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66|回复: 0

庄敏:一团西湖泥捏出客家风情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23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团西湖泥捏出客家风情
2014-11-21 15:59 来源:惠州日报

造型独特的卡通泥塑作品。

长鼻子的卡通泥塑作品。

庄敏向记者介绍其创作的泥塑作品。

庄敏的泥塑作品。

以泡沫为原材料创作的泥塑作品。

泥塑笔筒造型奇特,惟妙惟肖。

以紫藤为创作元素创作的泥塑作品。

人物简介庄敏,1972年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潜心钻研泥塑,结合灰雕艺术手法,创新推出泥塑画,作品多次入选省民间工艺展并获奖。

泥塑创作工序复杂,配色、捏线等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效果。

一团泥巴,反复揉搓,经过堆、雕、捏、塑,一只憨态可掬的瑞兽麒麟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在位于市区麦地的画室里,庄敏向人们展示了泥塑的古老魅力。

出生于惠州的庄敏,从1989年开始迷上泥塑,创作题材包括她喜欢的小动物、花卉、客家古村落等。在她家,形形色色的泥塑作品不知不觉地“侵占”了客厅、餐厅,又延至阳台。2008年,她捐出泥塑作品《十二生肖》,参加市妇联举办的汶川地震义卖募捐活动。

作品表现客家风情

都是玩泥巴的手艺活儿,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泥塑也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流派。

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南派最具代表的,则是无锡惠山泥人,作品显露南方人的细腻和灵秀。

庄敏的创作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

在庄敏的作品《古村落·民居》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古村落一个局部的特写,整幅作品透出让人回味无穷的客家风情———首先是圆弧形的大门、青砖砌成的墙壁,野草已悄悄长在墙角,写满岁月的沧桑;然后是方形的天井,一条大黄狗懒懒地躺在右边墙根,见有人来,也只是微微抬起头,算是打过招呼了吧;再过去,便是大红的对联,贴于门楣之上。

无声的作品,你能闻犬吠、听蝉鸣,感知这片土地的美丽。

庄敏最新创作的泥塑作品《崇林世居》,是在一个竹编的箩筐里进行的。经过采泥、练泥、捏塑和彩绘等环节,雕、塑、捏、贴、刻、划多种艺术手法并用,一团团毫无生趣的泥巴,变成了近处的水塘、围墙、屋顶,以及远处的群山。

创新推出浮雕式泥塑画

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惠州民间泥塑主要有建国前流传的神像雕塑、彩塑玩具以及用槁末香胶做成的绸衣公仔人物塑像。清末民初,惠州泥塑艺人有东门街的钟明、半径公仔禅、更楼下“何二兴”公仔店的何亚答夫妇。惠州彩泥塑玩具主要有泥响哨、“的答”公仔、泥狮子、泥老鼠等,具有观赏与游戏的功能,可吹可玩,深为小孩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彩泥塑玩具为新兴玩具所代替,民间泥塑艺术在惠州逐渐失传(谭山宜《惠州民间工艺》)。

对彩塑玩具的制作,庄敏介绍,一般来说,可先取粘泥捶烂,用锡模压出形状,干后绘上花纹即可。

“我们常见的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品,但我的多是浮雕式的挂片。”庄敏说,参加了几次展览,主办方都不知道把她的作品摆在哪比较合适。

庄敏将她的作品定义为泥塑画,以西湖泥为原材料、借鉴灰塑等工艺手法,呈现出来的是挂片、是一幅画。

尝试将泥塑引进教学课堂

由于历史原因,与大多民间工艺一样,惠州泥塑同样面临传承难题,即便是在市区桥东等老社区,如今亦难觅惠州泥塑的身影。

对于惠州泥塑的传承,庄敏认为,要让泥塑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泥塑、爱上泥塑。

这种念头,最早在庄敏1989年开始做美术老师时就产生了。当时,在教孩子们美术课程、特别是素描课的时候,庄敏发觉,泥塑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立体物体的结构及其透视变化规律。于是,她尝试将泥塑引进教学课堂,比如,学生要画一个“鼻子”,她就先引导学生用泥巴捏出一个“鼻子”,通过手工泥塑进行造型训练。

为把泥塑画工艺传承下去,这些年来,庄敏教了不少学生,有些还是幼儿园老师。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公益教学活动,对前来学习的孩子不收学费,只收取一点材料费。

“孩子们对动手捏泥都很感兴趣,给他们一点指导,他们就能用心捏很久。”在画室里,孩子们捏出来的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架上,虽显稚嫩,却能看得出孩子们的心思。
庄敏介绍,她在教小孩子学泥塑的时候,会选择小猫、小狗、小白兔、金鱼等小动物作为创作原型,因为小孩子对这些小动物比较熟悉,能很好地把握造型。

○记者手记

民间工艺如何传承?从娃娃抓起!

民间工艺的传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人喜欢并接纳它,它才能有蓬勃生长的土壤。

泥塑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山水野趣、神话传说等,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散发出独特魅力。

在今年8月份举行的全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泥塑达人”庄敏的展位前围满了孩子。长凳上,孩子们跟着她兴致勃勃地学“玩泥巴”。一旁的“惠州泥塑·花季岁月作品展”,形形色色的作品,挂满了整面墙壁。作品的主人,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也只有13岁。记者留意到,所有作品都装在传统的箩筐里。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总是如此五彩缤纷,比如,游动的小金鱼、扮酷的小兔子,还有多层的蛋糕、花卉,无不充满童趣。

庄敏的泥塑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欢,关键在于其作品与孩子们的兴奋点有效衔接在一起。庄敏认为,既然孩子们对于圆塑难以掌握,就不妨从浮雕式泥塑学起,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在泥塑的造型对象选择上,她也是多选择孩子们熟悉、喜爱的动物、花卉等,以拉近泥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庄敏的探寻,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组文/图本报记者田铁流李松权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0:54 , Processed in 0.1169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