新罗县(因今长汀境内新罗山而得名),所辖地域包括今龙岩市七县(市、区)全境,三明市宁化、清流、明溪、永安诸县(市),以及闽南华安、安溪、南靖等全境或部分地域。新罗县的设置是闽西有史以来最早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从境内居民自古传承至今的语言来看,其实际包含了三大语言系统,即汉语客家方言、汉语闽南方言,以及深受客家方言影响的畲族语言。至于当年的古越族人所操语言,早已被历史消弭于无形,如今仅在闽西南当地居民所说的客家话、闽南话中留下星星点点的极个别的语言底层印记。
毫无疑问,中央政权的行政末梢鞭及广袤的福建西部,表明彼时彼地的人口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中央政权的行政介入,自然有力地规范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为此后千余年中当地不断接纳北方南徙流民创造了政治及社会条件。这是后话。
早在汉代以来,北方游牧胡人已不断内徙,逐渐盘踞水草丰沃的华北地区,且势力日益壮大。到西晋时期,大批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压境包围之势。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90年驾崩之后,西晋王朝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八王之乱”。而北境鲜卑、匈奴、羯、氐、羌等乘虚作乱,一时之间,中原板荡,生灵涂炭。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掳。遭逢如此“永嘉之祸”,中原政权及文明被迫举迁,后世所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及此成形。这是中原汉人首次大规模南迁。
西晋渡江后,元帝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随着政权重心的南移,中原汉人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沿汉水进入长江,徙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进入鄱阳湖,由赣江渗入赣南山区。而迁徙队伍的前锋,甚至已抵达闽西、粤东部分地区。
可以想见,新置30年的晋王朝新罗县,也许此番就曾接纳过或多或少的中原流民!
二、裹挟在客家与闽南语系之间
今天的新罗,与曾经幅员辽阔的“新罗县”不可同日而语,它仅仅是龙岩市的一个城区。在一千多年前,今天的新罗还仅仅是“新罗县”辖区的一个镇,即苦草镇。而苦草镇的地域,除了现在的龙岩首个城区——新罗之外,还包括漳平市、华安县等地。
历史的车轮持续碾过福建西部的崇山峻岭。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宋明帝刘彧罢废新罗县。直至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梁武帝蕭衍增设南安郡(辖今莆田、泉州、漳州地域),又在大同六年(540年),在南安郡增设龙溪县,并将苦草镇归入龙溪县管辖。
这一历史长河中的福建西部,客家人正在孕育,客家方言与地处福建南部的闽南方言正各自酝酿或成型。而苦草镇,此后正是在这两大语系的裹挟之下,多次纠缠,反复拧巴着。
直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帝李隆基正式颁令置设汀州,辖长汀、黄连、新罗(一作杂罗)三县。此时的新罗县治所设在苦草镇,辖今龙岩、漳平、永定、上杭县的全境或部分地域。唐天宝元年(742年),新罗县改称龙岩县(因县南翠屏山有龙岩洞)。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李豫将龙岩县改隶漳州。
龙溪也好,漳州也罢,所在皆是日渐成熟的闽南方言的大本营。翻开福建西部地形图来看,唐代新罗县与汀州府之间,道路艰阻,人马难行,而其与漳州之间却有九龙江航运,交通更为便捷。“从郡往来所便”(《闽中沿革表》),龙岩县改隶漳州,当是“圣明”之举。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闽浙总督为加强统治奏请朝廷,获准将龙岩改为直隶州。——第二年,雍正帝还将万安自明代及清初所设溪口驿丞升置溪口州同。
必须提醒的是,自唐大历十二年至清雍正十二年这将近千年的光阴,龙岩县民都参与到了漳州闽南语言、风俗及所蕴涵的其他闽南文化要素的塑造进程,并长期浸淫其中!如果算上苦草镇归龙溪县管辖的将近200年,龙岩县在“闽南”日濡月染几近1200年!
相比汀州府辖治龙岩县的区区41年,“客家方言”的势力几可忽略不计!
