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嵒的故事 讲述人:蛟洋乡华连生 调查人:蛟洋乡周清夷、李逢甲 整理人:李伯庠、钟震东 华嵒(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人,后寓杭州。其工笔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尤以动物画为佳,并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三百年来,闽西民间仍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画牛 华嵒的父亲是一个造纸工人,四十多岁就病故了,聪明好学的华嵒不得不离开“蒙馆”(初级学校),到父亲生前做工的纸坊去做个小徒工,天天为纸坊老板放牛。 有一天,小华嵒牵着大水牛过桥。走到木桥中间时,他突然发现溪水中倒映的大水牛和青山、翠竹、鲜花交织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小华嵒被这奇妙的画面迷住了,久久舍不得离去,把过桥的人都挡住了。小华嵒心里想:要是我能把它画下来该有多好啊!从此以后,小华嵒每天放牛的时候都坐在树荫下练习画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华嵒勤学苦练,画出来的牛一天比一天逼真了。 一天,小华嵒用纸坊扔掉的废纸画了一头大水牛,画成之后,把它挂在村口的凉亭里,自己躲在凉亭的墙背后,想偷偷听一听来往行人对他的画有什么评价。一会儿,来了不少人,大家都说:“画得好,画得太像了!”一位胸前飘着白须的老先生却说:“画得还可以,可惜牛的肚子画得太大了。”说完就匆匆忙忙地赶路去了。围观的人都走光了,小华嵒从墙后钻了出来,仔细看了看挂在凉亭里的画,牛的肚子果然画得太大了。怎么办呢?小华嵒坐在凉亭里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办法来。忽然,他的眼光落在远处一棵苍劲的松树上。他灵机一动,有办法了!小华嵒一跃而起,取下了画,在大水牛的背后添了一棵大松树,整个画面就变成了大水牛在松树干上擦痒。牛在擦痒时由于用气,肚子一边自然会鼓起来。刚刚画完,之前那个提意见的白须老人办完事又回来了,看到小华嵒手上改好的画,如此生动,他赞口不绝,对华嵒的聪明伶俐和绘画天赋更是大加赞赏。原来,这位老人是附近的一位老画师。 画虎 有一天,华嵒路过地处深山峡谷的苏家坡,还没有进村,就听到村子里传来一阵阵号哭声。进村一问,原来是村民雷大嫂家养的几头猪头一天晚上被狼群全吃了。雷大嫂家孤儿寡母的全仗着养这几头猪为生,如今生计断绝,她怎么能不号哭连天呢?村里人说,近来不知道从哪里窜来了一群狼,每天夜里甚至大白天都闯进村来吃家禽、家畜,村民们实在是束手无策。华嵒听了以后,默默沉思了一会儿,悄悄地走到村口凉亭里,在墙上画了一只大老虎。 到了傍晚,狼群又来了。它们刚到村口,就看到凉亭里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伸出一对利爪,两眼闪着凶光向前扑跃,仿佛要冲过来搏斗。这群狼吓得狼狈逃窜,从此再也不敢到苏家坡来了。 画宗祠 华嵒二十二岁那年,华家亭重建华家宗祠,祠堂的正堂需要四幅大型壁画。这四幅画该请谁来画呢?这个问题在华氏族人中引起了争议。大部分人都提议由华嵒来画,但是族长和纸坊老板却竭力反对,族长当着全村人的面说:“重建华氏宗祠乃千秋之举,四大壁画应传至万代,区区华嵒乃轻薄后生、一介布衣,有何能耐?若由他来画,定会亵渎祖先,祸及子孙。我已重金聘来汀州府德高望重之著名画师钟老举人,明日清晨就开始作画。此事已定,尔等不得再有异议。”众人听了之后愤愤不平,华嵒更是闷闷不乐。 当天晚上,华嵒趁着月色,快步来到华氏宗祠。宗祠大门已闭,华嵒翻墙而入,左手举着松明火把,右手奋笔挥毫,满怀创作激情,一口气画了四幅大型壁画:第一幅是《高山云鹤》,第二幅《水国浮牛》,第三幅是《青松悬崖》,第四幅是《倚马题诗》。画完时,已经是金鸡报晓天色微明了。这时,华嵒突然想到自己私自画下这四幅壁画,平时看自己不顺眼的族长知道以后,一定会用族规将他处死。想到这里,华嵒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决定马上逃走。 天亮以后,族长陪着钟举人前呼后拥来到了华家祠。一进祠堂,只见四大壁画光彩照人,把大家都看呆了。族长一看就知道,这准是华嵒干的,就叫人把华嵒抓来按族规治罪。不一会儿,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华嵒早已逃之夭夭了。族长气急败坏地命人把华嵒的画统统铲掉,重新粉墙,请钟举人再画,不料钟老举人慌忙起来阻拦,连说:“不必不必,若由老朽重画,恐功力、才气均不如其人也。”这时,族长看到众族人的不满之色,只好悻然而去。 拒画 华嵒离乡出走后,当年就到了杭州,靠卖画维持生活。他一面发愤读书,一面刻苦学画。为了实现他平生“少年好骑射,意气自飞扬”的抱负,他决定到北京去闯一闯。 华嵒三十六岁时上了北京。听说恭亲王很爱书画,只要见到好画,都会不惜重金买来收藏,在当时京城的权贵中,算是一位书画鉴赏家了。于是,华嵒冒着风雪带着一幅新作《春燕图》到恭亲王府求见。王府门前戒备森严,门卫如虎似狼,看到华嵒这副穷酸相,连正眼都不朝他看一下。华嵒心想:真是宰相门卒七品官哪!一个门卫说:“千岁早有吩咐,凡画人求见必须先呈上画来。”华嵒只好把画轴交给门卫,由门卫递了进去。过了一会儿,那个门卫手持画轴从里面出来说:“千岁不见无名画匠,原画退回,另赏白银五两以示资助。”华嵒一听气极了,原以为恭亲王是画家的知音,不料他竟然如此轻视自己。他夺过自己的画轴掉头就走。那个门卫喊道:“喂,银子拿去!”,华嵒头也不回地说:“赏给你买酒喝吧!” 当时华嵒在京城举目无亲,走投无路,不由得思念起远在江南的亲人来,第二年春天他就回到了南方。从此,他更加看透了那些假充斯文的权贵们。 十几年以后,华嵒在扬州卖画,名声大振,那些附庸风雅的权贵、富商们,都以能得到华嵒的一张画为荣。有一天,华嵒与几个书画知己应邀到当地富豪“扬州二马”(马日琯、马日璐两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水榭吟诗作画。意兴正浓时,门口下人高呼:“恭亲王大人驾到。”马氏兄弟一听说恭亲王屈尊驾临,真是受宠若惊,急忙率领在座宾客出门迎接,唯有华嵒一个人端坐不动,留在水榭里自顾自地品茶、喝酒。众人把恭亲王迎入水榭,让恭亲王坐在上座。入席之后,马日琯恭恭敬敬地问道:“亲王大人驾到,不知有何教谕?”恭亲王见座中都是当代名士,故意装出很亲热的样子说:“哪里哪里,卑职此次奉旨南巡,取道扬州,明日就要登舟渡江。在京时早就听说扬州有位画苑高手新罗山人,不仅画意清新,画功精到,而且诗书皆精,世人称之‘三绝’,今特地登门求教,不知在座哪位是新罗山人?”听说恭亲王是特意来拜访华嵒的,众人纷纷向华嵒投来惊羡的目光。华嵒慢慢地站了起来,不卑不亢地答道:“在下就是华嵒,承千岁垂爱,诚惶诚恐。”恭亲王求画心切,态度谦和地说:“山人大名如雷贯耳,时人皆以得一画为荣,如蒙赐画,不胜感激。”