历经千余年的濡染培育,闽南方言最终牢牢盘踞龙岩县的广袤大地。因之,星星点点如万安古镇之客家音韵,其“呢喃低语”实在激荡不起任何“喧哗与骚动”,就只能在梅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野蛮而寂寞地生长,独自芬芳。
雍正至今,倏忽之间。然而,从当年的龙岩直隶州到如今的龙岩市,以区区新罗、漳平之闽南话,与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之客家方言大本营,胶着与碰撞又近300年!面对今日之驳杂的方言事实,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研究后一言以蔽之,龙岩话是带有某些客家话成份的闽南话,而万安话是带有某些闽南话成份的客家话。
三、到万安叩访客家千年古村落
万安客家,以其深邃明澈如世外桃源,期待外界的叩访。
老实说,我的所有关于深山老林乃至原始森林的概念,最深刻的,即来自于20多年前的福建西部的梅花山腹地。那年夏天,我从老家蓝溪坐车来到上杭县城,再换乘仅有的一趟班车,经古田来到步云,投奔在此密林中劳作的哥哥和老乡们。
我且美其名曰,体验生活。所做的事情,就是上山挑松香。一早出门时,挑一担厚实笨重的空木桶,爬山。这是一座很高很陡的大山,只有临近村子的一段山路是石砌的,稍远就几乎全是土路。沿途歇了几肩,终于到得山顶。然后就是一路下坡,直到山底的水田边。老乡们已把从附近山头树上搜集到的松香,一桶一桶地汇集到这大山沟地势平坦处。旁边是不少的梯田,以及几棵巨大无比的南洋水杉,——田里的稻子正在泛黄成熟。
把这百十斤的松香挑回离住处不远的收购站,就要到午后了。下午,有时再没力气,也没有那样的勇气再去走一个来回,就跟小孩子们打成一片。
几天之后,我跟随两个老乡从步云官福坂往江山方向走,去帮山民拖毛竹。老乡告诉我,那里将是龙岩市(现新罗区)地界了。挑着被铺担子,一直沿着乡道走,经过江山的下车、大罗坂,午后时分就到了步云云辉村的山脚下。然后,沿着梯田田埂上山,直奔我们的目的地龙龟——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又爬了近半个小时,才到得半山顶上人家。房东煮了一大碗酸菜汤,给我们配饭吃了。
山上向阳处就两排房子,大概三四户人家。转过山坳应该还有人烟,否则这么多梯田谁干活,——我心中暗自狐疑。正困惑间,老乡指着远处说,山那边有万安水库,那地方就是龙岩的万安。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万安”。20多年后的此刻,我检索一下网络地图,猛然发现,当年我所站立眺望万安水库——今天万安梅花湖的云辉山,数十里之外就是万安竹贯!
2014年8月,我应邀前往万安古镇采访,首站就是这个竹贯村!
沿着逼仄的村道拐一个弯,就到了竹贯村口,立时,眼前豁然开阔起来,我们恍如坠入“桃花源”历史深处。极目望去,在在如东晋末南朝宋初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我冷不丁一个激灵:陶氏描摹的莫非就是竹贯!
村口积灵宫,即让游人的目光纵情回眸千年!积灵宫又称十二公王庵,始建于宋末,元至顺元年(1330年)重修,是竹贯村最古老的建筑,里头供奉着温姓先祖及其幕僚追随唐太宗并在征战中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位将军的神位。积灵宫占地不足60平方米,高仅约9米,但是其中隐藏的远年故事,几度金戈铁马,几番醉卧沙场,足以令人浮想万千。
积灵宫侧旁则是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石砌单孔廊桥——风雨桥。风雨桥又名浪门金锁桥,横跨竹贯溪上,长30米,距水面高约25米,由时人温万盛所建。
由此步入村口数十米,跨过一座石拱桥——双合桥,数棵胸围巨大且高耸云天的水杉和松树,犹如竹贯的名片一般,昭示着古村的历史,迎候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此时村子已十分开阔。环村皆山,四野平缓,田畴葱绿。极目远眺,山边炊烟袅袅,民居多单层,鳞次栉比。
在低矮却苍翠葱茏的卧牛山前,正是名震海峡两岸的温氏家庙和清朝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温兆凤故居。温氏家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三十年(1602)间重修、扩建。乡人说,古时的百姓家祠只能叫宗祠,唯有官爵显赫人家方能建家庙。温兆凤立下卓越战功后奉旨回乡省亲,原先的温氏宗祠便改成了温氏家庙。家庙侧旁的温兆凤故居,是一幢建于康熙年间的土木结构二层建筑,故居大厅两侧的木墙上,贴着主人考取功名及历次升迁的捷报。当年温兆凤在台任职期间,多次在澎湖、鹿港、彰化等地倡捐修缮庙宇、县学等,为民众所嘉许。如今,澎湖、台湾等地的温兆凤后裔,与祖籍地往来已逐渐热络。
这千年古村的历史印记,还有建于明代的观音庵、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关公庙以及嘉庆十六年(1811年)儒士温大绍发妻曾氏的“节孝”牌坊,等等。相较于这些物质载体,村中温、邓两姓族人(以前村中还有陈、李、滕、赖、黄、郭、廖等7个姓氏)代代承传的元宵节游龙、七月节祭祖、传统婚嫁习俗的背新娘,以及游象、游麒麟、剪纸灯等繁富的传统民俗,无一不洋溢着客家先祖的气息,激荡着遥远深邃的人文情怀。据当地族谱记载,其温姓先祖自南宋末年从连城迁入,邓姓先祖则自明朝中期由永安迁来。竹贯村,以其厚重的历史古迹、古朴的客家文化传承,于2013年8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于2014年2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竹贯之外,古镇万安的古村落还有梅村。梅村距万安集镇20.5公里,与连城莒溪、曲溪、赖源等乡镇比邻,辖6个自然村:梅村头、梅村、梧宅、上寨、下寨、群英。梅村古街,自古就是当地边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广西按察使温应彪衣锦还乡,即在梅村开辟墟场,其街道长50米、阔3米,店铺36间,鼎盛一时。至今保存完好的先德堂、徽萼堂、开文堂、合庆堂、圣春堂以及温应彪古宅等众多古民居,依溪畔而建,听流水涛声。而其间仁爱医局遗址等,更是昭示着旧时梅村的热闹与繁华。
乾隆初年,古镇辖区人口已达万人,由此以“万人安康”而得名万安。据调查过当地方言的同行称,与客家方言大本营之连城和上杭毗邻的万安话,比较接近连城话。我默默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还能再游万安,去仔细辩听遥远的客家先人流传至今的平平仄仄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