华嵒想起当年进京受辱的情景,于是冷冷地答道:“丁亥年小民曾进京登门献画求见,千岁嫌小民拙作粗俗而拒之门外,当年千岁传谕小民学好了再来拜见。今日自思画技未有丝毫长进,怎敢当面献丑?”恭亲王被华嵒一席不软不硬的话顶得尴尬不已,厚着脸皮说:“先生近来画艺猛进,今非昔比,务望赐画。”华嵒只好假装喝多了,他醉眼朦胧地说:“今日饮酒过量,不胜酒力,改日奉陪吧。”说完扬长而去,把恭亲王气得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半天说不出话来。 画像 有一天,华嵒奉召到“平山堂”为皇帝画像。“平山堂”是宋代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的,是用来宴请宾客的场所。因伫立堂前可一目千里,四方景色尽收眼底,远眺时,江南诸山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风景秀丽,且有不少历代文人名士的珍贵墨迹,于是成了扬州一大名胜。皇帝历次南巡都把行宫设在这里,召来许多画家替他画像,但是没有一张能使他满意。为什么呢?原来,皇帝患有严重的近视眼,两只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缝。有的画家如实地把这双眯缝眼画了下来,呈递上去后,皇帝看到自己这副容貌,感到有失天子尊严,很不高兴;有的画家为了讨好皇上,便尽力美化他,把他的两只眼睛画大,皇帝一看,又认为是在讽刺他,而大发雷霆。许多画家左右为难,再不敢给他画像了,唯恐脑袋搬家。为皇帝画像一时成为全国画界的一大难题。皇帝听说华嵒画艺高超,便找来一些华嵒的画细看,觉得他的画确实与众不同,不仅画好,而且,画上的题诗更是高雅,那苍劲的草书也使皇上为之倾倒。因此,皇帝到了扬州,一定要华嵒给他画一幅像。 华嵒冒着三伏酷暑来到“平山堂”的后花园。只见皇帝早已威严地坐在宝座上,他来了之后,几个太监搬来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红木画桌,桌上铺着一张洁白的宣纸,摆好笔墨等画具。此时,皇帝开口道:“华嵒,朕命你精描御像,你可得认真画来。”华嵒应了声“领旨”,慢步走到画桌前,轻轻抚平宣纸,提起七寸狼毫,开始准备作画。忽然,他发现皇帝正在宝座上眯着两只深度近视的眼睛,细细地打量着华嵒呢。想到以前那些画家失败的教训,华嵒心中不禁暗暗叫苦,他那只握笔的手下意识地停搁在胸口上,双目定定地看着皇帝,不知如何下笔才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周围静得出奇。一阵嗡嗡声从华嵒头上掠过,原来是一只苍蝇。没想到这只苍蝇竟然停在皇帝的耳朵上,正在皇帝身边打扇子的太监急忙用手中的扇子赶苍蝇。“皇帝的耳朵与小太监……”华嵒灵机一动,有了!他立即饱醮浓墨在宣纸上开始作画,不一会儿便画好了。皇帝看了画像,先是愣了半天,然后哈哈大笑连声称妙,吩咐太监立即将画像挂起来给在场的文武大臣们看。只见画上一个小太监正在给皇帝挖耳朵,皇帝微露笑容,眯起两只眼睛,一脸的舒适,真是惟妙惟肖。大臣们人人称赞,个个叫绝,都为华嵒的奇妙构思和娴熟的画技所折服。 皇帝龙颜大悦,圣恩大开:“华嵒,你才思敏捷,画像有功,朕欲封你为官。”华嵒慌忙跪奏道:“臣出身寒门,只爱作画,不愿为官,乞皇上降恩。”皇帝看到他态度坚决,只好作罢。华嵒于是回到扬州小东门,继续过着清贫的卖画生活,终身未仕。 讲述人:蛟洋乡华连生 调查人:蛟洋乡周清夷、李逢甲 整理人:李伯庠、钟震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